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手中的这本书终于脱稿了,当在电脑前敲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字时,积压在心中长期存在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及紧张感完全得到了释放。与此同时,不由得想起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盛宴》中谈及写作时的精辟妙语“文人作文,如妇人育子,必先受精,怀胎十月,至肚中剧痛,忍无可忍,然后出之。多读有骨气文章有独见议论,是受精也。时机未熟,擅自写作,是泻痢腹痛误为分娩,投药打胎,则胎死。出卖良心,写违心话,是为人工打胎,胎亦死。及时动奇思妙想,胎活矣大矣,腹内物动矣,心窃喜。至有许多话,必欲进发而后快,是创造之时期到矣”。这种心绪之所以常常萦绕于胸,一方面在于自己在过去的几年中的精力太过集中于繁忙的研究、教学和其他工作,使得我很难能用完整的时间,一鼓作气地全力完成这部书稿,因此,每次提笔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愧疚感和时间上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2012年我的著作《服务供应链》出版以来,感觉到服务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金融——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当时在写完最后一章后总感觉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展开和深入,特别是伴随着这一课题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后,该领域的探索成为了全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和探索过多地立足于商业银行的视角,而忽略了供应链金融深刻的产业基础,即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各产业寻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变革的研究对象,因此,这一话题不仅仅是银行的专利,也是所有产业领域共同探索的课题。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些年调研的深入,常常感到这一趋势的背后有很多值得警惕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领域出现了一些“伪供应链金融”现象,或者说打着“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旗号,在做套利套汇的事情,完全脱离了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关系,甚至有些地方或人士将这些从事“伪供应链金融”的企业看作发展服务经济以及拥抱新经济和互联网方面的先进代表。记得2012年在上海参加一次供应链金融研讨会,席间一位发言人大谈套利套汇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内容,声称“供应链金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和收益”,闻悉这些言语,真有切齿拊心之感。因为金融活动如果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促进产业和金融的协同发展,这样的金融哪怕冠以再绚丽的辞藻,也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终究会危害企业、危害产业,也危害社会。与此同时也切实感到需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探索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规律,哪怕仅仅是粗浅的研究探索。正是这样一种感觉,促使我抓紧时间希冀尽快完成书稿,并且尽我所能,高质量地将本书呈现给读者,这种紧迫感和压力常常使我彻夜难眠。今天,在本书完成之际,但愿这份努力和成果能聊以自慰。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作用不仅仅在于金融手段创新,更在于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特别是解决产业运行中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了目前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形态。本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业供应链服务化条件下的服务外包决策与风险管理”(71272155)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创业机会与资源开发行为研究”(71232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品牌计划“中国企业生产性服务战略结构与模式研究”(11XNI002)的最终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金融的探索是基于如下视角展开的:
第一,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问题是一个挑战。中小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以来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有日益突出的趋势,根据2012年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针对中国内地“企业微观付款行为”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赊账销售已经成为企业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12年的89.5%,2013年更是达到90%。2013年,使用赊销的企业中有82%遭受货款拖欠的影响,比2012年高出5%,处于近三年的最高水平。在被拖欠付款的企业中,45%的企业称逾期款项金额大于2012年。33%的企业称它们的长期逾期账款大于年销售额的2%,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可能有较为严重的资金流动问题。此外,企业经历的逾期天数比往年更长,18%的企业平均逾期期限大于90天,比2012年增加了5%。而内源性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起到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在外源性融资方面,由于国内股票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受注册资本和公司股本总额的限制,根本无法进入主板市场。迄今为止,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中小企业也很难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贷款。由于中小(或小微)企业的资信状况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地减少呆账、坏账,基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大型企业身上。从银企关系的角度讲,中小企业客观上需要信贷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又苦于中小企业条件不足而惜贷、惧贷,这就造成了银企间关系上的信用隔阂。要突破这种隔阂,就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模式。正是因为如此,如何依托商务交易数据或者协同商务信息和数据,创新供应链金融方式,成为了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
第二,如何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成为目前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产业有序地、高效率地发展。一旦脱离了信息化的协同商务或电子商务,金融性活动就有可能演化成虚拟、纯粹的金融游戏。随着互联网以及供应链金融这两年的兴起,目前国内出现了“泛互联网金融”、“泛供应链金融”现象,亦即以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名义进行资金套利套汇以获得收益。这不仅没有对产业实体经济产生正面影响,反而极大危害了经济的有序运行,也造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混乱。近一年出现的钢贸案件以及前期调研发现的,由于套利套汇金融产生的虚假交易数据和进出口行为就体现了这一问题。因此,如何认识这些系统性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别是产生这些投机性金融行为的制度、产业和环境因素,包括虚假的金融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保障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强宏观管理的核心。
第三,如何建立有利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的焦点。供应链金融发展有赖于生态系统的建立,这个生态系统既包括制度层面,也包括了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在制度层面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产业政策、物流政策,甚至法律方面的配套措施,供应链金融尽管是基于电子商务和交易数据产生的金融行为,但是其交易的对象仍然是具体的产品和业务,涉及动产质押及应收账款担保等活动。在法律法规方面则涉及:《物权法》、《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合同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特别是2007年《物权法》对动产担保做出诸多制度安排,如明确动产抵押效力、明确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引入动产浮动抵押以及丰富权利质押内容等,这些都对推动供应链金融具有重大意义。在产业层面,需要看到的是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行为,也是各产业创新的共同方向,亦即利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再造产业交易过程,并且推动金融活动的开展。因此,如何认识不同领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及其相互关系,是另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涉及产业参与者、信息化平台、综合风险管理者以及资金流动性提供者,这四者之间如何协调、整合,将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关键问题。
第四,互联网与大数据如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技术保障和风险管控。以互联网为基础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立足供应链生态对需要融资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整体评估是指供应链服务平台分别从行业、供应链和企业以及服务要素三个角度对客户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判,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其是否符合服务的条件。行业分析主要是考虑客户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供应链分析则主要评判客户所在供应链的行业前景与市场竞争地位,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地位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合作情况等信息;企业基本信息的评价主要是了解其运营情况和生产实力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义务的能力,是否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最为重要的就是掌握企业的资产结构和流动性信息,并针对流动性弱的资产进行融通可行性分析。显然,上述所有信息都有赖于企业之间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与大数据的建立。事实上,供应链运行中每一笔交易、每一项物流活动,甚至每一次信息沟通都是数据,通过筛选、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仅仅只是简单、客观的结论,更能用于帮助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搜集起来的数据还可以被规划,引导供应链金融活动的产生。因此互联网与大数据为目前供应链金融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如何使其发挥作用,特别是如何将其运用于风险管控之中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度的创新与需求的驱动,通过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发展,能够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对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发现其通过金融模式的创新对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产生的提升作用,从而为维持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
对于本书的完成,在此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冯芷艳处长,以及香港冯氏集团(原利丰集团)的张家敏先生、林至颖先生和卢慧玲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卓有成效的支持。每一次与他们的沟通和畅谈,都使我汲取了大量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的智慧,激起我思维的火花,也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再思考,同时也直接促成了本书的撰写与付梓。特别是在审阅阶段,卢慧玲女士逐字逐句的校对和核定,对于本书高质量地呈现做出了大量辛勤的工作。此外我的恩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彭星闾教授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另外,我的学生博士生喻开也为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大量帮助,并直接参与了其中两个章节的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曹沁颖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方兴未艾又具挑战的研究课题和领域,受作者能力的局限,特别是由于该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