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的责任: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规范演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

第一,跨学科方法的综合使用。本书首先是一部国际法专业的习作,因此集中讨论保护的责任的法理基础、制度设计、法律性质、法律依据、制度实践效果、制度完善的可能性等问题。但是,由于保护的责任还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国际法规范,同时又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因此必须借助国际关系学的视角来观察各类足以影响其制度变化的力量以及事件。基于这种考虑,本书尝试把国际法的研究视角与某些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结合起来,用以观察保护的责任在实践纷争中如何兴起、如何发展、如何面对挑战。国际法原本是国际政治的一个分支学科[26],然而自19世纪国际法实证学派兴起以来,国际法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见本书第二章)。但是,保护的责任作为一个由联合国(以及非洲联盟等区域组织)大力推动的规范,还处在初创阶段,各类国际政治行为体对于其含义、适用规则、制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作为履行主体的联合国也经常在大国之间强烈的意见分歧下出现“功能麻痹症”。针对这些复杂情况,适当借用国际关系学的视角,尤其是通过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加以分析,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观察点(如第四章指出的联合国驻非盟办公室这样的“协调机制”)。当然,本书的主线与落脚点依然是国际法学分析,并且最终对保护的责任的依据、制度建设方向和限度提出思考。[27]

第二,文献分析法。本书在已掌握的文献基础上展开论述。使用文献分析法,对本书来说,一方面当然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从国际关系现实中超脱出来。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研究中,主权国家的立场往往作为学术研究的框架性立场存在,由于学者对于时事的关注总是相对滞后于实践工作者的努力,因此单纯依靠时事材料的理论分析很难生出新意。[28]只有通过与已有文献的对话、争辩、相互印证,才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思考。

第三,案例分析法。本书倾注相当的精力在案例研究上,如在卢旺达、斯雷布列尼察、科索沃、达尔富尔、利比亚、叙利亚等危机中干涉行动的运作状况,其决策过程、适用效果、舆论意见等内容,都在本书的案例分析之列。由于实证材料的相对缺失,本书无法妄言已经接近真相,然而通过对事件脉络的梳理,也能够得出一些合乎逻辑的理论结论。这正是本书采用案例分析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