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萨满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相关研究动态

历史上,清朝光绪年间曾派专员调查过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做过一些记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还有外国学者曾对达斡尔族的语言和社会生活进行多次调查研究,如日本人池尻登所著的《达斡尔族》,俄国人鲍培1930年在列宁格勒出版的《达斡尔语方言》和伊万诺夫1894年在圣彼得堡出版的《索伦达呼尔文范例》等著作。我国学者也对达斡尔族族源、社会状况、语言、风俗等问题作过可贵的记录和研究,如华灵阿完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达斡尔索伦源流考》,1926年郭克兴《黑龙江乡土录》的出版,1931年孟定恭的《布特哈志略》由辽海书社出版印行,阿勒坦噶塔所著的《达斡尔蒙古考》1933年由奉天关东印书馆印刷发行,以及钦同普的《达斡尔民族志稿》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达斡尔族的研究工作才得以广泛深入地开展,其中,以1953年在国家民委领导下展开的民族调查识别工作最具标志意义。调查组由傅乐焕、林耀华、王辅仁、阿勇绰克图、陈雪白组成,并有历史学家陈述和语言学家王静如配合参与达斡尔族族源和语言系属的专题研究。调查工作形成如下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文章:傅乐焕的《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分识别问题》,王静如的《关于达呼尔语言问题的初步意见》,林耀华、王辅仁、阿勇绰克图的《达呼尔氏族、亲属和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陈述的《关于达呼尔族的来源》,傅乐焕的《关于“萨吉尔迪汗”和“根特木尔”的资料》等。但上述调查研究中都很少涉及达斡尔族宗教信仰领域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学者对萨满教的调查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书中对赫哲族的萨满文化有较详细的考察。从50年代开始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在考察东北各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现象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了这些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萨满教现象。由于受当时意识形态的限制,萨满教的调查研究大都依附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调查,并不深入,因而没有引起当时学界足够的重视。

到了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组织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运用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理论体系对萨满教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阐述,率先在我国萨满教研究领域中作出了重要的、开拓性的、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即秋浦主编的《萨满教研究》一书。这部著作出版的意义在于率先打破了这一领域的“禁区”,为后来者开创了先例。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萨满教的著作,该书对萨满教多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概括,没有针对具体个案的详细分析和研究。

自90年代开始,国内学界出现了萨满教研究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萨满教研究者,学者们对北方民族濒于失散的萨满文化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考古学材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富育光的《萨满论》,刘小萌、定宜庄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孟慧英的《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色音的《东北亚萨满教》,郭淑云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等,表现出将学术理论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趋向,将西方的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国萨满教研究相结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并在实地调查中挖掘整理出很多萨满教的新材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萨满教研究。但以上成果对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调查研究大多表现为宏观角度的把握,采用大范围、短时间的调查形式,没有对固定区域做深入的、长期的调查研究。

吕萍、邱时遇的《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一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达斡尔族萨满教的著作,该书是作者在长期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东北各民族萨满教历史资料撰写而成,对萨满本人和举行的宗教仪式、神器、服饰、神歌以及传承情况作了详尽的描述,书中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和翔实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仅限于对萨满本人情况的描述,对萨满教与达斡尔族历史、社会的关系没有展开论述,也缺乏理论方面的把握。

丁石庆、赛音塔娜编著的《达斡尔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从不同角度对达斡尔族萨满文化背景、历史上的萨满及其宗教活动、萨满教的观念及其崇拜对象、萨满教与达斡尔族民俗、达斡尔族文学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记录和研究,还有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人斯琴挂、沃菊芬等人所从事的宗教仪式和生活情况都有翔实的调查纪实。

萨敏娜、吴凤玲、李楠、郑琼、孟慧英等人撰写的《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以沃菊芬的仪式为例》是基于研究团队对沃菊芬萨满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所举行斡米南仪式的民族志研究,对达斡尔族萨满斡米南仪式的基本面貌进行了完整呈现。此书根据参与观察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深度思考,从斡米南仪式在达斡尔族各种仪式中的特殊性和当代斡米南仪式的生存语境及其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对萨满研究成果相对丰富而学术考察报告不多的现状做了一个有益的补充,可以弥补一些这方面的缺憾。

近几年,斯琴挂等达斡尔族萨满的出现,引起了国外的关注,他们纷纷前往达斡尔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发表多篇考察报告和论文,如匈牙利学者霍帕尔的《斯琴挂萨满的斡米南仪式》、瑞士学者彼特的《萨满的宗教仪式歌曲》等。上述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达斡尔族萨满仪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斯琴挂本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多次参加国内外萨满学术研讨会。她根据自己的萨满实践和切身体验撰写数篇学术论文,并在各类萨满文化学术论坛上作专题报告,如《我的萨满之路》《我的萨满医疗实践》《关于海拉尔达斡尔萨满祭祀用的神面具——阿巴嘎拉岱》《达斡尔萨满传承点滴谈》等。萨满本人的现身说法很具有说服力,过去萨满研究大多是被“他者”展示、解读的历史,文化持有者的认知与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有助于推动对萨满研究的深化。斯琴挂系列论文的面世引起很大反响,满足了人们希图通过萨满本人的叙述了解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文化的愿望。

英国利兹大学的达斡尔族学者鄂嫩·乌如恭格与英国人类学家卡洛琳·汉弗莱合作而成的《萨满与长者:达斡尔蒙古人的经验、知识和力量》一书以口述的形式,回忆了20世纪30年代达斡尔族的萨满信仰及相关民族习俗,主要内容包括“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村落状况、老年人和萨满、达斡尔族的时空观念、死亡对无生命之物所赋予的生命力、宗教仪式中的男女传统、萨满的权威性、社会生活中的萨满、“我”的人生之路等,是见证达斡尔族社会文化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萨满存在形态的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研究材料。

国外对萨满教的研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历史久远。早在中国的元朝时期,一些西方学者,如拉施特、鲁不鲁克等就在他们介绍中国的著作中涉及了萨满从事的种种宗教活动。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旅行家、传教士首先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萨满教,并对它进行了研究,通过他们的介绍,萨满教被西方学术界所接受,由此萨满教成为世界不同原始宗教信仰共有的称谓。西伯利亚地区是萨满教的发源地,较好地保留了萨满教的原生形态。俄国学者在一系列萨满教研究著作中,对萨满教的产生、流传、遗存,萨满的传承、服饰、神器、神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后人研究萨满教打下了基础。著名萨满教研究专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萨满教——古老的昏迷术》,用比较的方法把西伯利亚的萨满教同世界不同地区的其他原始宗教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全面阐述了萨满教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推动了世界范围的萨满教研究。

在有关我国东北民族萨满教调查研究领域,俄国和日本的学者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俄国学者史禄国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长期扎实的民族学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通古斯萨满教的基本理论》《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等著作,对通古斯萨满教进行了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得出通古斯人的萨满教是基于通古斯人不安定的精神活动的结论。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满蒙古迹考》中附录了大量珍贵的萨满铜镜照片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资料。秋叶隆、赤松智城和大间知笃三等人开启了日本学者对我国东北民族萨满教研究的先河,秋叶隆基于实地调查对鄂伦春族的社会构造以及萨满教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大间知笃三的《达斡尔族巫考——以海拉尔群体为主要对象》对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萨满教的特异性、氏族性有精辟的论述,对巫装巫具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收录了采集到的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上述著作都对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与社会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