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曾子论孝》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诸侯章第三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1],满而不溢[2]。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3],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4]

注释

[1]制节:指费用开支节省俭约。谨度:指财政用度上谨慎。

[2]满:指财富充足。溢:指超出用度的奢侈、浪费。

[3]社稷:指土地和五谷之神。古代帝王、诸侯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社稷因此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4]“战战兢兢”三句:语出《诗经·小雅·小旻》。如:好像。临:来到,面临。深渊:深水潭。履:踩踏,走在上面。薄冰:脆薄的冰面上。就像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就像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警惧小心,做事非常谨慎。

译文

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大,那么即使高高在上也不会有危险;费用开支节省俭约,财政用度上谨慎,那么尽管财富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不会有危险,这样就能长保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保富足不匮。财富与地位能够长期保持,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进而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经》里说:“因害怕而微微发抖,就像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就像在薄冰上行走一般。”

解读

本章言诸侯行孝之方。诸侯,天子所分封的各国的国君。西周开国时,周天子曾依据亲疏远近与功勋大小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他们是天子的臣属,却居各国之尊。诸侯是地位仅次于天子(皇帝)、高于卿大夫的一级贵族阶层。秦王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为郡、县,由朝廷任官治理。汉代以后统治者也有对皇亲国戚、殊勋大臣进行封王的,类似于周的诸侯,只是管理制度不同。诸侯作为一方之君,身居高位,掌握权力,衣食无忧,上有天子,下有人民,职责甚重。但是,诸侯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野心膨胀,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觊觎皇权,尾大不掉,与中央抗衡,成为危及朝廷的力量。所以,这一章针对诸侯劝孝,要求诸侯应当克制欲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做人,使自己长久地保持富贵,进而保住社稷、庇护人民,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

古代诸侯之孝的典范是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姬发即位,周公旦经常佐助辅弼姬发,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周公摄政,但小心谨慎,丝毫不觊觎王位。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和召公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这样,周公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进一步发展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后来,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顺利地讨平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正式建议周成王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的兄弟和功臣分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周公摄政六年,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在外郊祭天的时候把先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摄政的第七年,他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尚书·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道路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精神被后代称颂,周公被孔子视为圣人,被尊为儒学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