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运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起义的意义

1857—1859年规模空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重要力量和广大人民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它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历时2年之久,席卷了印度1/6地区,有1/10的人口卷入了这次斗争。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印度人民和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志,加速了印度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一、推动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

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促进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大起义的打击下,英国殖民者暴露了在印度统治的不稳和腐败,迫使英国采取某些多少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改良措施。

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改良印度管理法案》,决心解决多年来一直僵持的关于撤销东印度公司的问题,把对印度的统治权从东印度公司手里转移给帝国政府。尽管这一举措仅仅是殖民统治形式的改变,但事实上毕竟有些改进,因为东印度公司只顾劫掠,不问国家治理。

同年11月1日,印度总督坎宁宣布女王的宣言,表示对印度实行宽容政策,不再扩大英印领土,尊重王公权利,尊重印度传统习惯,宣称不论种族、宗教和职业,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教育程度、能力和廉洁,自由而公正地赋予国家职务。并且,为了保证这一机会均等权利的实践,通过了《印度文官法》,规定每年在伦敦举行文官考试,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印度文官。

1861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印度参事会法案》,该法案扩大了中央立法会议附加成员名额,其中一半是非官方人士;规定各省建立立法会议,吸收印度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这个法案部分吸纳了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参职参政的政治要求,当时的资产阶级领导人称这个法案为“印度近代宪政改革的开端”。

促使英国人开始宪政改革的主要原因,固然是资产阶级民族斗争的结果,但这次民族大起义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大起义在客观上多少造成了一些有利于印度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

此外,英王接管印度后,出于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不得不采取一些建设性措施,如1859年颁布的《孟加拉地租法案》,推行于比哈尔、阿格拉和中印度,对佃农的权益有所保护,这是对佃农(主要是上层)作出的某些让步。同时加强以英语为基础的西方教育,加快了铁路、港口和通讯设施的修建。这一切对印度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树立了反英斗争的传统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高举的是封建民族主义旗帜,但是对英国殖民者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它显示了印度人民的巨大威力,鼓舞了人民的反英斗争,把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不断推向前进。

大起义后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和1857年德干农民运动,可以说是此次反英斗争的延续。尽管英国殖民者对这次大起义竭尽歪曲诬蔑之能事,企图抹杀大起义的民族性质和政治意义,但大起义的英雄业绩一直在人民中间传颂着,在大起义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团结意识,尽管是朴素的前资本主义的,但它在迅速成长着。

诚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大起义不支持,大起义却加速了印度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的觉悟。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独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广泛流传,在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反英斗争的革命传统。正是大起义之后,资产阶级运动中出现了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有了这个派别的出现,印度的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后来才转变为民族革命运动。

另外,大起义后,英国改变了过去对资产阶级宪政改革要求和印度民族运动一味镇压的态度,而是采取较为灵活的一点一滴的让步措施。1885年国大党的成立,就与英国殖民者惧怕再爆发全民族的武装斗争分不开。例如,总督参事会成员乔治·奇斯里就公开说:“一味用镇压的办法对付印度的民族运动是不行的,那只会加强印度人和土兵的不满,说不定哪一天又会爆发另一个1857年。”[22]

总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树立的反英斗争传统,在客观上推动了后来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正如印度史学家指出的,从军事意义上说印度失败了,但从政治意义上说,印度通过维护精神自由的权利赢得了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自由最终导致印度政治独立。

三、支持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反英斗争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还对亚洲某些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英国正以印度为基地对亚洲许多国家进行扩张侵略。大起义爆发后,打乱了英国对外扩张的战略部署,起义军消灭了大量英国军政人员,消耗了英国巨大财力,仅军费一项英国就支付了4000万英镑,引起殖民当局严重的财政危机,大大削弱了英国的实力。

英国为了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匆忙结束波斯战争,从缅甸、阿富汗和锡兰抽调殖民军队,这在客观上延缓了英国对这些亚洲国家的侵略进程,有力地支援了这些国家的斗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英国殖民者为了加快扑灭印度民族大起义,在新加坡截回了开往中国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远征军和威胁太平军的侵略军队,这无疑对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由于印度人民反抗而挫伤了殖民者的力量,客观上也推迟了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表,从而减轻了对中国的威胁。

这次大起义对日本的影响更加显著。由于印度人民大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伊朗巴布教运动,削弱了欧美列强在侵略东方最后阶段(侵略日本)的气焰,使欧美列强吸取了教训,并使其政策有所放缓,这成为日本“倒幕”、“维新”胜利的条件之一。日本进步史学家井上清曾说:“东方各族的反侵略战争,客观上帮助了日本的自由与独立。”[23]

因此,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重要意义不仅限于印度国内,从更大范围说,它和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殖反封的第一次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不甘心受奴役的英勇反抗精神。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无论从印度本身来看,还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来看,都是亚洲民族运动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综上所述,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印度而言,它是印度人民第一次的全国性反英起义。它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对英国而言,它沉重打击了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对亚洲而言,它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高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英]杜德:《今日印度》上册,黄季方译,北京:世界知识社,1953年版,第11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764页。

[3] 季羡林:《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4]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5] Ishwari Prasad,S.K.Subedar,Ahistory of Modern India(1740-1950),Allahabad:Indian Press,1951,p.211.

[6] Bipan Chandra,Mridula Mukherjee,Aditya Mukherjee,K.N.Panikkar,Sucheata Mahajan,India'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1857-1947,New Delhi:Penguin Books,1989,p.34.

[7] Harprasad Chattopadhyaya,The Sepoy Mutiny1857-A Social Study and Analysis,Calcutta: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57,p.1.

[8]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7页。

[10]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11] 尚劝余:《莫卧儿帝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12] Bipan Chandra,Mridula Mukherjee,Aditya Mukherjee,K.N.Panikkar,Sucheata Mahajan,India'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1857-1947,p.39.

[13]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第386页。

[14] Bipan Chandra,Mridula Mukherjee,Aditya Mukherjee,K.N.Panikkar,Sucheata Mahajan,India'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1857-1947,p.38.

[15]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第117页。

[16]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第119~120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85页。

[18]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第112~114页。

[19]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第115页。

[20]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第107~108页。

[21] 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第110页。

[22]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第111页。

[23] [日]井上清:《日本现代史》第1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