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专业实践的反思
最早让社会工作者关注到反思概念的是舍恩,舍恩在1983年出版的《反思的实践者:专业实践者是如何在行动中思考》一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另一种理解专业实践知识的方式。由于对科技理性倡导的“自上而下”的专业知识生产模式的不满,舍恩提出了另一种“自下而上”的从具体的实践经验中获得专业知识的方式,这种知识需要通过反思来创造,与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倾向于通过“客观”研究过程获得的“精英”知识不同(Fook & Askeland,2006),需要直接面对专业实践情境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等现实的特性(Schon,1983),而且这种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嵌入在实践过程中的隐性或者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Fook,2012),与人们所“拥护的理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Fook,White & Gardner,2006)。
舍恩还提出了两种反思实践的路径,即“在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对行动反思”(reflection-on-action)(Schön,1983)。“在行动中反思”是指从业者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对行动的情境进行评价和思考,以便在当下的行动中寻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对行动反思”是指从业者在行动之后对行动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价,以便在之后的行动中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这两种形式的行动反思可以增进从业者对专业实践的理解,促进实践知识的生产,发展出新的实践理论(Schön,1983)。相比较而言,“在行动中反思”是短暂的,它关注人们的日常默会知识在情境定义中发挥的作用,注重的是当下情境中行动的技术效率;“对行动反思”则是更长远、更有条理的逻辑分析,它通过这一过程对行动的原则和理论进行深度的理解和阐述,进而有意识地运用到实践中以获得更大的专业自主性(Morrison,1996)。
实际上,舍恩的反思实践理论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影响。不过与舍恩不同,杜威并不排斥科学的实证主义,只是认为科学的实证主义对日常生活经验解释不足,因为人们根本无法直接经历和亲身感觉概念的存在,而概念体系又无法自明,因此,高度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只有还原成生活经验,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由此,杜威主张“生活即学习”“做中学”,通过学习把模糊的经验转换为清晰的知识和技巧,促使经验意义化,这个学习过程涉及反思与行动、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引自曾华源、郑夙芬、温信学,2013:307)。其中,反思的作用受到杜威的特别重视,他认为,生活经验的学习离不开反思,而反思发生在“反思前(pre-reflective)情境”与“反思后(post-reflect )情境”之间,它起于疑惑,终于疑惑的解决。在反思前,人们的思维开始出现困惑或者混乱,这一现象提示人们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反思人们就能够明确需要解答的问题所在;在反思后,问题的情景变得清晰、明确、一致,人们的直接生活经验重新得到控制,从而使人们产生满足和愉悦的感受(Dewey,1933)。
尽管舍恩希望通过反思的学习方式发展实践理论,但是随着反思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舍恩的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认为舍恩的观点忽视了行动前反思的重要性(Greenwood,1993),没有看到从业者所带有的他们自身环境的文化假设和实践经验、机构赋予的要求和期望以及所属学科的主流的态度和操作方式(Boud & Walker,1998),也没有注意到行动情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Bryant et al.,2004),将专业实践的有效性简单理解为学习经验的积累(Baldwin,2016),根本无视行动情景背后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政治力量的影响(Kincheloe,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