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学习旅程的友成社会创新研究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评估报告。[1]从社会创新的发展阶段及其周期来看,在这个时点就要对友成基金会的社会创新事业实践与思考进行评估或评价一定是有失偏颇的。[2]本研究没有用一套标准逻辑、框架和指标体系去评估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或“友成”)十年来各个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和绩效,而是将友成基金会十年的实践和探讨放在社会创新的分析框架和发展过程中去观察和思考;没有采用参与式评估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是更多地对友成基金会十年历程的倾听、倾听再倾听,学习、学习再学习,体悟、体悟再体悟;没有形成十年来友成基金会每个理念、每个项目、每个活动的完整报告,而是打碎、打碎再打碎,直到不能再小,之后将所有的资料在社会创新的整个链条上重新拼装起来。本研究所做的是以中立、客观的视角,去倾听、观察、感知、深潜和生发,最终呈现出友成在十年间社会创新的历程。这些对于本书作者而言也是一段“学习和感知的旅程”。
虽然不是“典型的”评估报告,也要总结这一段学习和感知旅程的感受:
友成十年,有理想,有行动;
友成十年,有精彩,有枯燥;
友成十年,有成功,有挫折;
友成十年,有喜悦,有落寞;
友成十年,有坚守,有争议;
友成十年,有发散,有收敛;
友成十年,有坚持,有舍弃;
友成十年,有包容,有坚持。
除了感受以外,作为一项研究报告,总是要总结一二,说说发现。
友成十年,代表着中国顺应社会创新潮流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十年。“顺应”是指社会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中国的;“形成自身特色”不仅是指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自身特点的社会创新实践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社会创新所隐含的反对将政治、经济和社会部门的人为分割,转而强调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系统思维。“三A三力”体系的研究、适用、推广为其突出代表。
友成十年,代表着中国社会创新概念的形成、推广与实践。中国式的社会创新实践不仅仅推动了跨界合作,还推动了基于管理而形成的组织形态的融合,致力于缩减并消除组织形态之间非此即彼的边界;这种跨界既体现在领导人与团队的经历和背景上,也体现在行为、组织与体制的层次性上,还体现在关于社会创新中作为社会组织的基金会的服务、治理、协商、创新等功能维度上,体现在强调作为社会创新机构的基金会的本质——通过服务创新的倡导,尤其是通过SaaA[3]机制来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上。推动成立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下简称“社投盟”)为其突出代表。
友成十年,代表着中国社会创新组织对社会创新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基于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所尝试的解决思路。通过对扶贫模式的反思和创新,参与到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其他国家和政府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中。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教育扶贫、电商扶贫为其突出代表。
友成十年,代表着基于中国传统对社会创新的价值与文化基础支撑,注重社会创新中地方性知识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支持系统的基础性作用。“路人甲”、“三A三力”、“社投盟”为其突出代表。
友成十年,代表着社会创新的链条、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包括社会创新的领域、主体、动力、机制、标准等方面;对社会创新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等面向上的实践尝试,就是地方性实践贡献于全球社会创新发展。其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整个社会创新发展历程的缩影。
当然,作为先行者之一,社会创新过程中的代价自然不会小,冲突、挫折、失败当然也非常多,偶尔还有些“争议”和“故事”。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这种窘境经常存在于以下极具张力的诸多方面。
当一个在其他领域已经获得认可的创新者进入另外一个领域的时候,如何将过去的思维模式、经验以及工具有效地与这个新领域进行无缝对接,在看到这个领域问题的时候更多地看到这个领域已有的成果?
当社会创新机构在进入一个传统领域的时候,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与现有生态中已存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尤其是当其携带着颠覆性的理念与方式进入的时候?
紧随其后的是,当这个机构带着颠覆性的理念和工具进行一项可以说是全新的创业的时候,如何寻找与其有共同价值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合伙人和同行者?
接下来,随着机构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在创新灵活性和执行有效性之间如何达致平衡以在组织内部建立不同类别的创新推进团队?
之后,如何将基于已有流程、项目、活动基础上的积累和反思进行沉淀,通过建立知识库、工具库、方法库等推动社会创新在组织内部形成循环,将其渗入组织工作的每一个成员的脑海中、每一个项目或活动中、每一个管理环节中,最终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然后,基于组织的发展阶段,在组织所处生态系统逐步建立后,创始领导人的角色和定位如何改变,直白一点,如何在创始人从组织结构中离开时将创始人的精气神加以传承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惯性,进而形成创新的创新?
还有一点,当一个组织几乎涉及社会创新所有的过程、节点、经验、问题的时候意味着什么?除却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组织的使命——存在的理由是否一以贯之?从战略思考的层面而言,组织需要舍弃的是哪些?
……
作为社会创新的弄潮儿,友成基金会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实现组织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同时,异议、争议甚至是杂音伴随而生,如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抵御可能同样大的争议,并保持一贯良好的心态,是必须进行修炼的:经得起多大的质疑甚至是诋毁,就能承受得住多大的赞美和荣耀,甚至根本就不“care”所有的言辞,因为如果是面向未来建构美好社会,为什么一定要用前人做过的事情来对标并评价友成?[4]
为了更容易理解本研究的脉络,章节的结构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的。
第1~2章,主要是介绍作为世界性现象的社会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描述友成十年社会创新之路的背景,并结合双向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分析,确定了本书的立意: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学术领域为了理论研究可以将人和社会的某一方面特征,如经济特征,单独进行分析,拟定假设。但对于实践者包括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而言,决不能将人和社会的命运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而是要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多维性。即使是在将三大部门分立这种人为分析以便于管理的基础上,也要分清楚,社会问题不仅有社会性的一面,更有其经济性和政治性的面向。第3~10章以友成的实践与发展为原像,深入分析了社会创新的概念、领域、过程等。第3章介绍了社会创新的概念、类型和理论;第4章阐释了社会创新思维和社会设计与技术;第5章从社会创新之源,社会创新过程、团队、组织来介绍社会创新过程;第6章阐释了社会创新家和社会企业家精神;第7章分析了社会创新组织的战略与创新管理;第8章分析社会创新的营销和扩散;第9章讲了作为社会创新的创新;第10章分析了社会创新者的窘境和对策。尾章总结了友成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可以或已经发挥的三大功能。
必须要再次强调的是,本研究是基于友成基金会的十年实践与发展史来映射和分析社会创新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趋势:作为社会创新实践及其支持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友成基金会已经不能单单用运作型、资助型、枢纽型、平台型等类型学去划分,其已经变成社会创新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系统“看见”系统的机制。
[1]如果对友成基金会项目的评估结果感兴趣请联系友成基金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将每个报告的自评估或第三方评估报告毫无保留地分享。
[2]王平理事长访谈记录。
[3]SaaA:服务即倡导,Service as an Advocacy。关于这个概念将在下文予以详细阐释。
[4]王平理事长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