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现代条件下,这部记述俄国银行历史的图书才得以问世。过去,只能在官方特许研究十月革命“客观前提”的框架内研究银行史,这种研究要基于革命前俄国的半殖民地从属性和极端落后性。И.Ф.金丁的经典著作《俄国的商业银行》(1948年)是唯一一次全方位研究银行结构历史的尝试,这本书遭到了一波意识形态的公开批评。近年来,关于俄国“极端落后”的论断不断地在科学专著和流行刊物上涌现。
俄国银行史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对旧俄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有更多的认识。对于我们大部分现代人来说,俄国革命前的银行系统在当下依然是一个未知领域。现代俄国人中很少有人知道“伏尔加—卡马银行”、“俄国工商银行”、“俄国—亚洲银行”或“莫斯科商人银行”,要知道,这些可是俄罗斯帝国最大的银行机构。今天的读者未必会熟知В.А.科科列夫、Л.С.波里雅科夫、А.И.普提洛夫、А.И.维什涅格拉茨基、Б.А.卡缅卡和其他俄国杰出银行家的名字,而这些银行家曾在自己的时代闻名于国际金融界。
本书向读者呈现的是19世纪最后1/3至20世纪初俄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历史,这段时期也是俄国资本主义的确立时期。书中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当然,在过去的100年中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改革是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虽然历史知识不包括解决现代问题的现成方法,但它们有助于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这个逻辑是一切人类社会生活所要遵从的,不以稳定的长期需求为条件,无须经历相当长的形成时期。
银行业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时就已出现萌芽。但是经过2000年的社会进化后,银行才得以从胚胎状态中脱离出来,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18世纪末,这种变化在一些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和美国初见端倪。从20世纪中叶开始,银行业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梯队”的国家中也开始繁荣,其中包括奥匈帝国、意大利、西班牙、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
这些国家的特性之中有一个共性,它们的经济现代化首先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在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影响下成长的。所以,“第二梯队”国家的信贷机构不仅能利用西欧银行的经验,还能获得直接的财务援助,而这些银行本身也极力在欠发达国家设立分行或者“友谊”银行。世界各地的银行业都在履行保证国际经济联系的功能,银行业从根本上讲是国际化的。这个行业有着对各地环境惊人的适应能力。每一个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唯一的银行模式,这种模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特点、社会制度、法律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
俄国的银行机构在革命前就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它们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积累和运转了大量资金。银行信贷系统是俄国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
笔者建议读者了解俄国革命前这一极端不平常、充满戏剧性、披着“商业秘密”外衣的银行业。本书的研究主要以国内外国家档案馆的银行文件为基础。因为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是俄罗斯帝国主要的金融中心,集中了最有影响力的银行集团,所以,本书集中关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银行。
为向读者阐明世界和本国银行进化的一般进程,本书中特别加入俄国银行机构史、欧洲银行业经验、俄国商业信贷机构活动概况和组织原则等内容。
如果本书能引起俄国当代银行理论家和实践家的注意并激发珍重祖国历史之人的思考,那么笔者(В.И.鲍维金,负责撰写第一、第三和第五章;Ю.А.彼得罗夫,负责撰写第二和第四章)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В.И.鲍维金,Ю.А.彼得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