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末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本土有识人士之边界意识[1]

方天建[2]

摘要 清末民国时期系中国边疆领土危机的一个高发期。边疆领土危机的加重激发了中国有识人士边疆与边界意识的高涨,进而促进了中国边政学之肇兴。作为危机高发地的西南边疆地区,其本土有识人士的边界意识和积极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所做出的系列践行活动,不仅为中英划界贡献了边疆地区本土民力的国家认同基础,还为后来的中缅最终划界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记录参考材料。因此,对西南边疆地区相关本土有识人士之边疆、边界意识进行专门探讨,可谓是西南边疆研究之必要环节。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片马事件;班洪事件;有识人士;边界意识

DOI:10.13835/b.eayn.27.05

边疆与边界问题,系近现代中国在被迫或者主动走向世界现代化体系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问题的突出性在于,在中国历代王朝治边理念与治边政策中,保持“有边无界”的边疆状态,始终是中国古代模糊性疆界存在的一大典型特征。然而,在世界现代体系向世界全面铺开之际,中国模糊性视阈范畴下的传统疆界认可体系,受到近现代西方社会明确划清国家界限的民族国家建构体系的挑战和破坏自然不可避免。这种挑战和破坏,在英、法等西方列强纷纷向中国传统朝贡体系下的周边地区进行殖民蚕食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清末民国时期,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的一系列蚕食中国领土的划界行径,更是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的边疆与边界危机。在此背景下,围绕着中英划界问题,中国相关有识人士,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南边疆本土有识人士,纷纷积极地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而走向边疆前沿,走向划界争端的焦点地区,进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为中国的边界领土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划界依据,并完成相应调研报告文献,力图为中英划界提供历史传统的民间认同依据和文本材料基础。而西南边疆地区本土有识之士自觉、自发地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所做的系列努力,可以说既是时事所迫而为,是边疆地区人民根深蒂固的国家认同理念使然,也是边疆地区有识人士,乃至我国近代边界意识蒙兴之探索举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的边疆研究,虽然已经趋向一门学问而独立发展,即边疆学研究体系的建构与边疆学研究的热门,但就当下的研究现状而言,特别是西南边疆地区,对于边疆地区作为主体对象之边疆本土人士的边疆与边界意识,展开系统解析与透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不足的。[3]也许,边疆和边界问题,其涉及的实质主体行为是国与国间的交流互动,不是民间本土人士的微言呐喊所能左右的。但不可忽视的是,边疆地区本土人士的微言呐喊却是边疆地区民力认同的最本质表现,亦是一个国家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最有力软性边疆防御屏障。因此,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相关有识人士,特别是闵为人、徐之琛、尹明德、周光倬、方国瑜等先生的相关调查报告文献、汇编文献作为解析材料依据,尝试着对清末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本土有识人士的边界意识进行梳理和解析,希望能够助益于人们对西南边疆地区本土有识人士之边界意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