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古城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广望县城

广望县,西汉时期属涿郡。《汉志上》:涿郡属县“广望,侯国”。《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安中为广望侯。《汉书·王子侯表》作刘忠,并记后传刘中、刘何齐、刘遂、刘阁等。依“推恩令”[82],其广望侯国所在地当原属中山国,受封后划归涿郡。东汉时期省废,《后汉志》无载。《水经注·滱水》:“博水又东南迳谷梁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瀦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筍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童丱角、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渌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望矣,世谓之阳城澱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届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水又东迳白堤亭南,又东迳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堀沟。沟上承清梁陂。又北迳清凉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侯国。其水东北入博水。”其博水在此一地区大致循行今界河水道。《寰宇记》卷六十八:保州清苑县,“广望城,汉广望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为广望侯是,后汉省。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保定府清苑县,“广望城,在府西南。汉县,属涿郡,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为侯邑,亦后汉废”。《清统志》卷十三:“广望故城,在清苑县西南。汉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忠为侯国,属涿郡,后汉省。《水经注》:博水东迳广望故城北。《寰宇记》: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旧志:有王莽城在县东南四十里,疑即广望之讹也。”其“王莽”当为“王梁”之误,而所谓“王莽城”当即古清凉城(见下)。清苑县即今河北保定市。今博野县城东乡里村西南10米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水井和墓葬,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瓮、罐、盆、板瓦等残片。在城东村西发现汉代墓葬群。另在城东村西1500米发现一处商代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城东乡寺上村北发现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夹砂红褐陶罐和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瓮、盆、罐等残片[83]。其东北距今河北保定市区约25公里,与《寰宇记》所述广望县故城在清苑县西南五十里相当,时代亦相符,当即属之。

依《水经注》所述,在广望城西北有阳城县故城,两城隔博水相望。《后汉志二》:中山国属蒲阴县“有阳城”。《元和志》卷十八:定州望都县,“阳城淀,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寰宇记》卷六十二所记相同。今保定市西南阳城镇阳城村周围发现汉代遗址,面积约110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陶瓮、罐、釜等残片。在阳城镇东北发现汉代砖室墓。当即为汉代阳城县址所在。其位于广望县西北,西汉时期当隶属中山国,而省废于成、哀之际,故《汉志》无载。此阳城镇西南距今望都县城约10公里。依《水经注》所述,有阳城淀位于阳城县故城东南。而依《元和志》等所述,阳城淀位于望都县东南七里,则唐宋之际其水面当有所扩展,向西延至阳城县故城西南。

在广望县故城东北有清凉城,即将梁城。《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将梁侯,元鼎五年(前112年),“坐酎金,国除”。《汉书·王子侯表》略同,而注属涿郡。又,《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元鼎六年,杨仆“以楼船将军击南越,椎锋却敌侯”,受封为将梁侯。元封四年(前107年),“侯仆有罪,国除”。《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略同。当亦在此。西汉晚期,将梁县省废,故不见于《汉志》。《魏志上》:高阳郡蠡吾县“有清凉城”。《明统志》卷二:“清源城,在府城东南四十里,相传汉将军王梁所筑,中有塔。”其“清源”当为“清凉”之误。《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保定府清苑县,“清凉城,府东南四十里。《水经注》云:汉之将梁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朝平为侯邑,后曰清凉。《寰宇记》:后汉初王梁驻军避暑于此,因城其地,目曰清凉。有塔在焉”。其所引《寰宇记》文不见于今传本。或由此说而以其称王梁城,又误为王莽城。《清统志》卷十三:“清凉城,在清苑县西南四十里,接博野县界,亦曰将梁。汉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朝平为将凉侯。《水经注》:崛沟北迳清凉城,即将梁也。《魏书·地形志》:蠡吾县有清凉城。”其“西南四十里”当为“东南四十里”之误。今保定市东南约20公里全昆乡清凉城村北15米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暴露遗迹有灰坑、水井,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瓮、罐、盆等残片[84]。当属古将梁城遗存,将梁县省废后又于此置将梁亭,后演为清梁亭[85]

《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武帝元朔五年封赵敬肃王子刘终古为柏阳侯。《汉书·王子侯表》作柏畅侯,后传刘朱。始元三年(前84年),“薨,亡后”。注属中山国。西汉后期,柏阳县当省废,故不见于《汉志》。《寰宇记》卷六十八:保州清苑县,“柏陵城,汉为县。前汉《帝纪》云:孝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陵侯。废城在今县南”。其“柏陵”,当为“柏阳”之形误。《明统志》卷二:“柏陵城,在清苑县南。”对其所在方位,均未予确指。《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保定府清苑县,“壁阳城,府西南二十里。或曰五代时营垒处也。石晋开运二年符彦卿败契丹兵于壁阳,即此”。又:“府东南有废柏陵城,未知所始。”其所指方位与《明统志》等不合,并另记有壁阳城。《清统志》卷十四:“壁阳城,在清苑县西南三十里。五代时营垒也。晋开运二年符彦卿等败辽于此。”今保定市西南白团乡壁阳城村东50米残存一古城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400米,城墙夯土修筑,残高1~2米。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罐、盆及唐宋时期白釉、黑釉瓷器残片等[86]。当属汉代柏阳城,而“壁阳”当为“柏阳”之音变。

汉代广望县与柳宿县相临。《汉书·外戚传》:汉宣帝母王夫人名翁须,其母王媪“家本涿郡蠡吾平乡。年十四嫁为同乡王更得妻。更得死,嫁为广望王廼始妇,产子男无故、武,女翁须。翁须年八九岁时,寄居广望节侯子刘仲卿宅,仲卿谓廼始曰:‘予我翁须,自养长之。’媪为翁须作缣单衣,送仲卿家。仲卿教翁须歌舞,往来归取冬夏衣。居四五岁,翁须来言:‘邯郸贾长儿求歌舞者,仲卿欲以我与之。’媪即与翁须逃走,之平乡。仲卿载廼始共求媪,媪惶急,将翁须归,曰:‘儿居君家,非受一钱也,奈何欲予它人?’仲卿诈曰:‘不也。’后数日,翁须乘长儿车马过门,呼曰:‘我果见行,当之柳宿。’媪与廼始之柳宿,见翁须相对涕泣,谓曰:‘我欲为汝自言。’翁须曰:‘母置之,何家不可以居?自言无益也。’媪与廼始还求钱用,随逐至中山卢奴,见翁须与歌舞等比五人同处,媪与翁须共宿。明日,廼始留视翁须,媪还求钱,欲随至邯郸。媪归,粜买未具,廼始来归曰:‘翁须已去,我无钱用随也。’因绝至今,不闻其问”。而后翁须随贾长儿至邯郸,又被送入长安宫中,得幸于史皇孙,生汉宣帝。其柳宿,苏林曰:“聚邑名也,在中山卢奴东北三十里。”当年翁须当自广望,经柳宿、卢奴(今河北定州)而至邯郸。又,《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盖为柳宿侯,后传刘苏,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索隐》:“表在涿郡。”《汉书·王子侯表》所记略同,而夺“涿”字。则柳宿原当为涿郡属县,而后侯国免除,县亦省废,故不载于《汉志》。《元和志》卷十八:定州望都县,“柳宿城,县东南四十二里。宣帝母王夫人微时泣别于柳宿城,即此地也”。《寰宇记》卷六十二:定州望都县,“柳宿城,在县东四十二里。汉宣帝母王夫人微时与父母别处。本汉柳宿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曰:元朔元(五)年三月癸酉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柳宿侯,是此”。金代改望都县为庆都县。《明统志》卷二:“柳宿城,在庆都县东,汉宣帝母王夫人入朝,与父母别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保定府庆都县,“柳宿城,县东南四十五里。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柳宿侯,邑于此,后废。今为六畜堡,音也”。清代又改庆都县为望都县。《清统志》卷十四:“柳宿城,在望都县东南。《寰宇记》:柳宿城在望都县东四十二里。汉宣帝母王夫人微时与父母别处。本柳宿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曰: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柳宿侯是也。旧志: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有柳宿村,又有柳宿河在村西二里,东北达清苑界,今淤。”其所指与苏林所述相同。今河北望都县东南约20公里贾村乡北柳絮村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瓮、罐等陶器或陶器残片,在南柳絮村南及其东南张过村发现汉代封土墓葬群。另在其东北贾村北发现商周及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所在方位与《元和志》等所述柳宿城相当,当即属之。而今称柳絮村,当即由柳宿村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