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凉州贤孝、河西宝卷:敦煌变文之“子孙”
王月说唱的“二十四孝”与敦煌变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以佛经内容为题材写成的通俗说唱文学底本,最初是寺院里解说佛经的俗讲,后来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1900年,敦煌千佛洞藏经中发现了大量手抄变文文书,它们被世人称之为“敦煌变文”。敦煌变文对后世中国说唱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说经、讲史、评书、评话、陶真、宝卷、弹词、鼓词等曲艺艺术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可谓隋、唐以后中国说唱文学、曲艺艺术的源头活水。
现在人们说起“二十四孝”,一般特指元代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中的24个孝行故事。实际上,“二十四孝”最早为佛家首创,原本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泛指“自上古以来的孝行故事”。现存敦煌遗书《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有“须知孝道善无疆,三教之中广赞扬”等百十句变文,其中讲唱中提到的部分名目,如“千年人口赞王祥”“郭巨愿埋亲子息”,就是郭居敬所编《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故事的源头。
同时,“二十四孝”早期本是佛教的宣传提纲,却也被儒家视为宣扬孝道的样板。例如,学界研究表明,郭居敬《二十四孝》讲述的“鹿乳奉亲”故事中,能隐约看出由佛教宣传转化为儒家教化的痕迹。
敦煌变文、“二十四孝”透射着佛教、儒家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传递着相似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它们成为佛教教义与儒家文化交流、融合、共生的成功范例,为河西走廊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养料,使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一)凉州贤孝:说唱圣贤之道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瞎弦”,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一种说唱曲艺。它产生于元末明初,以宣扬孝道为宗旨,以盲艺人之间的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在河西走廊流传千百年而不衰。学者认为,作为“敦煌变文的‘子孙’‘河西宝卷的分支’,凉州贤孝是河西历史与文化长河中最具原生态、最有生命力,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厚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笔者:您给唱一段“贤孝”吧!
王月:那就唱“二十四孝”里的第三孝《郭巨埋儿》吧!
天有道,下的是甘霖细雨,
地有道,出的是五谷根苗。
朝有道,出的是忠臣良将,
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贤孙……
这一段是“凉州贤孝开篇词”,《郭巨埋儿》正经唱起来,我可以唱两三个小时哩……
笔者:为什么唱《郭巨埋儿》之前要唱“凉州贤孝开篇词”呢?
王月:师傅教的时候就这么说的啊!以前唱凉州贤孝一般都要先唱一个开篇,要在一开始就告诉听的人,天道是怎么的、地道是怎么的、人道是怎么的,古人是怎么说的,这是要教育人走正道嘛!人家就认真听哩,你再唱《郭巨埋儿》,听的人就安静听,就听哭咧!
中国的古人将天道、地道、人道凝结为“天人合一”的圣贤之道。凉州贤孝则将圣贤之道通俗化,以“天有道,下的是甘霖细雨;地有道,出的是五谷根苗;朝有道,出的是忠臣良将;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贤孙”世代教化着河西百姓。“人在做,天在看”的警示,成为河西大众处世、做人的基本标准。古人所谓圣贤之道,祖辈相传,可见圣贤是教出来的;而凉州贤孝世代传唱,在河西,孝子也是教出来的。
(二)河西宝卷:忠孝信义、仁爱和平的“百宝经”
甘师傅告诫王月,要唱好凉州贤孝,就要多听宝卷贤书。
河西宝卷是敦煌变文的“嫡传子孙”,是活着的变文。它是一种源于敦煌俗文学、植根于河西民间社会的说唱曲艺,产生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在清至民国时期发展到顶峰。它分布广,数量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宝卷所记载的故事,上起秦代孟姜女哭长城,下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河西大地震,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就说唱所涉音乐而言,既有古曲牌,也有民歌小调曲牌,还有以韵文字数、道教“符咒”、佛教“佛号”所定的曲牌名,曲调古朴,特色浓郁,在民间久唱不衰,是研究秦地秦风音乐的“活化石”。
笔者:为什么师傅要让你多听“宝卷”啊?
王月:“贤孝”是活的嘛,要多学啊。有的“宝卷”就和“贤孝”一样啊!好比“宝卷”里叫的是《鹦哥宝卷》,在我们“贤孝”里就叫《鹦哥盗桃》,说的是一回事。
“鹦哥盗桃”的故事,“宝卷”念唱者最爱讲,“贤孝”盲艺人最爱唱,在河西民间流传甚广。曲折的故事、生动的唱词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孝子形象,文化的精髓——“孝道”也娓娓道出。
“世间男女仔细听,吃斋念佛孝双亲。若不敬忠行孝道,诵经念佛也无功。”这便是《鹦哥宝卷》对世人的忠告。“今是古,古是今,留到世上劝化人”,这是河西走廊上的盲艺人演唱“贤孝”《鹦哥盗桃》时,唱了千万遍的警句。
笔者:《方四姐宝卷》是从你这里唱出去的,你从哪里得来的?
王月:六三(1963)年嘛,8月里,在永昌朱王堡花了40元钱买来的。也是从一个盲人跟前买的,叫个赵树基(音),他老了唱不动了。我也是花了大价钱买的,40元钱哩。那个时候麦子一公斤不到3角钱。我想着,别人不会唱,我嘛,记下了就用凉州贤孝唱出来,吃这碗饭的嘛。“宝卷”是文言文,我就记下,改成“贤孝”能唱的词,用上“贤孝”的调,就编着哩,唱着哩。
图2 王月为本文作者说唱由他从河西宝卷《方四姐宝卷》改编而来的凉州贤孝《方四姐》
徐海波摄于2016年1月24日,武威紫云阁酒店
河西宝卷能兴教化、劝操守,在自娱、娱人的气氛中,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河西百姓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世称“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人们借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待惩恶扬善、伸张正义,还把它当作忠孝仁义、仁爱和平的“百宝经”。有人家遇到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就用“念卷”的方式,劝家人幡然悔悟。“宝卷”在河西百姓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流传范围之广,可谓“之最”。
凉州贤孝与河西宝卷有着相同的文化源流,都孕育于敦煌变文,是敦煌变文的“子孙”,是敦煌文明地方化的重要表现;都生长在河西走廊,植根于河西地区的民间社会;其曲目、内容等方面也有诸多相通之处,教化功能一脉相承;都是河西走廊上的文化交流、交融在民间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