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1 研究的背景

199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同学佩奇和布林在学生宿舍里共同开发了一个全新的在线搜索引擎,他们把它命名为谷歌(Google)。目前Google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而且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11年,Google营收379亿美元,超过同期全美报业总营收340亿美元。在传统媒体中,平面媒体的内容是做得最好的。而如今这家自己不做内容只帮别人找内容的搜索引擎公司,仅用13年的时间就一举超过了内容做得最好的传统媒体。2013年8月3日,纽约时报公司出售《波士顿环球报》;8月5日,亚马逊创办人收购《华盛顿邮报》。新媒体这个“不劳而获”的“浪荡子”竟然挤垮了报纸这个百年老店,让传统媒体人情何以堪?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于传播之中,信息传播于网络之中。

2006年3月,博客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首创了微博服务,即美国的推特(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而重要的是,新浪微博不只是新浪门户网站推出的一个产品,而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上市,适逢纽约股市连跌三周,但当日新浪微博却逆市上涨19%,总市值达41亿美元。新浪微博上市有此表现,一方面是基于它与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的合作,另一方面则基于投资者对其影响力和回报率的期望。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产品策划的邮件中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叫作“微信”。而这个社交软件是一个名叫张小龙的年轻人所带领的团队研发出来的。这一OTT(over the top)服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突破6亿,微信不仅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而且作为自主创新的互联网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不仅让新媒体各路诸侯羡慕嫉妒恨,而且让传统媒体感到绝望。

截至2013年,微信用户6亿,新浪微博用户5亿,QQ用户8亿,脸书(Facebook)用户15亿。它们都是“媒体”吗?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媒体?如果不是,又该把它们叫作什么呢?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和重要领域,相关文章大量发表,专业书籍不断出版,可以说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在大数据时代,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似乎也进入了学术大爆炸、论文大跃进的时期。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的喧嚣之下,我们十分遗憾地看到理论的极度匮乏和研究的严重滞后。这种冷热反差的背后,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基本事实:(1)新兴媒体发展实在太快了,这个以光一样的速度向前飞奔的家伙,实在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以至于来不及看清它的身影;(2)新闻传播学实在太年轻了,100多年的学科积淀对于研究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新生事物,显得力不从心;(3)囿于学科传统和学术浮躁,新媒体的研究范式尚未建立,研究手段也十分匮乏,更谈不上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

就新闻传播学视阈下的新媒体研究而言,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尽管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学者开始研究新媒体,但绝大多数的新闻传播学者从人文学科的研究旨趣出发,主要关注新媒介与传播、与受众、与社会的关系及影响,很少有人认真深入地系统研究新兴媒体本身。新兴媒体到底是什么东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连新兴媒体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何以讨论新兴媒体的传播、运营以及发展呢?更枉谈传媒变革与媒介融合。这也难怪不少新闻传播学者在研究新兴媒体时百思不得入其门,经常掉入误区和陷阱,甚至弄出一些笑话来。

新兴媒体的现实发展与理论研究上的巨大反差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新媒体本身的研究实在是超出了传统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场域。诚然,传播学研究有跨学科的传统,但长期以来囿于大众传播和传统媒体研究的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也限制了研究者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毫无疑问,新兴媒体的发展与研究已超出了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甚至颠覆了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对此,我认为新兴媒体研究不仅要走进传播学,更要走出传播学,以寻求更多的学科支援,包括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