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啤酒馆政变
1923年,德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给希特勒提供了可乘之机。
那年1月,法国借口德国蓄意不履行赔偿义务,联合比利时,调集10万人马,出兵占领了垂涎已久的德国鲁尔区,挑起了“鲁尔危机”。
德方随即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停止偿付任何赔款和实物,号召各工矿企业抵制法国占领当局的各项措施,同时有意无意地滥发纸币,使危机前就已经很严重的通货膨胀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此期间,全国的印钞机隆隆开动,就这样还不能满足需要,只能在前一年印制的货币上加盖增值符号,如原1000马克的纸币打上红印,改作10亿马克,巴伐利亚州立银行甚至把几周前才发行的5亿马克的钞票盖上“200亿马克”的红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4.2马克即可兑换1美元,但1922年8月就变成1000马克兑1美元,到1923年底,42000亿马克才能兑到1美元。而且,在1923年,货币贬值速度之快,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如果有人领到工资去购物,错过了一班电车,就会损失掉3/4的价值。人们进入餐馆吃饭,点好菜后即要求付款,以免吃完时餐费成倍增加。
这样,全国经济陷于混乱,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时意大利法西斯政党已经先声夺人,通过半暴力型的“向罗马进军”,已经获取了政权。希特勒决定利用德国国内陷于动荡的机会,追随意大利法西斯的夺权模式,着手推翻控制巴伐利亚全州,然后以巴伐利亚为基地,“向柏林进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纳粹统治。
从1923年2月起,纳粹党就积极活动,同其他右翼团体先后结成“祖国战斗团体工作联盟”和“德国人战斗联盟”,都由希特勒任首领。“祖国战斗团体工作联盟”曾经决定在5月1日发动武装政变,后因军方反对未敢实施。《人民观察家报》则连篇累牍地发表反对政府的煽动性文章。在这一过程中,罗姆起了独特的作用。作为巴伐利亚州驻军武器库的管理者,他积极撮合其他右翼团体同纳粹党合作;作为国防军成员,他又不断调解希特勒与巴伐利亚当局之间的关系,使纳粹党在州内获得较为宽松的活动空间。
冲锋队员参加政变
1923年10月,政府下令巴伐利亚州政府取缔《人民观察家报》。巴伐利亚当局违抗这一命令,同时试图利用国家危机,使巴伐利亚脱离德国,复辟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为了拉拢民间右翼势力增强自己的实力,他们还着手同希特勒合作。但是希特勒厌恶分离主义,向往建立“大德意志国”,同时感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纳粹统治的时机已经来临。
11月8日晚,巴伐利亚行政长官卡尔、驻军首领洛索夫和州警察局长赛塞尔,应慕尼黑一些团体之请,出席在东南郊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举行的一次3000人集会。希特勒率领数百名武装的冲锋队员破门而入,挥舞着手枪登上讲台,宣布“国民革命已经开始”。不久,希特勒向集会者宣布推翻共和国政府,在慕尼黑成立全国临时政府,由自己任政府首脑,鲁登道夫任全军总司令,洛索夫任国防部长,赛塞尔任全国警察局长,卡尔任巴伐利亚执政官,并声称临时政府将向罪恶的渊薮柏林进军,“拯救德国人民”。
卡尔等3人一开始不肯就范,后来在鲁登道夫将军的劝说下,勉强同意合作。鲁登道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担任德军军需总监,为总参谋长兴登堡的副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一心想在德国建立军人专制政权,逐渐与希特勒合流。关于这次暴动,希特勒事先并没有告诉他,他也颇为不满,但是当希特勒专门派人去邀请时,他还是中途加入进去了。
罗姆在9月份时,由于过深地卷入政治活动,在国防部的压力下,被迫退出军队。在“啤酒馆政变”中,他负责率领队伍占领巴伐利亚驻军总部。此项行动进展顺利,整座大楼很快处于纳粹分子控制之下。冲锋队员还占领了慕尼黑的电话局和安全部门。11月8日晚上10时余,自以为已经获胜的希特勒来到驻军总部大楼,兴奋地与罗姆拥抱,高叫:“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有一个崭新的国民政府了!”
其实,纳粹党对政变活动组织得并不周密,卡尔等3人当晚就趁着混乱逃离了啤酒馆。当他们回到驻地后,立即组织反击。卡尔一方面把州政府迁往累根斯堡,以防不测,另一方面在慕尼黑四处张贴告示,宣布3人“在枪口威胁之下被迫发表的声明一概无效”,并勒令取缔纳粹党及其他2个右翼团体。第二天凌晨,巴伐利亚陆军和警察全线出动,控制了市内主要据点,并包围了陆军总部大楼。
希特勒很快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最后一招:当天中午,他和鲁登道夫一起,率领约3000名下属,游行走向市中心。他们以为依靠鲁登道夫的声望,可以使沿途的军警调转枪口,加入他们的队伍,然后可以一举占领整个慕尼黑。但是,当队伍走到陆军总部大楼附近时,遭到武装警察的断然反击。鲁登道夫昂首向前,被当场逮捕。希特勒等人在混战中逃散,不久陆续归案。陆军总部大楼内外发生了小规模的枪战,罗姆率众略作抵抗后,也于当天下午1点半缴械投降。
“啤酒馆政变”是纳粹党成立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夺权尝试。由于当时纳粹党的规模和影响比较小,政变缺乏群众基础;而德国统治集团希望维持原有政体,因为对内能够维持民主统治形式,对外无力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还需要外国资本给予“输血”;国内两大权势集团垄断资产阶级和国防军,对纳粹党的政治态度又不甚了解,没有支持这一尝试,因此政变很快遭到失败。
翌年2月,特别法庭对发动政变的10名主要人物进行公开审讯。希特勒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扩大个人影响。他通过喋喋不休的争辩,不仅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鲁登道夫转到自己身上,还把纳粹党和自己的影响从巴伐利亚扩大到全国。法庭判决的结果,鲁登道夫无罪释放,罗姆监禁1年3个月,希特勒监禁5年,关押在兰茨贝格的看管监狱[4]。
希特勒在服刑期间,总结政变失败的教训,确定了政治斗争的新方针。他认为纳粹党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群众基础,“捏着鼻子进国会”,争取获得更多的选票,同时要全力争取得到权势集团的支持,走合法斗争的道路。德国的权势集团就是垄断资产阶级、军官团和容克贵族。如果说此前希特勒对如何处理同上层人士的关系想法尚不明确,还想以群众性的暴动作为夺权手段的话,此后在中下层民众和上层人士之间,当两者不可兼得时,谁取谁舍已经有了基本的决断。同时,法西斯“合法夺权”方针的确立,是对意大利模式的一种修改,既顺应了战后革命高潮过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稳定阶段的时段变化,也符合了一向倾向于走稳定合法道路的德国国情。
同时,希特勒根据当时政治运动的领袖们普遍拥有自身著作的实际情况,克服自己学历层次较低(仅拥有初中文凭)的困难,着手写作思辨性著作。他全面总结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政治主张,以口授的形式形成自己的著作《我的奋斗》。该书臃肿冗长,分上下2卷共27章,内容除少量自传性叙述外,涉及内政外交、政治军事、文学艺术诸问题,喋喋不休地鼓吹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领袖原则和生存空间论,叫嚣要东进征服社会主义苏联,西击打败宿敌法国。纳粹党执政后,《我的奋斗》成了纳粹德国的“圣经”,至1940年在德国共售出600万册,还被译成11种文字,向国外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