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丛书”总序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深厚扎实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传统。20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有吴文藻、潘光旦、杨成志、费孝通和林耀华等学术大师汇聚于此,在中国学界形成一个以少数民族调查和研究为核心的社会学的高峰时期。在很多研究者看来,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被取消以后,中国社会学就消失了,直到1979年恢复。其实不然,在此期间,相当多的社会学家从原来的汉族研究转向对少数民族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只是活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从事调查和研究。记得李亦园先生在北京大学“潘光旦纪念讲座”上,提到1949年前以“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主要从事汉族研究的“北派”和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南派”,两派在1949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派”转向了少数民族的研究,而“南派”到台湾后转向了汉族社会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北派”的重镇转移到了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可以说在1979年社会学以学科的名义恢复前,中央民大的学者们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同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纳入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和研究之中。虽然当时取消了社会学学科和人类学学科,但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火种却以新中国民族研究为载体得以保存。1978年,受中央委托,胡乔木同志找到时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的费孝通恢复社会学学科,费先生积极联系、多方奔走,恢复了中国社会学。后来费先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建社会学研究所,又到北京大学创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把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央民族大学曾经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火种传递者。
1979年社会学恢复重建,从学科意义上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突出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的学科建设,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相对较晚。学术团队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央民族大学的社会学自21世纪以来获得较快的发展,2000年在新合并成立的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创建了社会学系,之后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了民大社会学学术共同体。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系以来,中央民族大学的社会学注重社会学古典理论和研究传统的传承,吸收当代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围绕现代化转型背景下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等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努力促进民族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构建中国社会学的民族研究特色,逐渐形成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的学术脉络和学术意识直承前贤、薪火相传,结合民大的学科定位与优势,本着“从实求知,美美与共”的学术传统,锻造着一支逐渐强大的学术队伍,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在民大社会学这种令人鼓舞的学术氛围中,学术团队里每位成员都扎扎实实,勤恳耕耘在“学术的田野”中,优秀成果不断涌现。阶段性成果通常是以论文或者单篇文章的形式呈现。在学术成果的展示方面,论文固然重要,但由于篇幅所限,难以详尽地表达应有的内容,故而以厚重的书籍的方式来整体汇报研究所得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传统就从博士生阶段培养学生写书。费孝通先生曾回忆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帕克教授到燕京大学给他们上课,开坛就讲他是来教他们如何写书的。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继承和鼓舞这个“写书”的传统,把优秀的社会学成果以图书形式推向学术界。特别是要把“社会”这个无字之书,写成“有字”之书,需要一个知识的生产过程。
当前我国进入现代化转型的快速发展期,一方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深层次的问题。这里既有现代化转型的一般趋势和问题,又有中国特色的具体条件和道路产生的新经验、新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社会学去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而“胡焕庸线”以西仍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所以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学需要研究中国社会不均衡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异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让每一个民族都不落下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年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等人为了中国的边疆学和边政问题,采取社区为本的研究策略,开创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迈出了经验研究的坚实步伐。今天中国社会学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转型问题,尤其是面对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和新的民族关系问题,仍然需要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我们一方面需要坚定不移地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社会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发扬社会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和田野方法,来扩展对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认识和把握,产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全球化背景下,“流动”会变成全球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面对全球化和地方化的问题,人类学家做了很多努力,社会学家在全球社会学的视野下,如何突出这一领域的研究?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外国人研究,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移民问题可以回应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关系。人口的流动现象反映了全球体系在中国如何表述的问题。所以萧凤霞教授认为中国研究仍旧是一个过程问题。在一个全球流动和开放的时代,大批中国公民迈出国门走到世界各地,也有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从事贸易、求学和旅游,也可能定居下来,出现韩国城、非洲角等新的族群。不管是中国的海外华侨融入当地的生活问题,还是在中国的外国人融入中国社会生活问题,都需要社会学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团队或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段历程,这个团队本身就是社会变迁的实际参与者,是中国社会学的重镇之一。借助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力量,中央民大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和学科优势。费孝通先生晚年曾对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三科的关系这样总结:“多科并存,互相交叉,各得其所,继续发展。”民大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共存并进行着“互相交叉”,而后取其所需,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本丛书希望在构建中国社会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在把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三科打通的基础上,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学术同仁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生产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用的知识,借助“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丛书”的平台不断地呈现给大家。也希望海内外学术机构和学术同仁给我们支持和帮助,督促我们学术共同体的进步,更多地出版学术精品,助力中华文明新的腾飞!
麻国庆
201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