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第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方位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这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应放在首位。这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程中形成的。要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首先要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何而来、从何出发、走向何方。这一历史方位,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具有里程碑意义。十九大报告有一个重大政治论断足以表明这一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非常重要,关乎如何理解新时代这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由何而来”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它回答“由何而来”的问题。这需要从历史思维入手,从“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影响”三方面来理解。

“历史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根据。“历史性成就”,既指“经过长期努力”,“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指党的十八大以后这“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所讲的“十个方面”。

“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二个根据。这种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它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实现了全方位的整体转型升级。

在生产力发展上,由注重“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我国“欠发展”时期,用“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发展起来以后”就必须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具体思路和对策,强调推动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解决效率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拉大,会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当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趋增强。反映这种实践发展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精准脱贫”等重要理论,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生产关系的新要求。

在国家权力运行方式上,由行政主导转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大蛋糕”“追赶西方”的历史任务,决定了改革开放初期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历史和实践证明,政府“这只手”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当今,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各个利益主体表达各种诉求的时期,破解社会矛盾和难题,仅仅靠“行政主导”已显得不够。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为治理国家公共权力,又为处理好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现代化的制度模式。这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理性自觉。

在社会发展方式上,由相对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为了尽快发展起来,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重点”突破。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即经济社会整体达到了相对较高水平时,为了补齐发展短板,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社会发展方式的高度自觉。

在国际战略上,由“挑战-回应”转向更加注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既在某些方面坚持韬光养晦,同时又更加注重“积极作为”的外交新思路。如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历史性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三个根据。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必然产生历史性影响,其最鲜明、最集中、最根本的影响体现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理论角度来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一定历史方位中人民的需要状况和社会的供给状况,社会主要矛盾中这两方面的总体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历史角度来看,可运用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辩证法,来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欠发展”时期(或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则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历史进程(或历史方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同时,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为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基础,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转型升级版,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连续性。从现实角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总体需要状况部分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的需要;供给状况也部分地发生了质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动我国由“欠发展”这一历史方位进入“发展起来”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性质上的转变,而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形态上发生的转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从何出发”

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之后,逻辑上就需要进一步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这一标志,是进入历史新方位的标志,就是历史新起点,它回答“从何出发”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实质上就是在讲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

第一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华民族”,讲的是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不能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割裂开来,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毛泽东时代建立了新中国,着重解决了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基础;1978年进入新时期,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总体上基本解决了使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为强起来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

第二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具有理论主体性、理论引领性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作“理论辩护”。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促进中国走向成功,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阐释”,即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我们日趋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具有理论自主性、主体性、引领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至此,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就开始注重“理论引领”。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欠发展”时期,人们往往因强调“中国特色”而感觉底气不足,党的十八大以后,人们大多因“中国特色”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引领性而充满战略自信和定力。

第三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讲的是中国现代化站在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盛极一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式现代化具有某种依附性,具有某些“跟跑”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超越“西式现代化模式”,注重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世界性,从而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了内在成长即内生的主体性和影响力。主要体现为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在某些领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具有“领跑”的特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目标:“走向何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五个时代”,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它回答“走向何方”的问题。

一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论述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挖掘。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半程已经走过了,现在主要是完成后半程的历史任务。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半程”的历史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主题是国家,目标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实现“温饱”、“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是人民,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上美好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注重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强调,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是中华民族,目标是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并做出自身贡献的过程,是一个后发展中国家逐步跻身世界发展前列并发挥引领作用的过程。

五是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主题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目标是努力使中国在世界上强大起来,并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在古代许多朝代,中国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近代以降,中国从辉煌沦为没落,处于被侮辱、被宰割、挨打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使得中国人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世界上逐步强大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目标,就是使中国进一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强大,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