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推进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贯彻落实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一)大力宣传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政策体系及各地先进典型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要重视贫困群众精神“补钙”,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以贫困县乡(镇)为单位,通过举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多种形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进行大规模、全覆盖的培训教育。一是大力宣传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深切关怀,准确解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二是培训宣传脱贫攻坚等政策法规,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法律常识、文化知识、感恩奋进教育等,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三是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采写推出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鲜活、生动、感人的报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坚定贫困人口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构建脱贫攻坚精神硬支撑,实现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让靠劳动和智慧脱贫光荣、懒惰和无为致贫可耻成为一种新风尚。
与此同时,特别需要与金融部门合作,加大对创新金融到户扶贫方式、变“无偿补助”为“有偿资助”等政策的宣传力度。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针对贫困农村金融“失血”严重、农民“贷款难”和“怕欠债”的状况,已采取各种积极应对措施,如大力推行扶贫小额到户贷款,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金融,为贫困户量身订制金融产品等,通过信贷资金的注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建议重点宣传这一系列金融扶贫的措施办法。
(二)加强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的针对性培训
关注已脱贫群众的新诉求、新动向,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扶贫政策、种养技术、产业扶贫、产销信息、就业需求、诚信文化、感恩教育等各方面的培训内容,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致富本领。建议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电商业务培训,使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围绕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每个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或种养殖技术,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同时,建立“扶上马、送一程”的三年脱贫后续扶持机制,及时打消贫困户思想顾虑,跟进解决具体困难,开通扶贫服务热线,现场受理贫困群众对精准脱贫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以及在产业发展、生活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诉求。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会经营、肯实干的劳动者,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
(三)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帮扶能力
基层村支两委班子处于脱贫攻坚最前线,既是组织者,又是亲历者。建议通过对乡(镇)贫困村村支两委班子和扶贫专干实施全员轮训,组织其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等方式,使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想,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真正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挥脱贫攻坚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激活群体力量。同时,建议开展干部主动走亲结对活动,各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要发挥“领头羊”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把贫困户当亲戚走,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设一支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基层“两委”干部队伍。
(四)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对各类扶贫项目实施监督
一方面,对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鼓励贫困户采取投工投劳等方式,共同建设。建议驻村工作队将各类扶持项目、优惠政策制作成“政策项目菜单”,直接提供给贫困户,由其在乡镇干部、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干部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申报发展项目,有关部门和帮扶责任人进行跟踪服务,凡是到户到人的产业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就业培训等项目,应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引导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在贫困村落实村级重点项目公告公示的基础上,应当选派贫困户作为项目监督组成员,全程监督项目建设进程,协助把好质量关。群众参与项目验收。贫困村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等项目,以及卫生室、学校、文化站等项目竣工后,组织贫困户一同验收,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精神扶贫
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夯实精神扶贫组织堡垒。扶贫先扶本,本固事业旺。要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精神扶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及村组干部,增强贫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激发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充分利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抓好村领导班子建设,完善规范村民代表大会、政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善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难题,改变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增强村民的政治信任。三是加强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积极主动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示范带领精准脱贫。立足长远开展“双向培养”活动,把村干部和先进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或村“两委”后备干部,通过生产实践解决党员队伍老化、弱化和素质能力不强的问题。
其次,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自觉性。扶贫先扶志、提振精气神,是精神扶贫的主要内容,是制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内因。一是要凸显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及时准确传达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精神,提高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改变农村生活陋习,丰富贫困地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送文化下乡”等载体,以优秀作品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发群众“人穷志不穷”的脱贫热情,培育“感恩、互助、奋进”的农村文化,激励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尽快脱贫摘帽。三是加强脱贫典型宣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我要脱贫”的自觉性。多途径、多形式地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脱贫农户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浓厚舆论氛围,突出“扶勤不扶懒”的政策扶持,触动群众求发展、思脱贫、想致富的神经,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四是充分利用“村规民约”,发挥“熟人社会“的道德制约作用,营造以懒惰为耻的风气,防止贫困群众滋生“等、靠、要”思想。
最后,要推进智力扶贫,坚定贫困群众“我能脱贫”的信心。一是充分发挥乡贤文化激励作用。乡贤是百姓身边的道德典范,是最接地气的“乡土教材”。在精神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发掘乡贤资源,选出群众身边见得着、信得过、有说服力的新乡贤,通过全村口碑好、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传递信息、传授技术、扶贫帮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二是因地制宜,加强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有脱贫技能。三是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倾斜,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并帮助贫困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第2版。
[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第2版。
[6]黄承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理论实践创新总结》,《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7]程肇基:《精神扶贫:一个亟待关注的精准扶贫新领域》,《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8]余德华:《精神贫困对欠发达地区脱贫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魏立平:《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与实现方式探讨》,《社科纵横》2017年第9期。
[1]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VSJ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