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根据本书的研究目标和已有的研究基础,本书提出中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从该研究框架可以看出本书的思路如下。

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

首先,总结和回顾已有的研究,分析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和研究空间,确定后续研究的方向和策略。第一,回顾国内外关于性别失衡演变态势的研究,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本研究的方向。第二,系统阐释性别失衡原因机制的已有研究及不足,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时间和空间视角与RWA理论结合研究性别失衡原因机制的必要性。第三,回顾RWA理论的提出、应用和不足,分析将其引入性别失衡研究领域的可行性。第四,将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理论与性别失衡机制研究相结合,以社会领域分类为框架回顾已有研究中社会变迁影响性别失衡的观点和发现,为构建我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其次,在评述现有研究、明确本书研究空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性别失衡的现状,选择注重动态分析的效益-意愿-能力(RWA)理论,将其与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现实背景和时空差异的特有视角结合,构建中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在内容上主要包括性别失衡演变、空间视角下的演变机制和时间视角下的演变机制三部分。

再次,根据分析框架,分析中国性别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得出中国性别失衡演变过程及其区域类型。结合中国性别失衡发生时生育水平急剧下降的人口背景,分析和描述性别失衡与生育率的互动关系,发现性别失衡的演变过程。不同区域的性别失衡发生、发展过程并不相同,在同一框架的指导下,分析不同区域的性别失衡演变及其与生育水平的互动过程,发现中国性别失衡演变中的区域类型。

最后,基于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研究框架,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的视角下分析30多年以来中国性别失衡演变的机制。其一为空间视角下的演变机制研究,该部分研究包含了全国性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分析及空间差异对比分析。其二为时间视角下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研究,这部分研究包含全时期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及其分阶段的对比分析。中国的性别失衡在宏观上是人口、社会、经济和制度环境影响的结果,在微观上是生育主体在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做出生育选择的结果。性别失衡的影响机制分析应该在微观个人决策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分析宏观社会环境中人口、家庭、经济、社会和文化对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各区域各阶段的社会变迁怎样影响性别失衡的演变。

总体上,本书旨在研究中国性别失衡的演变机制,既包含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又需要从更完整和系统的时空视角下将性别失衡的演变过程与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有机结合,详尽而有序地阐述中国过去30多年各领域的社会变迁如何影响性别失衡、性别失衡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在研究思路方面,性别失衡的演变研究侧重宏观特征描述和纵向历史对比,实证分析则需要较大样本和准确定量的操作化数据,演变机制的定性研究则需要翔实而准确的宏观环境变迁及统计信息、扎实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因此,本研究将采用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步骤验证中国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分析框架。

(1)在性别失衡的演变分析与总结中,为适应宏观特征描述和纵向历史对比的需求,本研究将使用1982~2010年中国各省份的7次宏观普查数据,纵向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总和生育率的演变过程,通过生育空间转变各维度对比,总结出性别失衡演变的中国模式和区域类型。

(2)在性别失衡演变机制的实证研究中,为保障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研究将采用大样本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数据采用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次普查的地市级数据,构建影响因素的验证模型,以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分区域的实证结果对比可以体现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分时期的实证结果对比可以深刻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用性。时空对比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将为下一步的性别失衡演变机制分析奠定实证基础。

(3)演变机制的定性分析需要翔实而准确的社会变迁和性别失衡演变过程信息、扎实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在前文提出的框架指导下,本研究将构建由学术文献、统计数据和历史资料构成的中国现代社会变迁和性别失衡演变资料库,结合性别失衡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结果,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过程、对性别失衡的关键影响以及与性别失衡的互动关系,阐释中国性别失衡演变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