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古城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阿陵县城

阿陵县,西汉时期属涿郡。《汉志上》:涿郡属县“阿陵,莽曰阿陆”。《汉书补注》卷二十八:“高帝封郭亭侯国见《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郭亭为阿陵侯。后传郭欧、郭胜容、郭延居、郭则,元鼎五年(前112年),“侯则坐酎金,国除”。《索隐》:“县名,属涿郡。”《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所记略同,而“阿陵”作“河陵”。当属误字[174]。《后汉书·任光传》:汉世祖建武二年(26年),“更封(任)光阿陵侯,食邑万户。五年,征诣京师,奉朝请。其冬卒。子隗嗣”。李贤注:“阿陵,县名,属涿郡也。”任隗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子任屯嗣,“徙封西阳侯”。而后阿陵县省废,《后汉志》无载。而《魏志上》:瀛州河间县领鄚县,“治阿陵城”[175]。《水经注·滱水》:“(滱水)又东北入于易(经文)。滱水入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熊会贞按:“前汉县属涿郡,后汉废。《寰宇记》:阿陵故城在任邱县东北二十里。宋任邱县即今县治,则阿陵在依城之东南。滱水自依城北东北流,当迳阿陵城北,不迳其东也。此东字盖北字之误。”《水经注·易水》:“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澱、小埿澱,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又东迳易京南。”杨守敬按:“《滱水》篇,滱水东北迳阿陵后始入易水,在今任邱县东北。此云易水合滱水在浑埿城之后、易京之前,则在今任邱县西北,不合,当以此篇为是。”[176]其依城在今河北安新县安州镇址,浑泥城在今安新县址[177],则以《寰宇记》所述阿陵故城为《水经注》所述阿陵县故城显然不合。

《寰宇记》卷六十六:莫州任丘县,“故阿陵,在县东北二十里阿陵故城是,后汉省。后魏曾徙鄚县理此,周武帝宣政元年废”。其唯记此属阿陵故城,而未述及任光受封阿陵侯事。《明统志》卷二:“阿陵城,在任邱县东北二十里,东汉省。后魏徙鄚州(县)治此,后周废。”因于《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河间府任丘县,“阿陵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亦汉县,属涿郡。后汉初封任光为侯邑,后省”。始增加任光为阿陵侯事。《清统志》卷二十二:“阿陵故城,在任邱县东北。汉置县,属涿郡,后汉建武二年封任光为阿陵侯,后废。《寰宇记》:故城在任邱县东北二十里。后魏孝昌二年曾徙鄚县理此,周宣政元年复还今理。旧志:其地今皆为水乡。”又:“任光墓,在任邱县东北废阿陵县。又有任将军墓在县西北,高三丈。”又增述任光墓及其子任隗墓等,均不见于明以前典籍,当属附会。其城址位于今任丘市陵城乡陵城村南100米,平面近方形,边长约1000米,城墙夯土修筑,残高1~2米,城内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和素面罐、瓮、盆等残片,时代判属汉代。在陵城村西南发现有汉代封土墓,其中有两座传为任光、任隗墓[178]。城址所在方位与《寰宇记》所述阿陵故城相当,所属年代亦在汉代,属阿陵县城当无可置疑。然与《水经注》所述阿陵县故城所在方位不相符,由此推之,西汉时期此一地区当有两座阿陵城,而此阿陵城当属郭亭所封阿陵侯邑,原属渤海郡[179],《索隐》以其“属涿郡”,不确。至元鼎五年“国除”,此城亦废,故不为《汉志》所记。另一座阿陵城当如《水经注》所述,在滱水以西,东南与依城相望。今徐水县东南大因乡防陵村东北200米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等,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筒瓦、罐、盆等残片。在防陵村北发现有东汉墓群[180]。其所在方位与《水经注》所述阿陵县故城大体相当,虽尚未发现城墙遗迹,然规模较大,时代相符,极有可能即为涿郡所属阿陵县之所在,东汉初封任光为阿陵侯,而后省废。东汉以后有滱水流经此城址东,又东北流至浑埿城南而入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