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生活实践的反思

与关注专业实践过程审视的反思不同,“反身性”(reflexivity)这个概念是由社会科学研究者提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明了自己在特定生活处境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Fook,1999:19)。它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激发和提升服务对象对生活困境的社会反思和自决行动的能力(Simon,1990)。这样,就需要将个人的“自我”(self)也纳入到反思实践中,在与周围他人和世界的关联中确定“我们位置”(Fook,2012)。实际上,对专业实践过程的反思与对自身位置的审视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多个参与者或者复杂问题的专业实践中,两者不仅不能分割开来,而且还相互促进,一起构成特定场景中专业实践的探索过程(Fook,2002)。否则,专业实践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转变成纯粹的权力游戏(Adams,1996:174)。

就反身性的内涵而言,有关它的文献讨论非常丰富。有的学者认为,反身性的核心除了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渗透其中的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的动态权力关系之外,是把自己视为伦理的行动者(the moral actor),在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做出伦理和责任的选择,并且与周围他人进行平等的对话(dialogue),增强相互之间的反身性审视(Clifford & Burke,2009)。有学者根据关注的焦点将反身性直接分为三类:个体性的反身性审视、知识和权力关系的审视以及思想与情感(feelings)关系的审视。个体性的反身性审视主要是针对快速变化的风险社会中的个人生活安排所做的考察;知识和权力关系的审视则是指在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影响下对知识生产中的权力关系进行反思;思想与情感关系的审视则强调对传统的思想掌控情感关系的警觉(D'Cruz et al.,2007)。显然,反身性概念的强调是与人们面临的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多元化和高风险的生活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让人们关注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而不是宏大的社会实践(Kemshall,2002)。正是因为如此,与传统所重视的动机、认知和行为不同,情感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直接与人们所处的社会位置关联在一起,是人们察觉自己社会位置的重要线索。这样,情感维度也就成为反思的关键内容(Ruch,2002)。

值得注意的是,反身性呈现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种新的知识逻辑,它关注日常生活实践的对话沟通和多元性(Rossiter,1996),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①注重过程。这种新的知识逻辑不仅关注是什么,同时也关注怎样,将知识视为一个不断形成和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②注重人。这种知识逻辑与提供知识的人是紧密相关联的,不同的人提供的知识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位置,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为他(她)自身所选择的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也意味着,人们需要采取一种多元的视角理解身边的他人。③注重场景。这种知识脱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景,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经验,并对这种生活场景做出的回应(Fook,2002)。显然,在这种后现代知识逻辑的影响下,如何将多元化的视角与批判反思视角结合就成为专业实践的关键(Fook,1999:196)。反身性探讨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经验事实”(empirical reality)(Agger,1998:4-5),是人们站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采用实践反思的逻辑,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场景进行实践推理(practice reasoning),其中运用的最核心技术就是反身性思维(reflexive thinking)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Clifford & Burke,2009:38)。

与后现代知识逻辑相关联,反身性审视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服务策略,它不是追求超越具体生活场景的普遍性的一致认识,而是寻找特定生活场景的具体实践策略。这种实践策略除了关注在地的条件和历史处境之外,还关注人们针对这种特定生活场景所做的选择和所采取的行动,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改变紧密结合起来(Healy,2000:135)。反身性需要借助位置化(positioning)和命名(naming)这两项重要技术来实现的。位置化是指将人们的经验和感受与其所处的生活场景中的对话交流的位置联系起来,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场景以及与周围他人关联的自我觉察能力;命名则是指选择不同方式和角度呈现自己的经验,提升人们对自身经验的自我批判能力(Fook,2002:89-90)。这样,通过反身性,人们就能够对差异性和多元化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Scott,1994:297)。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反思可以从专业实践的经验学习、社会实践的批判理论以及生活实践的后现代知识逻辑来理解,但是实际上,反思本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常常是几种不同视角的交融,使得反思本身就呈现复杂性(Polkinghorne,2004)、多样性(Moon,2013)和流动性(Ixer,2012)等方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