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外贸易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浙江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提高消费者福利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进出口贸易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使贸易双方利益优化
亚当·斯密通过对两国之间的要素优势、产业分工与国际贸易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国通过专业分工于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生产的产品肯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使两国间产生专业化分工效益,两国国民均能享受到分工福利。而大卫·李嘉图则假设一国不存在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存在着相对优势与相对劣势,这种情况下专业分工于相对优势的部门生产,同样可以产生贸易优势,也能使两国进行专业化达到两国居民福利最大化,因而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样验证了贸易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给贸易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浙江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开放的较长时间内,专业分工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输出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机电产品成为浙江出口的主导产品,借助海外市场,浙江的机电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对优势进一步突显。与此同时,浙江物廉价美的产品也为进口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的支出,进口国的国民福利得到提高。同样,浙江通过输入自己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短缺资源性产品,促进了浙江的专业化分工,浙江自身通过这些商品的进口节约了成本支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大量进口原油、铜矿、煤炭、铁砂等矿产品与木材、粮食等资源产品,大大缓解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为浙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浙江从非洲进口39.8亿美元,主要是石油、木材、纸浆、铁矿砂、塑料等资源类产品,为浙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出口额减进口额)是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与民间资本短缺,抑制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而居民的低收入又制约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出口成为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出口贸易高速增长,主要利用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大量输出比较优势产品,拉动了比较优势产业的成长。改革开放头30年,浙江纺织、轻工产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出口需求拉动。浙江出口贸易对GDP的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GDP×100%)、净出口对GDP的依存度(出口额—进口额与GDP之比)不断上升,表明了浙江出口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断提高。
浙江出口依存度在改革开放初期不足1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不足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出口的快速成长,出口与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明显上升。1990年浙江出口依存度上升至11.57%,净出口依存度上升至8.48%(见表2-6,下同)。2000年浙江出口依存度与净出口依存度分别上升至26.21%与14.9%。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浙江出口增速加快,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浙江经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出口导向特征。2004年浙江出口依存度达41.31%,出口依存度攀升到2007年的52%高点,净出口依存度上升至32.3%。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需疲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减弱,浙江出口依存度逐步回落,2010年降至44.03%,但直到2015年出口依存度仍保持在40%以上。入世后的十多年里,浙江净出口额依存度长期保持在25%以上,2008年后虽然逐步下滑,但直到2017年仍有25.67%。可以看出,浙江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巨大作用。
表2-6 浙江净出口依存度的变化
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李淑贞的实证研究[4],进出口增长均对浙江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影响。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但是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广州大学刘丽萍利用1994~2011年数据建立外贸方式对GDP的线性回归模型所做的分析[5],其间浙江加工贸易外贸总额每增长1亿元,GDP约增长0.2992亿元,一般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元,GDP增长约为0.2713亿元。随着一般贸易产品的质量与品牌提升,多年来浙江一般贸易对经济拉动作用有了明显上升。
3.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
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浙江强化以区域块状经济为特色和轻工产品为主体的制造业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入新世纪后,浙江利用中国入世带来的海外市场拓展机遇,发挥原有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而出口的高增长又强化了浙江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浙江出口增长与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008年以来,面对经济新常态与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浙江加快进出口贸易的战略与经营模式调整。一方面,在出口贸易上利用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加强产品与品牌的质量建设,加大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大引进先进技术与机器设备,助推省内“机器换人”,推进生产方式创新。这些政策措施既保持了浙江对外贸易稳定的较快增长,同时,通过进出口贸易促进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福利
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就业。依托于出口的持续快速成长,浙江出口生产加工企业的就业率不断增长,不仅解决了浙江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还从省外主要是安徽、江西、四川、河南、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量输入劳动力。根据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数据推算,1978年浙江出口贸易促进制造业就业人数约为6万人;到1988年浙江出口拉动制造业领域就业80余万人;到1998年突破200万人;2008年出口带动制造就业人数突破500万人;2017年浙江出口带动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人左右。加上带动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带动的就业人数总计超过1000万人。
[1]本章国际贸易指国际货物贸易,不包含服务贸易。
[2]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1996年》
[3]浙江省统计局:《201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李淑贞:《浙江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区域经济》2011年第6期。
[5]刘丽萍:《不同外贸方式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以广东与浙江为例》,《北方经贸》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