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法藏的宇宙生成论——法界缘起论的原由
第一节 法界缘起论的提出
在开始论述法界缘起论前,先阐明法界和缘起的含义,以及法界缘起论的提出。
一、法界
“法界”,梵文dhãmma-dhãtu,音译为达磨驮都。“法”,意为轨持,即既能保持自体的本性不变,又是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据。“界”,通常是种族、种类和要素、因性的意思。《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为“界”作的界说是:
法种族义是界义。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有说,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注88
界是种族、种类,是各种分类范畴的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相应的六境、六识,合称为十八界。佛教认为,物种是自我繁衍的,各各自类相续而生,《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说:“此中种族是生本义”注89,物种是个体事物得以产生的“同类因”,由此,“界”又含有事物的因性的意义。《中边分别论》卷上说:
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注90
圣法,即佛法。佛法的因是界,生佛法的因就是法界。按照界是因义,唯识宗把一切事物的种子(因)称为“界”。
《华严经》在多种意义上广泛使用“法界”这一概念,经中经常出现“清净法界”、“妙法界”、“诸佛法界”、“一切法界”、“三世法界”、“无量法界”等称谓。《华严经》还间接地论及“法界”的特性,经中《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在讲到佛身时说:
此处无边际,广大如法界,一切无不至,湛然不迁变。注91
这就是说,法界的特性一是遍至性、遍在性、无量性,二是静止性、不变性、永恒性。也就是说,法界的特性一是在空间上广袤无垠,延绵无尽;二是在时间上永远不变,恒常存在。法界实质上是经过抽象的宇宙万物性质的绝对化、神秘化和实体化。
据上所述可见,所谓“法界”就是宇宙万物、自然界、人的感觉内容,又是事物的类别、性质、因由、根据的意思。由于法界具有性质、根基的意义,所以,又被作为表述一切事物本来相状(诸法实相)的概念,而和同样表述诸法实相的真如、自性清净心、法性、平等性、不虚妄性、不变性、法住、实际等相通。总之,法界的一般含义有二:一是泛指宇宙的万事万物,二是指决定万事万物的本性。
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华严宗人也十分重视“法界”的解说和运用。如天台宗人以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十界,称为“十法界”。华严宗创始人法藏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法界这一概念的呢?他在所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8中说:
法界是所入法,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则义,三是对意义。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辩亦然故;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注92
这里,法藏把法界一词分开,就“法”和“界”各立三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界”含义的规定。如果把上述法和界的意义合论,则法界的意义有三:一是法因,即法界是圣道、圣法赖以产生的根由;二是法性,是宇宙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真实体性;三是法相,宇宙万物的界限、差别相、事物的外在表现、形象。这是法藏对法界的基本看法。法藏对于法界所说的三层意义,第一层次是指成佛的因,就是指佛理、真如、真心、一心;第二层次是指事物的本性、规定性;第三层次是指具体事物。
由于法界内涵的多义性,因此华严宗人又十分注重法界的分类。法藏就从意义、类别、行位等不同角度,对法界作出细致的分类。如法藏依普贤菩萨行愿而入的法界——有为法界、无为法界、亦有为亦无为法界、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而立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五重法界的区别。注93法界种类固然繁多,然又可归结为一真法界。所谓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和众生本源的清净心,也称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后来澄观又从本体和现象的角度,明确地把法界分为四类,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合称为四法界。由于华严宗的教义在于阐说法界的圆融无碍,因此,又称为法界宗。
《华严经》提倡随顺法界,深入法界,以此为觉悟成佛的途径,并把悟入法界作为众生修行的最后归宿。注94华严宗人受此启迪,把法界缘起论视为《华严经》的根本义理,当做一种真正的“悟的世界”,进而把法界缘起作为修持成佛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境界,全力阐发弘扬。
二、缘起
“缘起”,是“因缘生起”的略称,是佛教的基本概念。“缘”,指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决定生起的;离开互存的关系或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杂阿含经》卷12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注95。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因各种关系或条件的互相依存而生起、变化和消灭,这是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佛教的证悟之道。佛教阐发宇宙万物生成的学说,称为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理论,是派生其他一切教义的哲学基石。
随着佛教的发展,各学派在宇宙万物生成的问题上形成了先后不同的种种学说。最早的是“业感缘起”说,也即十二因缘说。此说把万物生起的原因归之于众生的作业力,强调众生由烦恼恶业招致恶果,因果相续,六道辗转,生死轮回。这是小乘教用以解释人生痛苦根源的理论。大乘中观学派主张“性空缘起”说,认为由于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大乘瑜伽行派着重从主观方面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人的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宣扬“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是为“赖耶缘起”说。《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缘起”,《胜鬘经》提出“如来藏缘起”,这两种论说内容是一样的,都主张以佛心、净心作为世界的本原。真如或如来藏为染缘净缘所驱使,生出种种事物,其染分显现为六道生死轮回,其净分现为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这是确立实在的本体,以说明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本体的显现,也说是真常学说。华严宗人则从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缘起论。
法藏从染净和染净合说的角度论缘起,他说:
初法界缘起略有三义:一约染法缘起,二约净法,三染净合说。注96
这三种缘起又各分为四门。染法缘起的四门是:“缘集一心门”、“摄本从末门”、“摄末从本门”、“本末依持门”。净法缘起的四门是:“本有”、“修生”、“本有修生”、“修生本有”。染净合说的四门是:“翻染显净门”、“以净应染门”、“会染即净门”、“染尽净泯门”注97。可是,法藏的这些说法只有标题,没有解说。据日本华严学者坂本幸男博士的研究,法藏的染法缘起四门可能是根据智俨《华严经搜玄记》论述的。注98具体解说如下:
染法缘起的“缘集一心门”相当于《华严经搜玄记》的“缘起一心门”中的“真妄缘集门”,意指真与妄和合一心,真妄相依,始能生起万物。“摄本从末门”,是从妄心的角度说,据妄摄真,真如随顺染缘而生起万物。“摄末从本门”,是从真心的角度说,就真摄妄,强调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真心的显现。“本末依持门”和《华严经搜玄记》中的“依持一心门”相当,意思是本末相对,真妄依持。
净法缘起是从佛性、佛果的视角论述缘起说。“本有”意是缘起事物的本来面目,具体指众生心中的真如本觉。“修生”由修而生,指本来没有,由于各种因缘,努力修持,生起信仰和智慧。“本有修生”,如来藏(真如)本有,由修智而显现。“修生本有”,是说众生的真如被烦恼覆盖,不觉悟自己本有真如,未能显现真如的作用,等于没有真如。现在显现真如的作用,即表明真如是有,这个有是本有,是和本来没有后来而有不同的。
染净合说的四门,根据上述染法缘起和净法缘起的说法,结合《大乘起信论》的基本思想,似可作如下推论性解释。“翻染显净门”,通过修持,减少以至消灭妄念恶业,增长以至圆满功德智慧,去妄成真,翻染显净,成就法身。“以净应染门”,以清净智慧随顺众生,生无量功德。“会染即净门”,染净相即,心识所现之相,是迷,是染,然迷不离觉,染不离净。“染尽净泯门”,妄尽真也无,迷尽觉也无,绝言离虑,萧然无寄,平等无别,佛果圆满。
法藏的三种缘起的说法,染法缘起是从十二因缘所起的缘起,净法缘起是从佛果的角度所讲的缘起,染净合说是综合前两种缘起,即以染净结合的统一角度讲缘起。贯穿于这三种缘起的基本思想是因果相对、染净相对的观念,再是由这种相对性观念导致出染净转化、染净圆融、染净俱泯的基本主张。了解法藏关于缘起的这些说法,对于了解华严宗人法界缘起论的提出是必要的。
三、法界缘起论的提出
法藏的法界缘起论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缘起论。佛教缘起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求得人生的完全解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佛教着重探求人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是由各种因缘条件造成的,要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舍染趋净”,也必须创造各种因缘条件才能达到。也就是说,人生和宇宙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同样,法藏的“法界缘起”论也分染、净两个方面,以染法缘起说明迷界的缘起,以净法缘起说明悟界的缘起,并且通过染净合说缘起,阐明因缘和合而起的一切事物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彼此无碍、圆融无尽的关系,进而获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妙悟,消除痛苦,超越生死,求得解脱。法界缘起论是对获得解脱的佛的境界的描绘,是对悟的世界、净的世界的描述,而不是着眼于对客观世界现象的分析。但是,佛的境界与客观世界又不是绝对对立的,佛的境界既是客观世界的升华、超越,又是对客观世界的涵盖、容摄,对佛的境界的描述中包含了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在法藏看来,宇宙的真实相包括了佛的境界和现实世界,法界缘起论集中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现象的整体看法。
法界缘起论是华严宗人基于《华严经》的意旨而创立的,并且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而完成的。法藏的师父智俨在所著《华严一乘十玄门》中劈头就提出“法界缘起”的命题,说:
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谓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谓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注99
智俨把法界缘起分为因果二义,即有主体修行的因位和果位两种不同情况。因位法界缘起为普贤菩萨的境界,果位法界缘起为佛证悟的境界。智俨在《华严经搜玄记》卷3下又说:
一约凡夫染法,以辨缘起;二约菩提净分,以明缘起。注100
这是把法界缘起分为染法、净法两种,以统摄《华严经》中所说的各种缘起。法界缘起的染、净二法和因、果二位是统一的,染、净二法贯彻于因、果二位之中,由染转净就是由因生果。
法藏继承智俨的思想,在《华严经探玄记》卷1中,强调《华严经》是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注101为宗,强调因果缘起(现象)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理实法界(本体)。理实法界无自性,所以成因果缘起。二者二而不二,现象与本体相即是为唯一无碍的自在法门。法藏还进一步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和《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中,系统地阐发了法界缘起的理论。嗣后澄观又发展了法界缘起论,使之更为完备。
华严宗人从因果两方面立两种法门,以阐明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相。果的方面是指《华严经》的“海印三昧”所描绘的境界。“海印”是一种比喻,表示佛大觉的内容。“三昧”就是禅定。法藏就海印三昧解释说:
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内,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注102
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103
所谓海印定是说,犹如大海风止波静,水澄寂不动,天边万象无不印现在漫漫大海水面上。佛的心、佛的大觉也是如此。佛的心中,湛然澄清,至明至静,森罗万象,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从诸佛净土到饿鬼、地狱,无不炳然印现。佛的境界原是众生心地本来具有的,因为众生原来本有真如本觉,只为妄念的蒙蔽,如果“妄尽心澄”,就现佛境。众生的心和佛的心本无区别,只是前者迷后者悟而有了凡圣的不同。
因的方面是指进入佛位以前的缘起因分——普贤境界。这里所谓缘起是指法界缘起,其相状是无尽圆融。法界缘起的展开,最后进到“清净法界”,也就是佛境。佛境就是无限广大又互相包容,森罗万象又无个体区分的“无尽圆融”的大法界。众生体悟法界缘起的道理,妄尽心净,悟入清净法界,也就成就为佛了。
法界缘起,又称无尽缘起,因宇宙森罗万象,相待相资,相印相入,互为主从,互为缘起,圆融无碍,重重无尽,故名。因同样理由,还称法界无尽缘起,十十无尽缘起、十玄缘起。又称性起缘起,“性起”,指体性现起,谓真如法性,不待因缘,依自性本来具有的德用生起万有,故名。还因华严宗称《华严经》为别教一乘,法界缘起思想为《华严经》所具有,故又称一乘缘起。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设《义理分齐》专章,集中阐述别教一乘法界缘起的理论。该章一开头就列举了四门,说:
义理分齐者有四门:一、三性同异义,二、缘起因门六义法,三、十玄缘起无碍法,四、六相圆融义。注104
法界缘起理论分四门论述,其中前两门是论证构成法界缘起的原理,后两门是论述法界缘起的内容。注105即前两门是论证为什么说是法界缘起,后两门是说明法界缘起是什么。这两个方面是法藏的法界缘起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此外,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的《辨文义分齐》中也列了缘起十义,即缘起的十种理论,与三性同异、因门六义同为阐述构成法界缘起的重要原理。又,法藏还在有关著作中阐发了性起思想,对法界缘起论的性质作了重要的规定和论述。据此,我们将法界缘起论设为三章叙述。本章着重论述法界缘起的原因,下章则论述法界缘起的内容,再下章是论述法界缘起的本质和特色。通过这三章以阐明法界缘起的原由、内容、原则、归结、悟证、特色和意义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