中国通货膨胀动态形成机制的多重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内部子成分传导视角

2008年之前,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流动性过剩、能源商品价格上涨以及金融衍生品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行为,造成全球通货膨胀高企。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最近几年美元开始坚挺又开始压低全球原油等能源的价格,致使全球价格波动加剧。在这个过程中,与价格波动趋势紧密相连的通货膨胀动态传导机制问题自然成为政策制定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动态传导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CPI通货膨胀率为什么会出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推动CPI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动态因素有哪些。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进行了颇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工作。例如,施建淮等(2008)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升值对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有显著的解释力。而Zhang和Pang(2008)认为,人民币升值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人民币升值的传递效应更为明显。范志勇(2008)的研究则重点比较了货币供给变化与工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货币供给变化是导致通货膨胀变化的主要因素。张成思(2008)的研究结果则表明,随机货币政策冲击是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以上文献对理解中国总体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和动态走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外文献开始关注CPI子成分的动态传导特征对货币政策分析的重要性,例如Cecchetti和Debelle等(2006)以及Balke和Wynne(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CPI子成分的动态传导特性比总体CPI的动态机制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

这一发现为分析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CPI通货膨胀率八大类子成分中,食品类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最为明显,那么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率(或者汇率变化等)直接通过其对食品类通货膨胀率的作用传导到总体通货膨胀指标,还是与货币供给量变化紧密相关的货币冲击因素(monetary shocks)对CPI通货膨胀率的某些子成分(例如食品类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推高了总体通货膨胀水平?同时,CPI通货膨胀率八大类子成分中除食品类通货膨胀率的涨幅较大之外,其他子成分的变化相对比较温和,这是否意味着CPI不同子成分的自身动态传导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不同子成分对总体CPI通货膨胀率的动态传导效果不同?

显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从货币政策分析角度看,研究通货膨胀分类数据的动态传导机制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另外,研究分类数据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已有文献中所发现的总体通货膨胀动态传导特征是由子成分中某几类主导的还是由所有成分共同决定的。

有鉴于此,本章基于价格指标的内部传导视角,集中研究了2001—2008年中国CPI八大类子成分(均为同比增长率序列)的月度时序数据的动态传导机制。为了有针对性地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在第一节对CPI八大类子成分的数据及其相关统计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第二节运用gridbootstrap中值无偏估计方法研究了CPI子成分自身的动态传导特征,研究了各个子成分的惯性特征与总体通货膨胀率是否一致。在第三节,我们运用动态矢量模型分析了CPI内部八大类子成分对总体通货膨胀率的动态传导效应。第四节利用标准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了货币政策本身变化与随机货币政策冲击对CPI子成分的传递效果。第五节是稳健性分析。第六节总结了全章并讨论了本章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