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人:20人的历史时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司马懿 论潜伏者的自我修养

249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

控制曹魏中枢。

在司马懿的真实世界中,哪里有这么多深谋远略,有的只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艰难求存,那么多亲族密友,说杀就杀了,一肚子的儒学尽化作手起刀落。

东晋时,司马懿的玄孙晋明帝司马绍与重臣王导聊天,说到司马家是如何得天下时,王导毫不避讳地从司马懿的创业之始一一道来。据说晋明帝听了之后羞愧到“以面覆床”,感叹说:“要是照你说的这般不堪,我们司马家的皇位怎么可能坐得长久?”(“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感谢电视剧《军师联盟》,让我们也有了晋明帝这样的机会学习司马家的革命家史。机会挺难得,毕竟,经过《三国演义》的反复轰炸,在通俗文化的世界中,“三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司马懿的人设也就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中的手下败将,依靠拒不出战才得以苟活的阴险狡诈之辈罢了。而站在司马懿的视角重新叙述三国故事,这应该是银幕上的第一次,算得上拨乱反正了。

不过,司马懿固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极尽阴险狡诈之能事的大反派,但在《军师联盟》中却可能又矫枉过正,被吴秀波演得过于英明神武正气凛然了。否则,我们怎么解释,作为高祖父的司马懿究竟做了什么好事而让玄孙晋明帝羞愧得“以面覆床”?

必须说,电视剧在一些大的历史框架上还是基本靠谱的。司马懿一开始的确拒绝了曹操的辟任,只是时间应该是在建安六年(201年,官渡之战后一年),而不是剧中的官渡之战之时。并且,司马懿的确也是以生病为理由回绝,只是具体病因不是剧中的“断腿”,而是假借“风痹”(某种严重的风湿病)不能起居。

这一年,司马懿刚22岁。对此,史书中的说法是“不欲屈节曹氏”,隐隐中把司马懿塑造成了一个对汉王朝心存眷念的儒家式忠臣孽子。而当代很多史学家认为,这都是史书中刻意编排的套路,试图建构出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早有嫌隙的前情,为他之后颠覆魏政权的“不臣”行为开脱。

无论如何,七年后的建安十三年(208),在曹操带有威胁的第二次辟任之后,29岁的司马懿“被迫”出山。建安十三年,正好是赤壁之战这一年,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战败后不愿再容忍司马懿这样的“不合作者”,因此采用强力手段逼迫;但还有一种说法是,赤壁之战前曹操统一中国似乎已无悬念,因此司马懿果断放弃了观望姿态,火线加入曹营。

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唯一的成绩就是逐步成了曹丕的重要幕僚。司马懿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开始展现了他日后的那种政治斗争天赋,“每与大谋,辄有其策,为太子所信重”,但史书中并未具体记载什么司马懿的计谋,因此也给各种文艺作品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像《军师联盟》中司马懿那一个接着一个的计谋,只要当作段子快乐地观看就是了。反倒是杨修,我们原本受《三国演义》影响,熟悉的是那个大谈“鸡肋”的耍小聪明者,而电视剧中给他增添的政治人设反倒是更贴近史实一点,杨修的确是因为支持曹植才被已决心立曹丕的曹操杀了,曹操不仅怕他的政治权谋,更担心的是他背后弘农杨氏的家族势力,会在自己身后影响曹丕的即位。

曹操去世前几个月才杀了杨修,而对站对了队的司马懿,曹操据说也有话留给了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当然,曹丕没听进去。这段话同样也被现代史家视作建构出来的曹马长期对立的历史叙事,不能简单地当作信史,一个显而易见的疑点是,以曹操碾压般的权势,连杨修这样背后有巨大政治网络的世家子弟杀也就杀了,如果怀疑司马懿这样一个小人物有异心,杀掉便是,还费那么多周折去搞什么历史预言干啥?科幻小说《三体》中不是有句名言“毁灭你,与你无关”吗?

220年,曹操去世,这之前十二年可以视作司马懿政治生涯的第一阶段。同年,曹丕即魏王之位后,四十一岁的司马懿成了汉魏禅代的主要策划者。如果你还记得司马懿据说曾经是那个拒绝曹操征辟的“儒家理想主义者”的话,此时司马懿的积极表现要么证明他从来就是一个与儒生没有半点关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要么就是他早年同情汉室的理想主义已被巨大的政治利益所彻底迭代。

在曹丕时代,司马懿俨然是一个纯粹的大魏纯臣,既远离了早年的“被迫仕曹”的人设,也远远没有走到日后“篡魏”那一步。

226年,曹丕去世,司马懿也结束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一路升官,渐渐进入了魏帝国的核心圈。

曹丕与甄宓之子曹叡即位时,司马懿已是曹丕临终前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在曹叡时代,司马懿有了一个对他未来影响深远的政治收获。正是在曹叡即位后,司马懿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军权,神奇的是,有政治天赋也就罢了,从未带过兵的司马懿竟然在实战中被证明天生自带军事技能,第一次领兵便取得大胜。

正是在曹叡时代,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发生了那些在《三国演义》中被浓墨重彩描写的大战。出于对传统价值观的某种尊重,即使我们不说司马懿战胜了诸葛亮,至少,蜀汉的数次北伐都是在司马懿的狙击下无功而返。

不过,遗憾的是,魏明帝曹叡即位时虽然只有22岁,却是一个政治手腕不弱于曹丕的厉害主子,对司马懿恩威并施。在曹叡当政期间,司马懿虽然在政治上已经是位极人臣,权力却被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别说此时的司马懿应还未生出异心,即使有如王夫之所臆想的“魏之亡,自曹丕遗诏命司马懿辅政始”,司马懿的异心也在打压猜忌之下,战战兢兢地埋藏在心底罢了。

按照正常的发展,司马懿可能为了保全自己,就会从高层政治中渐渐淡出甚至急流勇退了。但是,和他父亲一样,英明的曹叡也是一个短命皇帝,当了十三年皇帝,仅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了。

继曹操和曹丕之后,司马懿第三次熬死了一个曹魏的统治者。在寿命这个问题上,司马懿完胜了以上三位都在政治上压制他的曹家人。

239年,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按照魏明帝曹叡最初的政治安排,辅政大臣中本没有被猜疑的司马懿,但经过司马懿一党的运作,曹叡最终还是决定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辅政。这一年,司马懿61岁。

此时曹魏的政局局面与溥仪时代有几分相似。曹爽就如摄政王载沣,利用皇太后的权力将司马懿像袁世凯一样逐出了朝廷的政治中枢,但也同样未能痛下杀手。

曹爽在权力斗争上虽颇有手腕,但在“事功”方面却如晚清的亲贵一样近乎窝囊废。为了加强权力的合法性,曹爽多次高调对吴蜀开战,却次次铩羽而归,最后干脆放弃了对政绩的追求,关起门来大搞各种集中权力的改革,从而得罪了曹魏内部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

从正始八年(247)开始,司马懿便“称疾不与政事”,主动靠边站,这也就是为后世的各种成功学所推崇的司马懿式隐忍示弱的极致。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趁曹爽与皇帝曹芳离开都城为魏明帝扫墓之机,突然发动了史称“高平陵事变”的政变,控制了中枢政权。

高平陵事变发生时,司马懿被曹爽架空已有十年之久,所能控制的政治资源已相对有限,背后更无袁世凯式的“北洋六镇”作为支撑。因此,司马懿此次政变并非后世所想象的多么深谋远虑,多么步步为营,而是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所做的绝命一击,所恃无非是长子司马师手中的三千死士,以及朝中对曹爽集团弄权的不满而已,他们所面对的曹爽集团,理论上掌握着整个魏帝国的所有军力。

政变发生后,曹爽便暴露出他与司马懿临大事之际应对能力的巨大差距。在得到“不失为富家翁”的许诺之后,曹爽便不可思议地主动丢掉了手中“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好牌,束手就擒。大魏的大将军,竟是这样一个草包。

但吕思勉先生却曾为曹爽打抱不平说:“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敌,曹爽遂为司马宣王所覆。”

曹爽的幼稚,更加映衬出司马懿的狠绝。司马懿在抓到曹爽之后,没有遵守之前的承诺,对曹爽集团进行了大清洗式的政治屠杀,曹爽一家被族诛,名士何晏也人头落地。

我想,司马懿的玄孙晋明帝应该就是听到这一段才羞愧难当的。

以“高平陵事变”为标志,司马懿开启了司马氏的“篡魏”大计。清人王鸣盛说,“魏氏之亡,始于曹爽之诛”;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也说,“在争夺政权之斗争中,司马氏对曹氏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在曹爽及其一党之诛除”。

但这可能也不能绝对化。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其实得到了部分曹魏老臣的同情与支持。我们现在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当然会觉得“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篡魏的第一步,因此曹魏的老臣们应该会群起而攻之。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下,司马懿被朝野视为“拨乱反正”的曹魏忠臣也是正常的,不要说其他人没看出来,恐怕在发动政变时司马懿本人也未必就有了多么周密的“不臣之心”。

而曹爽呢,虽为曹氏宗室,当时却被视作破坏先皇政治安排的独断专权者。本来魏明帝安排司马懿与曹爽同受顾命,辅佐幼主,就存有平衡曹魏内部宗室、功臣两股势力的目的。而曹爽在架空司马懿之后,已经破坏了这一政治安排,打破了权力的相互制衡,自然引起了朝中老臣的强烈不满。

在部分曹魏老臣看来,曹爽的独断专行不仅违反了先皇遗命,缺乏政治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背后可能潜藏着篡位的野心,毕竟朝中幼主暗弱,功臣势力又被打压,曹氏宗室篡起位来可是比外姓人要方便得多了。当此“危难之时”,大魏更需要一名有足够威望的人站出来扭转乾坤。

而司马懿无疑是最适合的那个人,他作为先皇托孤的两朝重臣,只有他具有干预朝政的政治权威、号召力以及筹谋能力。曹魏老臣们不支持他,又能支持谁呢?

“高平陵之变”时,曹魏老臣们或许还在为自己参与打倒“曹爽篡位集团”而感奋不已,而他们在几年后才会知道,他们“制造”了一个真正的篡位者。

“高平陵之变”两年后(251),73岁的司马懿在平息了淮南的王凌起事之后去世。此后,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相继接手了这场“代魏接力赛”,司马昭在任上更是灭掉了蜀汉,弑了高贵乡公曹髦。

司马昭的野心虽然路人皆知,他在去世前也几乎完成了一切代魏的准备,但临门一脚还是交由儿子司马炎于266年受魏禅完成。从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开始,司马氏代魏大业历经祖孙三代四人,共计十七年才得以完成。此后又十五年,司马炎灭东吴,三家归晋。

在网络书店上搜索了一下司马懿,跳出无数本成功学读物,无非是彰显司马懿的装病示弱、扮猪吃老虎,隐忍不发、一击即中这些可以现代化的权谋。但在司马懿的真实世界中,哪里有这么多深谋远略,有的只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艰难求存,那么多亲族密友,说杀就杀了,一肚子的儒学尽化作手起刀落。

延伸阅读: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仇鹿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版

《门阀士族时代的司马氏家族》

胡志佳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柳春新著,岳麓书社,2006年6月版

《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

方北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