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鄂温克族集中生活的村屯
本节主要介绍与鄂温克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村屯,及历史上鄂温克族生活过的村屯。由于这些鄂温克族村屯的资料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只能简明扼要地进行介绍。另外,还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鄂温克族的村屯,只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不涉及其他省市区鄂温克族的村屯。我们在下文的介绍中,尽量避免在前面讨论过的村屯。
一 内蒙古地区与鄂温克族相关的村屯
1.格尼浅屯
现称亚东镇,位于格尼河西岸,那吉屯东北47公里处,由于这部分鄂温克人最早生活在“格尼河”岸边而得名。“格尼”一词鄂温克语,表示“思恋”之意,“格尼浅”(geniqian)表达“思恋河岸边生活的人们”。1936年,格尼浅屯设立。1947年,被划入图布新区委会。1958年成立格尼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亚东镇,辖12个村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村内有鄂温克族、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村面积420平方公里,地处低山丘陵,镇区西部沿山,东部为平川,东西向延伸,呈矩形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2.哈亚村
位于格尼河中上游左岸,“哈亚”为鄂温克语,有“慢坡山风”之意。涂格敦氏族曾在此地居住过。
3.斡尔奇村
位于格尼河中游右岸,“斡尔奇”为鄂温克语,意为“有杨树的地方”。鄂温克人在清朝时期生活过的村庄。
4.斡勒莫日登村
又称“沃勒莫尔丁村”,无论是“斡勒莫日登村”,还是“沃勒莫尔丁村”都是鄂温克语,表示“长有杨树的河湾子”之意。该村位于格尼河下游右岸的河谷,西面依山,北有河流,呈东西向分布的地势。曾经是敖拉热姓氏家族聚居的村落,该村为不规则块状聚落。
5.伊勒本德村
现叫“尔本德村”,位于格尼河中游右岸,“伊勒本德”为鄂温克语,意为“围猎的地方”。该村是涂格敦氏族聚居的村落,现属亚东镇管辖,村子在该镇西北11公里处。
6.冷伯日格村
位于格尼河中游左岸,“冷伯日格”为鄂温克语,表示“长毛动物”“笨重的动物”。那哈塔氏聚居的村落。
7.那哈塔村
位于格尼河中游左岸。那哈塔是鄂温克族三大姓之一,是那哈塔聚居的村落,村名由姓得来。地处丘陵地带,村沿山脚东南西北延伸,略呈矩形。
8.萨拉达特村
现在叫作“山里屯村”,位于格尼河中游左岸。萨拉达特村的“萨拉达特”是鄂温克语,表示“放排木终点站”之意。是杜拉尔、何尔特基尔姓鄂温克族聚居的村落,因为早年这里的鄂温克人从事放排木产业,由此该村也就叫作萨拉达特村。
9.库位村
位于阿伦河上游支流左侧的平原地区,查巴奇西北21公里处,村沿库伦河东岸向南北延伸。这里属于库伦沟林场驻地。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库仁”是鄂温克语,表示“围猎”“围墙”等含义。1956年林业部门在此建林场后,该地区主要经营林业,居民几乎都从事林业生产。改革开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之后,特别是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这里的林业工人开始经营养殖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型第三产业。
10.呼莫村
位于阿伦河中游左岸,“呼莫”属于鄂温克语,表示“山冈”之意。清代,这里是鄂温克族杜拉尔姓的人氏居住的村落,现在新发村东山丘陵一带,隶属新发乡管辖。
11.伊其罕村
位于阿伦河上游左侧,鄂温克族杜拉尔姓居住村落。“伊其罕”属于鄂温克语,意为“盛产磨石的地方”,建村已有300余年历史。
12.伊拉达村
位于阿伦河上游左侧,是鄂温克族杜拉尔姓、涂格敦姓的人们早年居住的村落。清代著名鄂温克将领海兰察之父母雍正十年(1732)从该屯迁移到呼伦贝尔索伦左翼旗,移民戍边已有270多年。
13.章塔尔村
位于阿伦河中游右岸,那吉屯西南4公里处。“章塔尔”是鄂温克语,表示“十垧地”之意。清初为鄂温克族那哈塔、杜拉尔、尤克基尔(简称姚氏)等姓氏家族生活的村落。1913年设为布西设治局的警察分驻所驻地,1918年布西第五区分所设在章塔尔,1926年雅鲁县第三警区设于章塔尔,1936年属图布新努图克兴隆沟嘎查,1947年属三道沟努图克,设章塔尔农会。1962年属那吉镇,1969年属新发朝鲜族乡。村落沿公路两侧南北向延伸,略呈矩形。
14.扎日霍气村
又称“扎尔古奇”,位于阿伦河中游右侧。“扎日霍气”是鄂温克语,表示“缓流小河谷”之意。该村里早期生活的一般都是杜拉尔家族的鄂温克人,后来也有其他家族的人口,建村已有300多年。
15.吉木伦村
该村也写作“知木伦村”,位于阿伦河中游右侧,早期主要是杜拉尔家族和涂格敦家族的鄂温克人生活的地方。该村以横斜一条小河而得名,建村已有300多年,属霍尔奇镇管辖。
16.伦图呼村
位于阿伦河中游右岸,“伦图呼”是鄂温克语,表示“尖山子”之意。这里的杜拉尔家族和阿尔本浅家族的鄂温克人是在清末从雅鲁河迁居过来,建立的村落。
17.努希特村
位于阿伦河上游左侧。“努希特”是鄂温克语,表示“暮色苍茫之地”之意。这里的杜拉尔家族、哈赫尔家族、伊格基尔家族的鄂温克人是在清代先后从雅鲁河中游迁移而来,开发并建立村屯生活百年以上。
18.莫尔顶村
也写作“莫日登村”,位于阿伦河东岸,霍尔奇镇西北1公里处,四面环水。莫尔顶村的“莫尔顶”是鄂温克语,表示“河湾子”之意。这里是杜拉尔家族、涂格敦家族的鄂温克人开发建村,生活300多年的地方。他们的先民走过从狩猎生产到畜牧业生产,又从畜牧业生产走入农业生产的漫长历史发展岁月。
19.那克塔乡
位于阿伦河上游右侧,那吉屯西北36公里处。那克塔乡的“那克塔”是鄂温克族的一大家族姓。这里原属霍尔奇辖区,后来由于人口增多,单独成为乡一级政府。1984年才正式建乡,辖区内有10个村,49个自然村。该乡的面积为484平方公里,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沟川纵横,境内有小索尔奇河,两岸榆树和柳树等林木丛生。经济以农业为主。2006年撤乡并镇,又划归霍尔奇镇管辖。
20.西尼奇村
又称“大时尼奇村”,位于查巴奇山北约42公里处,阿伦河北岸。地处低山丘陵地带,依山傍水,东西延伸,略呈块状。西尼奇村的“西尼奇”是鄂温克语,表示“落叶松茂密的地方”之意。1956年地方政府在此建林场,这里的鄂温克人也被纳入林场管辖范围。
21.索洛霍奇村
又叫“索古西村”,位于阿伦河中游左侧,索洛霍奇村的“索洛霍奇”是鄂温克语,表示“左边”之意。这里的那哈塔姓、达额特姓、阿本浅姓的鄂温克人在清代末期从雅鲁河中游迁居此地,已有一百多年。
22.松吉特村
位于阿伦河中游右侧,红花梁子东10公里处。松吉特村的“松吉特”是鄂温克语,表示“野韭菜”之意。最早开发此地的是那哈塔家族的鄂温克人,后来也迁来其他姓氏家族的鄂温克人。他们的先民,约在康熙年间迁到这里,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西北靠山,东南平地,西南东北向延伸,呈矩形。主要从事农业经济。
23.小索尔奇村
鄂温克语称“尼西洪索洛霍奇”,表示“小河上游”之意。1900年前后,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人经由雅鲁河流域卧牛河口,迁居到这里,后来,被划归那哈塔乡所辖范围。该村北面靠山,南有河流,东西向延伸,呈矩形村落。
24.霍尔奇镇
位于阿荣旗阿伦河上游左侧,那吉屯北27公里处,阿伦河谷平原。霍尔奇镇的“霍尔奇”属于鄂温克语,表示“山环水绕”之意。早年里有18户鄂温克族人家,后建霍尔奇努图克,20世纪50年代末改为霍尔奇人民公社,1984年12月改为霍尔奇镇,辖区有12个行政村,58个自然屯,面积为520平方公里。
二 黑龙江地区与鄂温克族相关的县、乡及村屯
1.嫩江县
位于兴安山地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西部,东接小兴安岭并与瑷珲区、孙吴县、五大连池市毗邻,北依伊勒呼里山并与呼玛县交界,南连松嫩平原还与讷河市接壤,西临嫩江,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隔江相望,距离黑河市25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51°00′05″,南北长度274公里,东西宽度151公里,总面积为15107.2平方公里。嫩江县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市管辖,所在地区有低山丘陵、天然林海、茂盛植被、丰饶资源。这里是鄂温克族世居的地方,特别是康熙年间,这里建了许多鄂温克族村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鄂温克族生活的区域不断减少,原有的许多鄂温克村屯,在不同年代划归不同的市县管辖,也就是说,嫩江地区鄂温克族在历史上生活的地方已浓缩在两镇两乡辖区之内。
(1)哈谢日特爱勒屯
位于嫩江县东北25公里处,坐落在嫩江上游左岸。康熙二十一年(1682),鄂温克族杜拉尔姓的协领率家族建立的村庄,后迁来其他姓氏家族的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使村里的人口增加了不少,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联兴乡哈什太村。最初村名叫“哈日谢尔日勒特”,在鄂温克语里表示“急流冲击岸边柳丛”之意,这跟该地区科洛河的湍急河流经常冲击河岸密布的柳树有关。随时间推移,村名由“哈日谢尔日勒特”演化为“哈谢日特”。前面我们说过“爱勒”一词表示“村”或“屯”。该村西边是嫩江,南面是科洛河,东和北面都是平原。世居此地的鄂温克人开始经营畜牧业和狩猎业,兼营捕鱼、采集、流放排木;后来经营农业,畜牧业和渔业成为辅助型产业。后来这里的人们陆续西迁至茂密山林地带或草原,现散居于黑龙江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境内。
(2)怀讷特恩联爱勒屯
位于墨尔根城东北12.5公里,坐落在特恩联河北,科洛河南,嫩江东岸2公里处,北距哈谢日特12.5公里,东边是平原地带。怀讷特恩联爱勒村用汉语说就是“北奇岭”。该村是康熙年间,由鄂温克族克乌日浅杜拉尔姓的部分鄂温克人建立的。由于该村建在特恩联河之北,所以就叫“怀讷特恩联爱勒村”,其中“怀讷”指“北”,“特恩联”是河名,“爱勒”表示“屯”。那么,这三个词加在一起,就是“北河村”的意思。这里三面环水,盛产鱼类。但是,江河泛滥时,他们的农田和村寨经常遭受洪涝灾害。20世纪60年代初,因连续几年遭水灾,村民们迁至莫旗纳文镇哈达阳村生活。
(3)博克图爱勒屯
该屯名也叫博克图村,位于嫩江镇北5公里处,坐落在嫩江东岸,北距怀讷特恩联爱勒屯7.5公里。康熙年间,由克乌日浅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人与其他民族同胞共建。村南和村东是平原,北靠孤山,西边是嫩江,嫩江水从村西流过,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博克图村的“博克图”是鄂温克语,表示“孤山”之意。该地区的鄂温克族人,开始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渔猎,后来才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历史发展,许多鄂温克族相继迁往莫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定居,现村内没有剩下多少鄂温克族人家。
(4)都日本浅村
位于嫩江镇西5公里处,坐落于嫩江南岸。光绪年间,由塔俄日浅杜拉尔姓的鄂温克族人为主构成。因建村时只有四户人家,所以就叫“都日本浅”,其意为“四家子”。虽然后来也迁来不少达斡尔族和汉族,但村名没有变。现在就叫嫩江镇四家子村。
(5)阔鲁日阿木苏日屯
汉语称“霍龙口子”,又叫“新立村”,位于墨尔根东北20公里处,坐落于科洛河流入嫩江的河口附近。阔鲁日阿木苏日屯的“阔鲁日”指科洛河,而“阿木苏日”是表示“口”之意。那么,“阔鲁日阿木苏日”表达“科洛河之口”或“科洛河口”。光绪年间,由克乌日浅杜拉尔氏鄂温克人所建,后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搬迁到莫旗。
(6)博霍尔屯
也叫“博乌热屯”,现在就叫“博霍村”,位于嫩江镇城东25公里处,坐落在科洛河南岸,博乌热山之北。毫无疑问,该屯因“博乌热山”而得名。博乌热山的“博乌热”是指“猎鹿”之意。康熙年间,由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人共同开发建立。1974年春,该屯的鄂温克人全部迁到莫旗哈达阳镇。
(7)霍库恩日多印爱勒屯
现在用汉语改称“繁荣村”,位于嫩江镇西10公里处,坐落在嫩江南岸,西临大沟河套和白脸山,东部和南部地势平坦,东距都日本浅5公里,地处嫩江中游强起伏台地区。顺治年间,克乌日浅杜拉尔氏鄂温克族人从黑龙江北岸南迁至此,建霍库恩日多印爱勒屯,建村初期村民全为鄂温克人。该村的西面有多条河沟。当时,达斡尔族人称这里的鄂温克人为“霍库恩日”,所以说“霍库恩日多印爱勒屯”的“霍库恩日”是指“鄂温克人”,“多印”表示“河套”之意,“爱勒”是说“屯”,合在一起就是“鄂温克河套屯”或“鄂温克人居住的河套屯”的意思。到后来,一部分达斡尔族迁居到该屯定居。民国和伪满时期,部分鄂温克人迁到莫旗靠山区生活。1956年留住此地的鄂温克人被划入新建的腾克木鲁民族乡。1958年始,不断涌入外来人口,汉族人口渐渐增多。1974年,这里的鄂温克人绝大多数搬迁到莫旗,村中只留下十几户鄂温克人。现该村成为嫩江县前进镇唯一的民族村,就叫“繁荣村”。
(8)克伊日木楞爱勒屯
该屯现在是临江乡大石砬子村,位于嫩江镇西15公里处,坐落在嫩江中游南岸,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北临嫩江与莫旗隔江相望,南与率俄提村接壤,东与霍库恩日多印爱勒屯隔白脸山为界,西与奇热克勒村毗邻。而且,该地区东西两侧有连绵逶迤的山丘,南边有河沟小溪和沼泽池塘,处于两山之间,西山之上生长着茂密的椴树,是个风景宜人的好地方。顺治到康熙年间,鄂温克族克乌日浅杜拉尔氏的一支的鄂温克人渡江南下,迁徙到此地建屯定居,随后有达斯欢浅那哈塔姓部分鄂温克人迁居本屯。该屯名“克伊日木楞爱勒”的“克伊日木楞”是指“锯齿”,该词与“爱勒”一结合就成了“锯齿村”。据说,远看西山上连成一片的椴树形似锯齿,所以人们就叫了这一屯名。由于后来的移民越来越多,1974年后,鄂温克族大部分迁居到莫旗,或鄂温克族自治旗。最后该村改称为“大石砬子村”。
(9)率俄替爱勒屯
该屯现在叫前进镇新华村,位于嫩江镇西南12.5公里,北距克伊日木楞爱勒屯4公里,东距霍库恩日多印爱勒屯4公里。地处嫩江中游强起伏台地区,村四周都是岗坡地,林木丛生。屯南有一座双峰山,当地人称双山,屯北有座敖包山,形似头南尾北的卧虎,屯东北是起伏的台地。屯西南有一泉流,泉水流淌汇成小河,从村前绕至村东,流经一片柳树林,沿台地向北注入嫩江。雍正年间,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人到此建屯。他们把“野蒿”叫“率俄替”,所以初到这里见到满地的野蒿后,他们就把这一带叫作“率俄替”,其意是“长满野蒿子的地方”。后来,由于这里移民不断增多,1974年,鄂温克人集体搬迁到莫旗。迁到这里的汉人将该屯称为“水桦台”,应该是“率俄替”的变音说法,解放后村名更改为“新华村”,沿用至今。
(10)奇热尔克勒爱勒屯
也称“奇热乐克勒屯”,现在叫临江乡“向阳村”,位于嫩江镇西17.5公里,坐落在嫩江南岸。乾隆年间,克乌日浅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族人来这里开发建屯。由于这里靠奇热尔克勒山,所以就按照这一山名起了屯名。光绪年间,鄂温克族迁至莫旗。之后,汉人迁入此地,同时将屯名改为“小石砬子”,20世纪60年代又把屯名改为“向阳大队”,现今变成了“向阳村”。
2.逊克县
(1)洪库热爱勒屯
位于逊河镇东南,坐落在逊毕拉河南岸,西与双河村相距9公里。洪库热爱勒”的“洪库热”一词是属于达斡尔人对于鄂温克人的他称,这里所说的“洪库热爱勒”是指“鄂温克屯”之意。后来,汉族移民多了,就把这里改称为“栖林屯”,意为“森林人的屯”。最初,到这里开辟建屯的是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人,后来也来了不少其他姓氏的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可是到了1932年,栖林屯的鄂温克人陆续西迁。现在这里没有留下几户鄂温克族人家。
(2)乌底沟屯
位于奇克镇东南30公里处,距西北的松树沟屯5公里,坐落在逊河的支流库尔滨河畔,东距黑龙江25公里。乌底沟屯也称“无底沟屯”。道光年间,由于战乱,杜拉尔家族的鄂温克人一小部分人迁居这里。1930年,该屯的鄂温克人迁入小兴安岭山区,乌底沟屯成为汉族村,现属松树沟乡管辖。
3.五大连池市
(1)索罗斡热村
该屯现为团结乡永安村,位于小兴安岭北段西南侧,讷谟尔河上游北岸,五大连池市府所在地青山镇西北24.5公里,北6公里处是卧虎山火山口,东北9公里处是药泉山,东南4公里是石龙河汇入讷谟尔河的河口处,西面与托莫浅村相接。顺治六年(1649),从黑龙江上游北岸精奇里江流域迁至这里的部分杜拉尔鄂温克人建了索罗斡热村,建村初期分东西两个屯,东屯叫“德热索罗斡热”,西屯叫“多瓦热索罗斡热”。德热索罗斡热内部又分前后两个屯,南屯叫“额莫乐索罗斡热”,北屯叫“怀纳索罗斡热”。索罗斡热屯是由这些屯组合而成的一个大屯。起初,居住在索罗斡热屯的全是杜拉尔家族的鄂温克人。据说,大哥及其子孙居住在“怀纳索罗斡热”屯,二哥及其子孙居住在“额莫乐索罗斡热”屯,三弟及其子孙居住在“多瓦热索罗斡热”屯,可见索罗斡热村是同一家族的鄂温克人。很显然,索罗斡热村的“索罗斡热”是由“索伦”这一鄂温克族他称派生并演化而来的名称,“斡热”是后缀,表示“人们”或“们”之意,索罗斡热是“索伦人们”或“索伦们”之意,换句话说就是“鄂温克人”,索罗斡热村说的是“鄂温克人的村”或简称为“鄂温克村”。这里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北靠丘陵岗地,南有平川沃野,东边是石龙河。20世纪初,大量移民涌入此地,索罗斡热村的鄂温克人西迁,迁至讷河县达斡尔族村屯居住,1918年绝大多数鄂温克人迁居莫旗巴彦村,1938年剩下的鄂温克人也全部迁到当时的巴彦旗葛根努图克,建齐如木台村定居。现在的索罗斡热村基本上没有鄂温克族,即使有也融入汉族,因此永安村也就成了汉族村。
(2)托莫浅村
现属于团结乡新民村,位于五大连池市府所在地青山镇西北35公里处,坐落在讷谟尔河上游北岸,北面2.5公里处是莲花山,南有讷谟尔河,东距索斡热屯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顺治年间,杜拉尔姓的鄂温克族托莫浅人来这里开发建屯,是讷谟尔河流域鄂温克人建屯较早的屯子之一。后来“托莫浅屯”变成“托莫浅村”,并由三个自然屯组合而成。东托莫浅,汉称东山湾,现为东升村;腰托莫浅,汉称腰屯或腰山湾,现为新升村;西托莫浅,汉称西山湾,现永生村。这三个屯中最早建立的是腰托莫浅,也写成“托莫浅”“吐米浅”“托密浅”“托木浅”等。后在托莫浅以东建东托莫浅了,以西建西托莫浅,这样居于中间的托莫浅自然就成为腰托莫浅,鄂温克人将这三个相邻的自然屯统称为托莫浅村。世居于此地的是杜拉尔姓氏的鄂温克人,还有小部分乌力斯氏的鄂温克人。到了20世纪初,这里的鄂温克人迁到西布特哈地区,落脚到现在的莫旗腾克乡宜斯勒屯村。1949年,又有部分鄂温克人迁至莫旗阔奇屯,再后来剩下的鄂温克人搬迁到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定居,结果在托莫浅村几乎没有鄂温克族了,成为以汉族居民为主的新民村。
(3)杜拉斯勒屯
现在叫新兴村,位于五大连池市府所在地青山镇西北4公里处,讷谟尔河上游南岸。顺治年间,萨玛基尔和杜拉尔家族的部分鄂温克人迁居此地,开发建屯。显而易见,杜拉斯勒屯的“杜拉斯勒”之说是达斡尔人对于“索伦鄂温克人们”的称呼,意思是“索伦人们”或“索伦鄂温克人们”。该屯分前后两个自然屯,前自然屯叫“额莫乐杜拉斯勒”,简称为“前屯”,后自然屯叫“怀纳杜拉斯勒”,简称“后屯”,前后两个自然屯相距0.5公里,鄂温克人将这两个自然屯统称杜拉斯勒屯。前屯居住的是萨玛基尔姓鄂温克人,后迁来杜拉尔姓鄂温克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屯的鄂温克人先后搬到巴彦旗葛根努图克,建立葛根布拉尔屯定居。后屯的鄂温克人在这一时期,陆续迁到讷河和莫旗。到了1940年,迁居讷河县的鄂温克人,再次迁徙到莫旗巴彦鄂温克族乡的葛根台村和满都呼浅村。当时的额莫乐杜拉斯勒屯,现称为“新兴村前屯”,怀纳杜拉斯勒,现称“新兴村后屯”。杜拉斯勒屯,已成为汉族居住的村屯,屯名统一改称新兴村。
4.甘南县
(1)萨玛爱勒屯
位于甘南县东阳镇东南,嫩江中游西岸。顺治年间,萨玛伊尔家族的一支鄂温克人在此开发建屯。由于开发此地建屯生活的都是萨玛伊尔家族的鄂温克人,所以也就叫作萨玛爱勒屯。1947以后,该屯的鄂温克人搬迁到索伦村,20世纪50年代末这里变成以汉族为主的屯子。现已划归甘南县管辖,归属甘南县东阳镇,村名叫萨玛街村。
(2)桂勒特屯
现称隆胜村,位于甘南县东阳镇东南,嫩江中游西岸。顺治年间,鄂温克族涂布敦家族和敖拉家族迁至此地开发建屯。桂勒特屯的“桂勒特”是鄂温克语,意为“有山杏的地方”。因为该地区的树林里山杏很多,所以就叫“桂勒特”。世居此屯的涂布敦鄂温克人和敖拉鄂温克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迁居到索伦村。这里早期是嘎布卡所辖的鄂温克屯,现属甘南县所辖,屯名也改为“隆胜村”。
5.齐齐哈尔市
(1)齐齐哈尔城
也就是现在的齐齐哈尔市区,历史上称“卜奎城”或“卜魁城”,现在叫“鹤城”。该城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东岸2公里处,南距哈尔滨市350公里,北抵墨尔根城220公里,地处嫩江中游平原带。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康熙二十七年(1688),索伦鄂温克总管玛布岱等咨文理藩院,请求建城。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康熙帝下旨索伦总管,选择嫩江东岸卜奎站为筑城地址,组织施实筑城。这是一座木城,分内城外廓,“齐齐哈尔”或称“卜奎”。“齐齐哈尔”原是屯名,布特哈总管驻地在齐齐哈尔屯,所以城名也用了此名。但由于该诚建在卜奎。卜奎是村名,也是驿站名,但实际上也是人名。卜奎也写成“博克”“布库”“布枯”等,卜奎是索伦鄂温克卜喇穆姓人,清康熙年间,任布特哈索伦副总管,率族人在嫩江东岸屯垦建田,由此被称为卜魁村。当时从黑龙江城至茂兴驿道20个驿站中卜魁村还被纳入第13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卜魁站”。卜奎村和卜奎站名的叫法均来自鄂温克族卜魁这一人名。康熙三十七年(1698),墨尔根副都统喀特护移驻齐齐哈尔城,500名满洲兵和220名汉军随喀特护移驻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从墨尔根城移驻齐齐哈尔城,随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的鄂温克官兵4个佐及眷属。自此,齐齐哈尔城为黑龙江将军驻地,成为“褚城之都会”。齐齐哈尔城的鄂温克八旗官兵,因战事频繁连年不间断征调,驰骋疆场,伤亡惨重。至清嘉庆年间,鄂温克族各佐男丁锐减,甚至达到有佐无兵的状态。到清末乃至民国在原齐齐哈尔城所在地剩下的鄂温克族人只有300多名。民国初,齐齐哈尔城成为黑龙江督军府所在地。伪满时期,在齐齐哈尔城的基础上发展成齐齐哈尔市。
(2)呼音浅村
现称碾子山村,位于齐齐哈尔城西北110公里,朱家坎西北35公里,中东铁路沿线。顺治年间,从黑龙江北岸南迁的鄂温克族,在雅鲁河中游左岸开发建屯。呼音浅村的“呼音浅”是鄂温克语,源自“豪英高格德”,有“英雄豪杰之峰”之意。由于这一带出了许多英雄豪杰,所以把旁边石峰山称为“英雄豪杰之峰”,后来也成为屯名和村名。雍正十年(1732),由布特哈八旗调出鄂温克族官兵1636人,由总管博尔本察和达巴哈二人带领,进驻呼伦贝尔草原驻牧戍边时,呼音浅屯的鄂温克族几乎全部迁到呼伦贝尔索伦旗,定居在辉河和伊敏河流域。清末,关内汉族迁入呼音浅屯,发现豪英峰山石非常坚硬,可凿碾盘和碾滚,因此将“豪英峰”改称“碾子山”,而呼音山也随之改称碾子山。
(3)昂阿插喀村
现称昂昂溪,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市区。昂阿插喀村的“昂阿插喀”是鄂温克语,意为“宿营地”。康熙年间,以索伦鄂温克人因反抗清政府被流放到昂阿插喀地区开荒种田。清军入关后,这部分鄂温克人沿嫩江支流雅鲁河向西北迁徙,在雅鲁河下游至上游建村屯、济沁河山林地带建村屯、绰尔河上游到大兴安岭的柴河和杜拉尔河建村屯等地居住。
[1]五畜是指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将牛、马、羊、山羊、骆驼叫五畜。
[2]奥克登树(okdon)、布鲁登树(buldun)、拉黑尔树(lahir)、布鲁杜维克(bulduweike)树等树都是敖鲁古雅鄂温克语命名的叫法,在植物学等词典里没有找到相关称谓或树名,均属于十分珍奇而稀有树类。
[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往下简称“莫旗”。
[4]布特哈(butaha),是早期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主要表示“渔猎”之意,但也可以指“狩猎”这一词义。
[5]“那吉”(naji),鄂温克语,表示“鱼窝子”。
[6]2010年该乡提供的人口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