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交情倍觉亲
——赵朴初居士与星云大师
韩焕忠[1]
赵朴初居士,教内外尊称为赵朴老,他与星云大师,一位是在大陆倡导人间佛教的教界领袖,一位是在台湾弘扬人间佛教的僧界翘楚,二人的交往虽然不多,但他们在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却照亮了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 泰国初识荆
赵朴老与星云大师的初次相见,是在泰国。1987年5月,适逢虔诚信仰佛教的泰国国王普密蓬六十大寿,赵朴老与星云大师作为海峡两岸佛教界的代表人物,同时应邀前往泰国为普密蓬国王祝贺大寿,并被安排在同一家饭店下榻,同一桌就餐,于是就有了宴会上的交谈及晚间的邀约相见,为此后的深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次会见给星云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后,他忆及此事:“那天晚上,因为赵夫人重感冒咳嗽,坐在一旁也不能多言,那就成了我和朴老两个人的对谈了。至于谈些什么,我已经不复记忆。总之,应该是彼此感到相见恨晚,甚至如何对两岸佛教做出团结和谐,共同发扬人间佛教等意见。这一次谈话后,我对赵朴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纯粹像个出家人一样的慈悲随和,犹如一位比丘长者,充满了对佛教的虔诚和信心。我也对大陆的佛教有这样的人作为领导,佛教复兴的前途可期,增加许多信心。”[2]星云大师虽然无从知道赵朴老对他印象如何,但从言谈中也感受到了赵朴老对他的好感和厚望。
星云大师的感觉非常准确,他确实给赵朴老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赵朴老的诗文中获得充分的证明。对于这次泰国之行,赵朴老记之以诗,共得三十四首,名曰《曼谷日记三十四首》,其中两首,特记与星云大师相见因缘,其序云:“1987年5月,八日晚,世佛联桑耶主席招待宴会,与台湾星云法师等同席。”(二首)其一云:“孔怀兄与弟,两岸参与商。共此一餐饭,今夕复何夕?”其二云:“今夕复何夕,群贤会十方。连枝连席坐,长寿互称觞。”[3]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本来是骨肉相连的同胞兄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处于对立和分裂之中,今日同桌就餐于异国他乡,真是恍如隔世一般,着实使人兴慨不已;两岸长期分治,谁能想到如今会在异国他乡同桌聚餐呢!在恍如隔世之中,大家纷纷相互为对方发出了真诚的祝福。这两首诗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相会的实录,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赵朴老的激越和兴奋。
当时两岸还没有任何形式的公开交往,因此二人之间的交谈都非常谨慎和矜持,但这毕竟是长期分治之后首先在民间表现出来的亲情互动,其历史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2015年11月6日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的历史性会面,就是以赵朴老与星云大师的这次泰国相会为远缘也无不可。二人也都敏锐地意识这次会面的历史意义,因此留下来“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悬记。后来,赵朴老还给星云大师寄去了北京琉璃厂出品的精美宣纸书笺,以及他亲笔书写的对联:“富有恒沙界,贵为人天师。”[4]表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居士对出家僧的无比推崇和赞许之意。
赵朴老饱经风霜,阅人无数;星云大师筚路蓝缕,惨淡经营。二人的相互欣赏,再一次验证了中国那句古语“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的正确性。由此发轫,海峡两岸佛教界的交往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同乡、同教、同源、同祖的亲情最终融化了政治对立的坚冰,逐渐打开了两岸交往的历史新篇章。
二 大陆几度逢
星云大师自1949年渡海赴台,四十年间,他虽然不能踏上大陆的土地,但对大陆上的亲眷与师友却充满了思念之情。特别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了回乡探亲的禁令,星云大师更是归心似箭。赵朴老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经过多方努力,成就了星云大师多次莅临大陆的殊胜因缘,将两岸佛教界之间的交流推向了高潮。
1989年,赵朴老以中国佛教协会的名义向星云大师发出邀请。这年3月份,星云大师以“国际佛教促进会”的名义,组织了主团72人、副团近500人的规模庞大的“弘法探亲团”,分别从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出发,于3月26日飞抵北京。已届82岁高龄的赵朴老亲自到机场迎接,与星云大师握手重温“一时千载,千载一时”的悬记。在经过四十年的海外漂泊之后,星云大师终于得以重返故地,其万千感慨自不待言,因此他很愿意倾其所有和大陆各界广结善缘。在此前一年中,赵朴老以中国佛教协会之名,向星云大师赠送了《西藏大藏经》和装帧精美的《龙藏》,为了表示感谢,星云大师除了向赵朴老任院长的中国佛学院赠送了大巴车、电冰箱、电视机之外,还向中国佛教协会捐赠了弘法经费。星云大师对赵朴老重视佛教教育感受尤为深刻,他回忆说:“赵朴老在北京,以及后来和我几次的会面,从来不谈及个人的得失,都是关心佛教的未来。他一再地强调,佛教最需要的,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可见他对佛教人才的培养,有多么的重视。”[5]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中,赵朴老安排星云大师一行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行程包括敦煌莫高窟、四川峨眉山、南京栖霞寺、镇江金山寺与焦山寺、扬州高旻寺与大明寺以及杭州灵隐寺等名山大刹。临别之际,星云大师还应赵朴老之请,将有着“佛教百科全书美誉”的《佛光大辞典》的版权让渡给中国佛教协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在大陆发行。
1993年1月,赵朴老多方游说,最终使星云大师获准到南京探望年逾九旬的老母,二人得以在六朝古都再度相逢。1月25日,赵朴老乘京宁列车南下,看着车窗外大雪覆盖的平原,他喜悦满怀,以诗记之:“前月北征千里雪,今日南行雪千里。车窗光满净琉璃,瑞像倍增春节喜。”[6]既见慈母,又逢旧友,星云大师自然也是非常高兴。他回忆说:“我到达时,赵朴老已经先我从北京抵达南京,住在西康宾馆等待我的前来,并且亲自书写一首他所作的偈语:‘慈光照三界,大孝报四恩。’在我拜访他的时候面交给为我。”[7]其实,在这次相会中,赵朴老赠送给星云大师的诗作远不止这两句。3月29日,赵朴老写成两首诗赠给星云大师,其序云:“星云大师来金陵省母,余藉缘南下,与师相见,共叙昔年‘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之语,相视而笑。得诗奉乞印可。”其一云:“大孝终身慕父母,深悲历劫利群生。西来祖意云何是?无尽天涯赤子心。”[8]其二云:“一时千载莫非缘,法炬同擎照海天。自勉与公坚此愿,庄严国土万年安。”[9]前诗从星云大师的孝心中看出他慈悲利生的大乘菩萨精神,后诗则表达了与星云大师同愿同行的决心。二人交谈中,星云大师自然会向赵朴老谈及佛光山。赵朴老虽不能身临其境,却早已神游其间,依赖丰富的想象,他写出了一首《佛光山颂》:“瑞现灵山岂偶然,毫光周遍照三千。下临幽暗阿鼻地,上极高明睹史天。后末世中兴象运,无穷际处算驴年。行人若问西来意,指看虚舟度两边。”[10]诗中既有对佛光山广开法门的充分肯定,也有对两岸佛教界致力于台海和平的期待。
1994年3月底4月初,星云大师再到南京,与老母团聚,赵朴老闻讯南下金陵,二人盘桓十余日。3月30日,赵朴老初到南京,即赋《忆江南》两首,赠给星云大师:“经年别,重到柳依依。烟雨楼台寻古寺,庄严誓愿历僧祇。三界法云垂。金陵会,花雨满秦堤。登岸何须分彼此?好从当下证菩提。精进共相期。”[11]前词申明历劫弘法之同愿,后词则强调当下证悟之同行。4月2日,星云大师于雨花精舍设家宴招待赵朴老,赵朴老一口气做了四首《忆江南》:“香积饭,风味胜龙华。妙供喜迎慈母笑,孝行今见法王家。眷属是莲花。谈般若,持诵袭唐音。不减不增诸法相,有声有色大心人。善护未来因。谈化度,方便有多门。龙女不难成铁汉,辩才亦可学金人。总是大悲心。谈和合,四摄妙难酬。同事自他都不着,利行法乳广交流。巨浪举轻舟。”[12]他们谈及般若实相,聊到方便化导,说起因缘和合,气氛轻松,乐趣横生。4月5日,星云大师向赵朴老辞行,赵朴老又以三首《忆江南》相赠:“来不易,沧海远浮天。不尽恩情申孺慕,无穷行愿种悲田。七日念千年。千年念,安国与兴邦。花萼腾辉兄弟爱,文明增胜兆民康。万里好相将。道珍重,时惠好音来。北海南海非异土,天亲无著是同怀。大道一心开。”[13]同心相违,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4月11日,赵朴老结束此番南行,亦将北归,对于此次与星云大师的相会,他意犹未尽:“江南好,春意喜漫漫。两岸六和深忆念,双周三地饱游观。诗思壮波澜。”[14]星云大师谈及赵朴老,“对于他这样的不畏长途奔波,以及期间他题写十余首诗词相赠的心意,我始终铭感不已。”[15]海峡两岸的和合始终是赵朴老的心愿,当然也是星云大师的追求。
1999年的香港之会是星云大师与赵朴老的最后一面。也许已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赵朴老对星云大师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我对世间还有什么留恋的呢?我现在重要的心愿,就是你什么时候能够在大陆为中国的佛教做出贡献。”[16]此语与古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同样悲怆,但较古人可以庆幸的是,金瓯虽缺,也只是兄弟阋墙而已。对于星云大师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赵朴老是非常赞赏的,因此当佛光山在美国的道场西来寺落成时,赵朴老特为撰写对联以示祝贺之意:“星拱北辰,遥知弹指心开,群贤咸悟西来意;云兴南海,喜见垂天翼展,化身东渡太平洋。”[17]将星云大师弘法于五大洲比之佛陀传教于五印度。星云大师虽不敢与佛媲美,但对于赵朴老的知遇之恩还是铭感于心的:“对于赵朴老他的心愿、他的远见、他的期望,我在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感恩的话;如果我不说出来,也辜负赵朴老对我的厚爱之恩了。”[18]星云大师说此话时,已是一位八十五六岁的老和尚了,我们说他与赵朴老是契阔死生的好朋友、忘年交,殆非虚语。
星云大师向大陆佛教界展示了“台湾经验”,赵朴老为星云大师在大陆的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星云大师在大陆遇到了知音,赵朴老在星云身上看到了中国佛教的希望。鉴于赵朴老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赵朴老就是星云大师在大陆的最大护法。我想这也是星云大师对赵朴老的评价,我们从《百年佛缘》一书中专辟《我与赵朴老》一篇就可以看出此意来。
三 同净人间土
赵朴老与星云大师初识于泰国之时,朴老已是八十老翁,星云大师也已年满花甲,这两位佛门俊杰可以说是相遇于晚景,然而他们为什么能够一见倾心、相互认同呢?
赵朴老对中国佛教的情感非常深厚,他曾历数中国佛教的僧人行医施药、造桥修路、挖义井、设义学等诸多义举,尤其对植树造林一项称赞有加。他以充满光荣和自豪的口吻称赞这些佛教先辈们说,“他们不仅在佛教事业上,而且在人类文化事业上、人类友好事业上,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不仅翻译了几千卷的经论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为中国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而且热心地相互传播了各自民族的劳动和智慧的花果,从而丰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宝藏。”[19]他决心继承这些先辈的遗志,高高举起人间佛教的大旗,以“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作为其《佛教常识答问》一书的结尾。这意味着,在赵朴老看来,目前佛教界应当大力弘扬的法门,应当具有的社会影响,包括汉传、藏传、南传三系,都必须归结到人间佛教的康庄大道上来。他为此论证说:“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20]他最为提倡的,就是菩萨行,“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21]赵朴老之生也早,大名曾闻于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临灭前数日,曾召见之,赠以所著《人间佛教》,嘱其弘扬。而在此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中,赵朴老带领佛教不仅走出了“文革”的劫难,而且还走上了振兴与发展的大道。后世当谓太虚大师有知人之明,而赵朴老可谓善继人之志矣。
星云大师在12岁时即离俗出家,对佛教的感情之深厚自不待言,因此他时刻怀着报佛恩的心情,在世界五大洲弘扬人间佛教,积极发挥佛教导正人心、净化人间的重大作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文艺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22]星云大师弘扬佛法的重点虽然在禅宗上,但他对佛教的净土思想也是非常重视。他曾经指出,我们这个世界目前面临的烦恼非常多,诸如核子威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毒气噪声污染、恐怖暴力污染、邪知邪见充斥等,“上述种种污染,使我们的居住空间,我们的国家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平、安宁、洁净、光明,而日趋丑陋”。[23]星云大师对佛教的各种净土,如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等,无不信仰,但他明确表示,“最为殊胜的净土,应该是人间净土。”[24]在人间净土之中,没有杀戮、盗窃、邪淫、毁谤,人们都能享有美好的环境、安全的居所、善良的亲友、自由的生活、净化的感情。很显然,相对于烦恼充满的现实世界而言,星云大师提出的这种人间净土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星云大师也为人们指出了建设这种人间净土的关键所在,他说:“想在世间建设人间净土,首先须建唯心净土。”[25]因此,他苦口婆心地教导现代众生,应当具备“平等包容”“自由民主”“慈悲喜舍”“安住禅心”“大乘方便”“清净唯心”“勤奋愿力”“智慧灵巧”等心理品格,“如果大家都能从心理上自我健全,自我清净,自我反省,自我进步,从而扩及家庭、社区、国家,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佛光普照的人间净土。”[26]在这里,星云大师既描绘出了人间净土的理想蓝图,又指出了人间净土的实现途径。佛光山原是一片荒芜之地,在星云大师的带领下,经过五六十年的开发、建设、熏修、化导,如今具有现实版人间净土的雏形,而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开拓进取,也可以说就是这种人间净土的逐步扩大。
正是由于赵朴老与星云大师对于中国佛教共同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对于佛教应当发挥净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认识,对于建设人间净土具有大致相同的理想诉求,因此二人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年,分别成长在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氛围中,生活在非常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却能一见倾心,相互引为同道,共同为中国佛教在现当代的发展做出了各自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四 长怀长者风
香港一别之后,星云大师期待着能够与赵朴老再次相见,但最终等来的却是赵朴老入灭的讣闻。星云大师极为悲痛,挥笔写下了“人天眼灭”的悼词,托人带到北京,敬献在赵朴老的灵前。十多年来,这幅字一直悬挂在朴老灵位的上方。
在星云大师的眼中,赵朴老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起死回生之功的长者”[27],后来,两岸之间的来往比较便利了,星云大师得以到大陆各地参观访问,他发觉,“许多人都还背得出朴老对宗教的意见,特别是佛教具有国际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长期性等五项特殊的意义”。[28]很显然,这里所说的“许多人”,主要应是指那些分管宗教工作的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而他们“背得出”赵朴老名言的场所也往往是在接待星云大师到访的欢迎会上。星云大师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赵朴老一生为佛教的功劳,为佛教的苦心,他的胸量,他的远见,我们都要记住,希望中国大陆各界人士不要把他忘记。”[29]在赵朴老入灭十多年后,早已是耄耋之年的星云大师对赵朴老依然念念不忘。2015年11月2日下午,他在位于北京通州区的滴水坊接受《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与赵朴老的交往:“赵朴老是一个在家的居士,甚至比我们出家人更有修行,更有智慧。1944年我就知道他在上海做中国佛教会的秘书,对禅悟很有心得。我看他的言论、做事、诗词、书法,我差他20岁,承蒙他看得起,跟我忘年之交。他的过世,我很悲痛,写了‘人天眼灭’四个字。赵朴老曾送我一副对联:‘富有恒沙界,贵为人天师。’我哪里敢当这样的赞美?这位老人家对人的慈爱、悲心,和弘一大师都是一流的。”[30]星云大师的这一番肺腑之言可以说是两岸佛教界对赵朴老做出的历史定位。
赵朴老与星云大师开创的台海两岸佛教界的交流与交往,是台海两岸民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来实现两岸“三通”、自助游等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星云大师很想在自己开创的佛光山上接待同心好友,赵朴老也很想登上这个令他神思梦萦的宝岛,二人也曾约定在台湾相见。但是,赵朴老的逝世将诸多的遗憾留给了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没有来得及告诉赵朴老佛光山东山上建起一尊高120尺的接引大佛。1999年3、4月间,星云大师初次回到大陆,在赵朴老安排下参礼陕西凤翔法门寺佛指舍利,非常希望能够将佛指舍利迎奉到台湾供养瞻拜,赵朴老表示乐观其成,经过多方协调,佛指舍利终于在2002年2月莅临台湾。2003年7月,星云大师应邀前往厦门参加了“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佛光山梵呗赞颂团也应邀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并且在隔年之后与大陆佛教界共同组成“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2005年,星云大师应邀到三亚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议”,翌年又应邀到杭州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所有这些与大陆佛教界相关的活动,由于无法获得赵朴老的见证,无不令星云大师惆怅不已。星云大师从时任国家宗教总局局长叶小文先生那里了解到,“叶局长对这些好事的促成,受朴老的理念影响,也是有很大的因缘关系”。使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一心只为国家的前途未来祈福”。[31]
赵朴老生前虽然未能登上台湾岛,登上佛光山,但他赠送给星云大师的书法作品就悬挂在佛光山的珍宝馆中。他与星云大师的交往,他赋赠星云大师的诗词,都记载在《百年佛缘》之中。而星云大师对大陆佛教的发展也是非常的关心,他曾说:“对于大陆佛教的现状,我确有忧心,虽然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历经大时代的变局后,当务之急就是道风的提振。佛教讲‘以戒为师’‘戒住则法住’,有戒律才有佛教,因此,今后寺院要加强制度的建立,僧侣要持守佛教的戒律,尤其要让出家人接受教育。”[32]如此之类的金玉良言对于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星云大师不仅有众多的弟子在大陆的高等院校中读书求学,如今还有不少的传法弟子在大陆的名山大刹中住持佛法,佛光山促进中国佛教现代化并走向全球的经验也为中国各地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所有这些,无不意味着由星云大师与赵朴初居士开创的两岸佛教界的交流和交往局面,将在未来得到忠实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1]韩焕忠,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百年佛缘07·僧信篇1》,佛光山宗委会,2013,第267~268页。
[3]《赵朴初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444页。
[4]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68页。
[5]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73页。
[6]《赵朴初韵文集》,第614页。
[7]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77页。
[8]《赵朴初韵文集》,第614页。
[9]《赵朴初韵文集》,第615页。
[10]《赵朴初韵文集》,第621页。
[11]《赵朴初韵文集》,第643页。
[12]《赵朴初韵文集》,第645~646页。
[13]《赵朴初韵文集》,第648页。
[14]《赵朴初韵文集》,第652页。
[15]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78页。
[16]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79页。
[17]《赵朴初韵文集》,第800页。
[18]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79页。
[19]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北京出版社,2003,第133~134页。
[20]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第135~136页。
[21]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第136页。
[22]星云大师:《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禅与净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1页。
[23]星云大师:《净土与现代生活(一)》,《禅与净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178页。
[24]星云大师:《净土与现代生活(一)》,第182页。
[25]星云大师:《净土与现代生活(一)》,第187页。
[26]星云大师:《今天与现实生活(二)》,《禅与净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202页。
[27]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84页。
[28]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85页。
[29]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85页。
[30]http://www.fjnet.com/jjdt/jjdtnr/201511/t20151104_236040.htm.2015年11月5日。
[31]星云大师:《我与赵朴老》,第284页。
[32]星云大师:《我与大陆佛教的因缘》,《百年佛缘12·僧信篇2》,佛光山宗委会,2013,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