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么是理想?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理想?一个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什么又是信仰?信仰对于人的生活、生存和生命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是科学且值得确立的信仰?理想与信仰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国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与信仰?传统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有什么差别?当下的中国人还在坚守传统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吗?一看到本书的名字,很多人难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不加以一番研究和思考而要清晰简明地说出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必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专门研究理想与信仰的学者与知识分子,或许可以引经据典地解释理想与信仰的含义,又或许可以罗列出一些玄而又玄的论点,不过,从学理角度去解释理想与信仰,并不会有助于人们弄清楚理想与信仰的真实面目。我们认为,理想与信仰这一对看似非常抽象,甚至有点玄虚缥缈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存在于别处,而恰恰就“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镶嵌”在我们的生命中,而且它们只能在我们的生存历程和实践中得到“兑现”。换句话说,只有回归到生活本身和现实世界中,只有在鲜活的生存、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体悟理想与信仰的“血肉”,才能触摸到理想与信仰的“骨骼”,也才能唤起人们对理想与信仰的觉悟。
人们常常把理想与信念连起来使用。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代表了人们的意愿和希望。信念则是基于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和意志崇信,是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说,信念是人们对于理想的笃信与坚守,是对理想坚定而不动摇、固持而不游移的意志。把理想和信念连用,是因为两者在设定及可实现性上都体现并依赖较为明显、较为强烈的主观性,处在凭着人的意志理性和精神努力就能够在主观上获取并有效控制的范围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理想这一说法,也常常会说:“我的理想是……”事实上,人们对于理想的坚守在其观念投射与态度反应上有层次、尺度、时限和信效之别。伴随着这些差别,人们对于理想的坚守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其信念也就有了坚定与不坚定之别。信仰是一种对人或物像的极端信奉,甚至达到膜拜程度的终极状态,是对某一特定对象深信不疑的“终点式”的观念,常常用于形容人们对某种宗教、主义、主张或学说极度相信,甚至于达到了恒定不移的敬仰和崇信。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信仰既有科学的信仰,也有在不了解目标对象时而产生的盲目信仰。远古时代,由于认知能力的低下,人们对不能理解和解释的现象可能会产生盲目的崇拜和信仰,这种信仰以教义和教派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体现为宗教信仰。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尽管人们对过去某些不能理解的现象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但宗教信仰仍有所保留。而且,尽管科学已经大大发展,但依然存在现代科学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部分,人类的认知或情感也依然有理性不能驾驭或支配的部分。这就为宗教信仰的存在留下了一片天地。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理想、拥有信仰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仰源于其丰厚的生存实践和丰富的生命想象。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中,中华民族是独领风骚、卓尔不群的一族,也是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一族。这无疑既与中华文明的早慧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韧性有关。说到早慧,既应感恩于自然的恩赐,也应感谢先民的聪颖知悟;说到韧性,既应感恩这片土地上历史的绵延,也应感谢华夏文明的包容与宏阔。而说到理想与信仰,其实早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创世神话中,就包含着创造该文明的那群人所拥有的原始理想与信仰;在祛除蒙昧、繁衍生命、改变生存状况的艰辛抗争中,也孕育着中华先民的理想情怀和价值追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立志填海、夸父执着逐日,无不包含着先民的理想,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神农造物、愚公移山,无不书写着先民的信仰。有理想才有生命,有信仰才有生长。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正是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做抗争的进程中,才变革并延续着理想与信仰。
传统的中国人有传统所锻造的理想与信仰,现代的中国人也在实现并更新着新时代的理想与信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看到了20世纪之交国人理想与信仰的失衡与断裂,看到了21世纪国人理想与信仰的涅槃与新生,看到了源于传统、延续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正在不断更新着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在这样的继承与更新中,中国人的命运在转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在转变:中国由奄奄一息变为生机勃勃了,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因此,要描述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特别是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自然不能避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能忽视在这种剧烈的转变中进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更不能忽视带领中国人理想与信仰发生巨变的中国共产党。
任何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民族和人群,都不能没有理想与信仰。然而,有了理想与信仰并不必然地锻造伟大与荣光。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明、文化类型包含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愿景,自然也就有不同内涵的理想与信仰。在不同文明、文化和人群的理想与信仰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支持,才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与中国人所孕育、所肩负的理想与信仰,与其他文明的有诸多不同之处,这是文明和人类存在发展的独特性与价值追求的特殊性使然。从中华文明自身的特色来看,中华文化所孕育的理想是高远的,所支撑的信仰是坚韧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极大的包容性,它以“和合”为原则,以共存为标志,恪守“天地化育”“人文化成”的道和德。总而言之,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孕育的中国人笃信这样一条法则:一种文明所代表的理想与信仰只有以其他理想与信仰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才能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依据。这恐怕也就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能够赓续的内因和动因。
理想与信仰本身就是复杂的概念,加之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又是复合的,很难用一个词加以完全概括。不过,如果从其历史结构去描绘中国人理想与信仰的外部特征,我们大致可以称之为“入世的理想和出世的信仰,出入之间,和合为上”。入世的理想重点是表明中国人理想的务实性和现实性,表明其不务虚而务实的特点。出世的信仰重点是表明中国人信仰的高远性和超越性,即指向人类最崇高的发展目标,该目标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对凡俗的价值选择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超越。对于中国人而言,理想与信仰又紧密联结在一起,出世、入世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和美,达到精神上的圆满,是为“和合”。如果把理想作为现实的目标,把信念作为实现理想的意志,把信仰作为高远的追求,那么对于中国人而言,入世是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根基,对于每个人都是重生的必然,因而说中国人的理想是务实的,也是能够落地的;出世则是愿景,是热望,是升华,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超脱的必然,因而说中国人的信仰是崇高的、至善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这意味着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无论多么高远,始终都能够化为人生的哲学和生存的艺术,中国人秉持的是一种简单质朴而又不落世俗的情怀。换言之,在中国人的做人做事之中,就浓缩了内化之后的理想与信仰。如果把有史以来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比作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就是一条“不断的折线”,尽管时有转折,但永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