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解码闪电式扩张的理想场所
尽管除南极洲之外,每个大洲都有公司成功进行了闪电式扩张,但最著名、最集中的例子还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在硅谷有效的方法并期望它们在上海同样有效,也不能将在上海有效的方法复制粘贴到斯德哥尔摩,或者将在斯德哥尔摩有效的方法复制粘贴到圣保罗。相反,我们尝试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经验,然后探索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全世界。
截至2017年底,全球仅有14家市值超过1 000亿美元的上市科技公司。猜猜有多少家在硅谷?7家,占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的一半。
硅谷150家最有价值的上市科技公司加在一起价值3.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对其都没有概念。因此,让我们换个说法:仅这150家公司就占纳斯达克价值的50%,占全球市值的5%以上。这相当于一个有350万到400万居民(或者全球人口的0.05%左右)的地区创造的巨额价值。
虽然我们完全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但硅谷历史上和现在的成功使其成为研究以下问题的理想场所:要想快速打造出价值极高的公司,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外人看硅谷时,常常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但正如你将看到的,单靠技术创新并不能造就一家欣欣向荣的公司。
硅谷的内部人士和博学的外部人士认为,关键在于人才、资本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使创办新公司变得容易。这也是不正确的。
不可否认,硅谷是高科技人才和风险投资的主要中心,但它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当然,它有知名大学云集的优势,比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其他许多地区也是如此。答案不能仅仅是把风险投资、研究型大学和聪明人结合起来。这种组合远非独一无二。事实上,相同的基本要素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众多初创企业聚集区俯拾即是:奥斯汀、波士顿、纽约、西雅图、上海、班加罗尔、伊斯坦布尔、斯德哥尔摩、特拉维夫和迪拜。
要发现硅谷的成功秘诀,你需要跳出标准的创业故事模式。当人们想到硅谷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当然,是在HBO电视节目之后——是著名初创企业及其同样魅力四射的创始人的名字:苹果、谷歌、脸书、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佩奇和布林、扎克伯格。
这些神圣名字背后的成功故事已经变得如此家喻户晓,以至于世界各国的人都能像桑德希尔路(Sand Hill Road)的风险资本家一样讲述它。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企业家发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大学退学后,他(她)组建了一支乐于拿股权报酬的小团队,在一间简陋的车库边开店边玩桌上足球,向睿智的风险资本家筹钱,然后继续改变世界。当然,此后创始人和早期员工都过上了幸福生活,用他们积累的财富为新一代企业家提供融资,给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楼群捐款冠名。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们。但有一个问题:它在几个重要方面并不完整,并且有欺骗性。
首先,虽然“硅谷”和“初创企业”现在几乎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实际上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初创企业来自硅谷,随着创业知识在全球传播,这部分变得越来越小。有了互联网,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可以接触到相同信息。此外,随着其他市场走向成熟,世界各地有头脑的创始人都在选择在本国的创业中心建立公司,而不是移民到硅谷。
其次,仅仅创办公司显然是不够的。实现巨大价值的初创企业都找到了以远远快于竞争对手的速度扩大规模的方法。
那么,硅谷有何秘诀,能推进世界上如此多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飞速增长?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秘诀,它是否能被找到、分析、理解?最重要的是,它能否被用于其他地方?
闪电式扩张就是这个秘诀。闪电式扩张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并不固属于硅谷。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硅谷是世界的加速器。真实情况是,世界始终在加快步伐,硅谷只是第一个知晓如何跟上这种步伐的地方。当然,硅谷有许多关键网络和资源,可以更容易地应用我们将向你介绍的方法,但构成闪电式扩张的基本原则并不依赖于地理位置。在我们将向你展示的例子中,有些来自被忽视的美国地区,比如Rocket Mortgage(火箭抵押贷款)来自底特律,Priceline(普利斯林)来自康涅狄格州;有些来自国际化公司,比如微信和Spotify(在线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你将看到如何因地制宜地应用闪电式扩张经验打造优秀公司,这种经验几乎适用于任何生态系统,尽管难度不尽相同。
这就是本书的使命。我们希望分享让硅谷能远远冲破其人口指数(超过100倍)的秘密武器,使这些经验的用武之地远远超过金门大桥到圣何塞之间的方圆近100千米。
人们迫切需要这种经验。
不妨来看一个惊人的事实:到2030年,全球经济需要创造6亿个新工作岗位,以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在距离这个时间点已经不到15年了。世界需要的不仅是新公司和新工作,还需要全新的行业。
这些行业更利于产生规模化企业和初创企业。在我们看来,为了在全球增加6亿个新工作岗位,创建6万个新的万人公司比创建6 000万个新的10人公司要容易得多。
英特尔公司传奇首席执行官、伟大的安迪·格鲁夫(1936——2016)在2010年彭博社的一篇时评中写下这段话,阐述了他对此的理解和解释:
初创企业是好事,但它们自身不能增加科技行业的就业。同样重要的是,初创企业诞生于车库的神奇一刻之后发生了什么,这就好比是技术从原型发展到大规模生产的过程。这是公司扩大规模的阶段。他们拟出设计细节,弄清如何以经济实惠的方式生产商品,建造工厂并雇用成千上万名员工。规模扩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它是让创新起作用的必要前提。
认识从初创企业到规模化企业的快速增长动力并理解其运作原理,将有助于企业家和公司应用这些原理,不是仅应用于美国和中国等个别地方,而是应用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