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城镇化“内生式”发展的现实依据:苏南“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践
苏南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较高和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市民化[7]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该地区的城镇化率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了70%[8],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是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内生发展”的理念在规划中体现无遗,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思想就是整合,以大众参与为基础,将本土的资源、本地的人与大环境、大市场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本地导向”模式,并维持该模式的运行。
(一)融合发展:以本地控制为导向
1.以乡镇企业的兴起与转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苏南地区从宋朝开始就是人口密集之处,历史上人均耕地面积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一向过剩,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最初的城市隔离,到改革开放打开城乡之间的大门,最先发力的地点就是农村。中国农村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动力的地区发展由于其较强的自主性而被评为内发型发展(陆学艺,2001:9)。这种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被称为“苏南模式”,是中国县域经济崛起的样板之一。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夯实了日后乡镇发展的经济基础,为农民市民化跨出了第一步,即职业转变。
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是苏南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化工、IT、水泥、机械设备、纺织是苏南工业的支柱产业,其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近年来人力成本提高、市场空间缩小、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促使苏南传统制造企业实现“自动化”转型,以“机器”实现自动化管理,以服务提高竞争力,以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产业转型,不但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转型突破、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改善了区域内农民生活环境、加深了农民市民化程度,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经济条件。
2.以水乡特色的水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苏南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江南水乡,水是苏南生态环境的灵魂。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情形下,类似太湖蓝藻事件这种河水污染的情况频繁爆发,无论是太湖还是经于此的京杭运河段、平江河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经历过水环境急剧恶化的挑战。在这样的压力下,苏州、无锡和常州都提出了以水生态文明推动环境建设的理念,尤其无锡和苏州是全国水生态文明的试点城市。以“水”为城市主题的环境整治工作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出台,使得苏南的水生态环境得以再现过去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美景。苏州的同里镇、无锡宜兴的湖㳇镇都是以水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水乡小镇。
3.以吴文化为底蕴推动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
苏南地区是我国吴文化的传承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无锡的泥娃娃、紫砂陶,苏州的刺绣、评弹、园林,常州的梳篦、锡剧等。在城镇建设中吸收与加强地方文化特色,如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批准苏州作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完美地诠释了其除了园林和大运河,以苏绣为手工艺代表的文化特色。无锡宜兴的丁蜀镇是我国陶文化发源地,紫砂就是这个镇的名片和特色,该镇设有陶瓷博物馆,每两年举行一次陶瓷文化节。常州的焦溪小镇,就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文化小镇,不但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而且民俗文化的非遗传人都还在。
(二)以人为本
1.以服务大众为导向
(1)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学术界一致认为,苏南大规模的“造城”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苏南县域经济的崛起以及国家“城镇化”政策的引导,苏南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在农村或城市近郊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使这些之前的农村地区成功地转为工业化比较发达、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而且随着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园区内其他设施如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越来越健全(范虹珏,2015:79)。自21世纪初开始,苏锡常各市便将为农村办实事列入政府每年的重点计划,以着力解决交通、水电气供应、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为重点,统一布局,统一建设,力求形成“无缝对接”、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9]
(2)以健全基本福利政策保障公共权益的均等化
苏南地区以前的福利政策只涵盖城镇居民户口,而现在城市户口的价值逐渐被淡化了。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集体补助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也已经初步建立,目前主要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等,2015年底之后城乡低保合并。2010年,苏州新农保覆盖率率先达到100%[10],无锡为95.5%(无锡市统计局,2012);常州于2011年底达到100%[11]。除此之外,征地以及失地农民还有拆迁安置和征用土地的补偿保障、就业培训保障、农民教育保障、农业保险政策保障和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在“内生性”方面做得比较有特色的是,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包括与企业联合的托底培训和“SYB创业培训”[12])和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保障制度,以及“集宿化”制度。“集宿化”是苏南针对外来农民工政策的创举,是指政府牵头为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廉租条件的外来农民工提供低廉安全、生活设施齐全的集中居住公寓。近年来在正规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均被纳入了住房公积金的范畴,在常州和苏州,从2014年起外来务工人员可以提取公积金租住打工公寓或者购买住房。
(3)以就地转化方式提升新市民的认同感
中国人在生活习惯和文化模式上是认同“县域”概念的,如果有发达的县域经济,人们就会到附近县城就业定居,而不是远途迁移。[13]1970年托达罗提出的人口迁移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主要受预期经济收入的影响。城市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即使城市失业率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农村人口还是不断向城市流动。只有当城市与农村的预期收入相等时,这个流动才能基本均衡。在目前的情况下,就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研究苏南城镇化时,可以发现,苏南的县域经济非常发达,2015年全国百强县的前五名集中于苏南地区。苏南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县域经济崛起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达,为农民在自己家门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成本计算上,还是在整个国家城镇化战略政策上,在农民的情感归属上,增强本地经济实力、开拓就业市场和完善公共设施的“就地城镇化”无疑是更好的途径。
2.以吸纳社会力量为导向
苏南社会力量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对民间资本的吸纳。政府通过建立民营资本投资(半)公益性项目或者公共设施的激励和回报机制,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会采用国际通用的经济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如《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草案)》,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运营养老机构;常州市《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且无锡的福利院已经开了先例,无锡市政府无偿为民营企业扬子基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土地和各种优惠政策,由该企业全额投资建设福利院,经营权归投资者所有,40年之后无偿交付于当地政府。根据地区统计局的数据,苏州市2016年1~7月,民间投资完成201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 58.4%;[14]常州市完成民间投资1580.2亿元;[15]无锡市2016年1~5月,民间投资完成1258.0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69%。[16]但是这三市,无一例外都称这段时间内,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