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一

范以锦[1]

常看到谭天教授在微博上谈及新媒体,不乏新鲜观点呈现。因此,当我拿到《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书稿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陌生。我早就期待他出这本书,当他提出要我作序时,我也就欣然答应。

细读《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书稿后,除了看到一些不陌生的观点之外,还看到许多在微博上未曾涉及的看法,毕竟微博的字数有限,谭天教授只能选择一些观点在微博上简单表述一下。现在手头上的这本《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一书,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新媒体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走势,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到位地向我们展现了发展新媒体应该有的观念和路径。书中的内容包括新媒体是不是“媒体”、新媒体的组织形态、媒介平台构成方式、媒介平台用户模式、媒介平台的传播形态、媒介平台关系转换的路径与结构及内部机制、平台战略与生态圈、传统媒体转型之道、新媒体发展大趋势,等等。这些既是探讨中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谭天教授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迫于媒体环境的变化,无论业界、学界都有不少人在研究新媒体,谭天教授是其中一位执着的研究者。与许多学者不同的是,在进入高校之前他在新闻业界干过,对业界的情况很熟悉。业界的发展现状、碰到的困境、往哪个方向突破,他把握得比较准确。平时,他很注意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利用最便利的传播手段进行交流。在微博上经常可看到他就新媒体的话题传递自己的观点,然后在交流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看法。有介入新媒体体验的感悟,加上有良好的做学问的态度和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他写的这本书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实操的借鉴意义。通观全书,除了有许多较新的观点之外,还拥有翔实的材料、数据,重要的观点论述几乎都有案例支撑。转型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媒体、互联网公司都成了他研究的对象。所以,这本书好读,能吸引人连续读下去。

本书作者谭天教授看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他直言,我们的新媒体实践经过多年的试水,如今已不能再停留在喊口号玩概念的阶段了,而应该尽快进入科学的理性思考与务实的路径选择相结合的决胜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经常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观察和参与的谭天教授,对媒体未来的走势和发展有一种紧迫感。

谭天教授在写这本书时立足于实践和学术前沿,对当前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提出了经过独立思考的见解。眼下大家都在强调往新媒体转型,但如何转型始终是一个不易突破的难题。谭天教授认为,传统媒体转型先要解决好理论问题,其次要跳出传统新闻学框架来进行战略思考。具体来说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互联网思维去拥抱新媒体。转型中的媒体面对的不只是受众而且是用户,我们不仅要做新闻,而且要做产品;我们不仅要做内容,而且要做服务。谭天教授谈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几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概念,即用户、用户体验和用户黏度。这种新型的媒体不仅要可读、可看、可听,还要满足用户可用、可玩等其他需求。他认为弄通这些概念,就是要明白只做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响应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教授,谭天深知目前新闻传播学的某些局限,只有突破局限,以更宽阔的视野看待媒体的发展,才能拓展新的天地。他在本书中谈到,在30多年里,中国新闻学主要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走进传播学”。然而,这在新媒体时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走出传播学”,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理论来研究新传播新媒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谭天教授在这本书中从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维度解构新媒体,聚焦媒介组织形态,试图建构起一个新媒体理论模型。

善于独立思考的谭天教授,在这本书中总是提出许多问题让大家去思考。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不仅让新媒体各路诸侯羡慕嫉妒恨,而且让传统媒体感到绝望。那么,它是一种媒体吗?如果是,它又是什么样的媒体?新媒体到底是什么东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连新媒体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何以讨论新媒体的传播、运营以及影响呢?他提出忠告,如果连这些都弄不清楚,就难免在讨论新媒体时弄出许多笑话出来。

本书所提问题,谭天教授对有些进行了回答,其他一些则作为问题以供探讨。在当今媒体重构的大变革时代,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也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我很赞赏谭天教授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期待学界和业界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介入到新媒体的研究当中去。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相信传统媒体介入新媒体的许多困境将得以破解,以实现媒体的顺利转型。


注释

[1]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