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分层研究的多元理论范式

除了分析视角和概念工具上的多元性,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范式同样多元且复杂。按照库恩的说法,研究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代表着该研究领域中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即一种理论体系。对于分层和不平等议题,不同学者和流派在基本价值取向、解释力度、解释逻辑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上分别作出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和分析范式。本部分即从这几个典型维度入手总结和比较不同范式的理论内涵及风格特征(见表1-4)。

表1-4 分层研究的多元理论范式

1.功能论与冲突论

对于分层这种社会不平等形式的基本价值认知,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论断(Davis & Moore,1945;Tumin,1953)。功能论主张,社会分层体系有其功能上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每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将成员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些对社会而言功能上重要且稀缺的位置就应该由最有能力、最能胜任的人来承担,并且赋予他们最优厚的报酬和声誉。正是这种高低有序、各司其职的分层秩序才能刺激社会成员不断努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良性运行。冲突论的主张则相反,他们认为社会分层并非功能必需,而是统治者通过各种排斥、剥削、镇压的手段控制和垄断了有价值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对立必然导致阶级冲突的发生。很明显,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及达伦多夫的分层思想都坚持冲突论判断,而美国传统中的声望等级评价及职业地位研究则有明显的功能论倾向。

2.“强风格”与“弱形式”

在分层工具的解释力度和理论抱负上,可以区分出“强”和“弱”这两大风格迥异的范式。“强风格”的分层理论主张结构性位置构成了约束成员生活机会,唤起群体意识并诱发群体行动,进而影响了社会变革及历史变迁的初始性原因。他们坚持认为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作用要大于作为部分的个体的总和,共同体作用的发挥甚至是在成员没有意识到的情形下展开;相反,“弱形式”分层范式则只是依据一些指标将个体聚集到一定的阶级位置上或排列到特定量表的等级序列(Grusky & Sørensen,J.B.,1998),由此而形成的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与其他后果性社会形式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关联。毫无疑问,马克思传统是分层研究中“强风格”的代表人物,而“弱形式”典型地体现在韦伯传统和美国分层研究中。比如韦伯指出,阶级“仅仅只是代表着共同行动的种种可能的、经常性的基础”,“阶级成员身份与有意义的或共同的行动等其他方面的任何联系,都应该被视为是非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戴维·李、特纳,2005:12)。

3.结构主义与行动主义、经济决定与文化建构

从解释逻辑的角度来看,分层研究中存在着结构主义与行动主义,以及相对应的经济决定与文化建构的对立范式。尽管在经验现实中,“结构”与“行动”、“经济”与“文化”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但分层研究者们会因立场或目的的不同而认为某一方在解释上具有优先权。结构决定论范式指出,人类的行为始终如一地受制于其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如阶级阶层结构)所施加的压力和影响;而行动主义者则主张将分层结构与意识、行动分割开,有的甚至探讨有关行动在群体自身的能动性建构中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决定论范式在20世纪中叶以来也受到了怀疑和挑战,之后出现的“文化转向”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比如,以布迪厄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社会阶级的文化建构,他们主张,文化并不只是受制于阶级位置的、被动的结果性产物,它也是阶级地位得以形成的核心机制和维持阶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4.“阶级死亡”与“阶级持续”

最后讨论的这种对立论调指向分层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问题。20世纪末期,欧美学界出现了大量质疑分层分析有效性的论调,有的甚至抛出“阶级已经死亡”的观点。克拉克、李普塞特、帕库尔斯基、沃特斯、帕尔等学者或多或少地持有这一立场,其理由与依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戴维·李、特纳,2005:11-20):第一,“社会学过于沉迷不平等,而这模糊了由市场驱动的工业社会的更为积极的方面,误导和扩大了社会剥夺的程度”;其二,经济的决定作用下降,而社会和文化因素重要性上升,社会分化的重心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及文化领域,个人身份和生活话语呈现为高度多元化的形态;第三,社会流动已较少由家庭决定,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受教育情况。

与之相反,霍特、戈德索普、马歇尔等人则捍卫“阶级持续存在”的立场,他们认为在众多社会学核心领域中,没有证据表明阶级的区分、效应或影响力在下降,更没有消失(Hout,Brooks,Manza,1993;Goldthorpe & Marshall,1992;Marshall,1991)。比如,在经济领域,阶层结构位置对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显著存在;在政治领域,阶层地位虽然不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但仍然是重要的因素,因为政治组织还是积极地围绕分层和不平等的主体而组织起来;在教育领域,很多经验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阶级起点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没有任何下降;在社会流动领域,很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控制了教育获得以及对个人能力的测量之后,阶级起点决定阶级终点的程度没有任何变化。

以上几种范式典型地代表了不同学者和流派对分层研究中一些基础性议题的理论阐释,每一种范式都从特定的角度出发为其“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论断,并且有能力与其他学说展开竞争性对话。从辩证的眼光来看,每一种范式取向都能描绘社会分层的一个侧面,解释一部分社会分层现实的境况,但都难以呈现社会分层现实的全貌,因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状况比任何一种分析范式的概括都更加复杂。尽管如此,差异性和竞争性的多元范式仍是我们认识复杂分层现实的锐利武器,差异和分歧本身对于知识的发展具有建设性,也是该领域具有勃勃生机和发展潜力的表征。另外,如果目光更为开阔的话,可以发现,各理论范式的存在就实质而言,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内部逐渐确立的理论范式在分层研究领域的映射,功能论与冲突论、结构与行动、宏大叙事与微观解构等都是这一学科中不断涌现的经典理论范式,它们对分层研究领域构成了有效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