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二〇〇八年三月)
我很荣幸能够应学院的邀请,来武警部队最高学府讲我的一些研究和学习体会,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关于演讲题目的说明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今年是30周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伟大的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央已经决定今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头若干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出的第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做出的新的概括,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虽然已经有两个重大的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因此,在我们今后实践中,还会产生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还会产生更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今天讲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是要讲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者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简单地说是这样: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使我们的改革开放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必须明确实践还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以上就是对题目的解释,接下来我要讲第二个问题,即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曾经讲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这一论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在前两年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在长时间内大家一直说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不完全一样:有人可能从方法论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人则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等等。这些认识我认为都对,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这些从不同角度回答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都进行了肯定,但书中还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学说,之所以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因为恩格斯有一段话,说马克思比我们站得都高,实际上这整个的学说主要是马克思创立的,而恩格斯自称只是帮助马克思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而已;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而且还包括后人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包括列宁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也包括我们中国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应该都叫马克思主义。[3]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
对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看似比较简单,但它解决了一个人们长期有疑问的难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如果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到现在已经一百六十年了,这一百六十年前的理论今天还有用吗?”有了以上的认识,简单的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开放的,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今天就没有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你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针对当时的情况做出的个别结论可能不符合今天的情况了,也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看到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没有看到今天的中国,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我认为至今放射着真理的光芒。所以即使是生活在资产阶级执政的西方国家的不少西方人,仍然认为马克思是很伟大的。大家可能知道,有一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要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让大家投票,投票的结果是马克思是第一名,第二名好像是爱因斯坦,就是发现相对论的那位科学家,这可是在西方国家里组织的评选。人们为什么投票给马克思呢?这说明一个道理:尽管你可以像一些资产阶级的政客那样反对马克思的学说,但是你没法反对马克思的方法,即整套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没法反对马克思为大多数人说话和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的坚定立场。之所以反对不了,是因为它是有用的真理。直到今天,西方那些国家领导人——不管他出于什么考虑——公开说话时也不能忽视人民的力量,而这个恰好是最早由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所以,马克思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世界,并由此得出人类社会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资本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必然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等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这些理论人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它的真理性,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觉得一辈子都有用。
有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会搞了一项调查,对全国500个经济学家发问卷,给我也发了一份。问卷有很多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是什么,请依次列出来。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卷,如果能把全国这500个经济学家受影响最大的书统计出来加以分析,可能是宝贵财富。
对于我来讲,在这五本书中,我答的第一本书你们可能都没见过,甚至很难想到。我填的第一本书不是《资本论》,因为《资本论》我读得比较晚,我是上大学以后才读的《资本论》,读大学那个时候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差不多定型了,我填的是一本我高中时读的书。我是六十年代初期读的高中,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政治课,没有学政治经济学,学一本什么书呢,叫《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不像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那么厚,不超过十万字。内容是什么呢?大致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后来我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一本书是这本书。
我当过工人,做过农民,当过木匠,虽然参加过军训但没有当过兵,在最基层摸爬滚打过许多年,曾经有很不顺利的时候,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进行改造等等,当然我也有辉煌的时候,也有很顺利的时候。我现在六十岁,回过头来想,真正对我一辈子有用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呢?它教给我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通常我们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光明,所有的事走到极端以后它会朝反面发展,看一个人要从两面看,事物都是发展的,抓问题要抓本质,不要胡子眉毛一起抓,等等,这些观点都是那本小册子教给我的。所以真正对我有用的是一本很小的小册子,不是大厚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感觉这个世界观方法论的东西可是一辈子管用的事——人一辈子要学的东西很多,有的可能用不上,但是这个东西我发现不管干什么,不管走哪都有用。所以我在有一个场合半开玩笑地说,我建议学马克思主义要从娃娃学起,不一定要大学生才开这个课,要给高中生开。现在有人说高中生开这个课早了,我不太同意。我为什么说要从娃娃学起呢?小孩你教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不懂,但是你教他一个方法论是完全应该的。现在我们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年轻的未婚同志没有体会,现在在座的为人父母的老师们都有体会,有小孩以后,你会从小对他教育,从一出生就想着把他教育成什么人。很多的爸爸妈妈让孩子上补习班,从一上托儿所就上补习班,叫什么“亲子教育”“启蒙教育”,然后有补习班就上,学钢琴、学英语、学数学,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都上补习班。但是有的孩子上补习班也学不好,最后考大学的时候就着急了。小孩上了那么多补习班却考不上大学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因为从小没给他教授一种好的方法论。所以我说从小孩抓起,就是要从小对他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教小孩怎么样去看问题,怎么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鼓励他树立上进心,给他教授一种方法而非让他一字一字去背,要教给他怎么样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么教他,这么启发他,教给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我看准行。当我们的小孩自己会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当他培养出一种自尊心和上进心,永远要争第一的时候,就不用再去上补习班了。在座的同学可能有体会,一个人从小开始争第一,他越争第一就越是第一,在一年级他拿第一,到了大一的时候他还会是第一,这就是一种方法,一种上进心。所以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是有用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怎么想法学得更扎实、用得更好的问题。
说远了,现在回到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概括地说,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从五个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更简洁地说,改革开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大家知道,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在座的同学通常都背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的时候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的时候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这个外壳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就要求打破生产关系,这就可能要发生革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大体也是这个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两者要相互适应,不适应的时候,经济基础的发展就会要求要改变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有两大最重要的发现: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正是依据这两大发现,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用这一规律解剖了资本主义。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剖析之后,马克思一方面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指出资本主义在产生后的短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它以前的所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但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这个基本矛盾,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矛盾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而解决不了的结果就是它一定会被新的社会所代替。这个新的社会被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后来列宁将其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遗憾的是,马克思虽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揭示得淋漓尽致,但在世的时候却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诞生,虽然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发生了,但是最后没有成功。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究竟是怎么一个状况,社会主义制度下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当时没说透,当然也不可能说透。
那么现在谁说透了呢?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说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这个问题说透了。怎么说透的呢?实际上,我们承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依然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也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的话,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也不能巩固。所以改革开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怎么解决呢?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这种改革不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推倒重来,而是要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办法来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矛盾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三十年来,之所以我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么快,就是因为这个基本矛盾得到解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做了很好的回答。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首先就是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论述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苏联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它不是没看到矛盾,看到了;它不是不想解决,想解决。但怎么解决没有找到出路,特别是后来到戈尔巴乔夫那个时候,他采取的办法完全不行,所以他虽然也叫“改革”,但是由于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加上其他一些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原因,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把世界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毁了,苏联解体了,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了。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实际上解决了一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么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问题。这个创新不光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成果,而且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当然,我们现在也不去号召世界上谁向我们学习,但是做好了以后,别人会自动来学,所以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其他国家反对中国也好,赞成中国也罢,现在没有哪个国家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世界重大的事务,没有中国的参与、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态度,几乎就解决不了,所以这就是一个我们所说的贡献。最近有一篇文章说“世界感冒,中国不打喷嚏;美国感冒,中国不打喷嚏。”这话什么意思呢?以前因为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太大了,所以就说美国经济一不好,全世界都不行,因此说美国经济一“感冒”,中国经济就“打喷嚏”,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比如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但中国的经济依然在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学说。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并没有很清晰的回答,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却都说不太准确。列宁曾经说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社会主义,因为那时候电气化就不得了,还没有信息化。
改革开放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探索成果,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的,这集中反映在邓小平的那段话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在邓小平讲话的基础上,十六大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我们认识的社会主义,其本质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是生产力标准,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个方面是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这个角度来说的,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第三个方面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当然,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理论界可能还不完全一致。有人只注意生产力的标准,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肯定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虽然马克思原来设想社会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是在把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继承过来的基础上发展,那它肯定比资本主义有更发达的生产力,但是我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搞起来的,所以就有一个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但只有生产力的标准还不够,还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邓小平很重视这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特别是他到晚年的时候对此更加看重。大家可以看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年谱》里边,都有相关的论述,大致意思是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造成了两极分化,少数人暴富,大多数人贫穷,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败了。现在我们的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这在理论界也有争议,有人说这就是两极分化,有人说这个还不是两极分化。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要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以发展,但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所以如果单纯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是不能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在建立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产生的生产力比以前社会产生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说明马克思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而言可以大大地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社会主义,因为它解决不了两极分化的问题,解决不了剥削的问题,但社会主义可以。
这里有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一现象的问题。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初步的看法是目前我们确实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等都有扩大的趋势,但是现在还不能做出判断或下结论说我们国家已经两极分化了。不过这个问题确实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逐步采取措施缩小这个差距,还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在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领域确实有剥削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剥削,相反我们要通过继续改革,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此我认为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应该以人为本”这一观点。以前大家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权问题,西方国家老是拿人权问题打压中国,一有事就拿人权来说事,说中国的人权不好,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和中国之间产生摩擦的原因,一个是贸易,一个是人权,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商品质量。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拿人权来和我们说事,说中国的人权状况没有改善。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人权研究得少一点,好像只有西方讲人权,我们就不讲人权,好像西方一朝我们施压,我们就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后来通过研究我们才发现,原来社会主义最讲人权。中国的最基础人权首先是吃饱,首先是基本的生活问题——温饱问题,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最大的主题就是首先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而这个问题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帮助中国解决的,中国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是社会主义中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你西方要讲人权,别的先不说,先说中国要不要先解决吃饭问题,要不要先解决温饱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才有资格谈其他的方面,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讲人权,没有什么不可以,而社会主义最终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总之,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学说。社会主义要不要划分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一般说的是共产主义,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要分两个阶段,后来列宁就把马克思说的第一阶段叫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提出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也分阶段,我们现在处的是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认识中国所有的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离开这个就无从谈起。由于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才可以实事求是地对现实的社会主义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都是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至于将来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将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是太清楚,有待于通过实践去探索。但是我们现在对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有说法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理论创新。
此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马克思没说,列宁也没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说的。原来没说现在我们说,而且很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这就将马克思当年讲的那个公有制具体化、现实化了。公有制还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仅是国有制,还有集体所有制,还有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合作制,这就是我国的发展和创造。改革开放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划分阶段的理论往前推进了,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具体化了,推进了,创新了,这也是一大贡献。当然联系实际需要讨论的问题就多了,比如现在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怎么算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就是需要讨论。以前说公有制为主体就是以量为主体,在GDP中占的比重占50%以上。有人说不是,公有制为主体主要看控制力,不一定占50%,在股份制条件下,可以是20%。对此怎么认识?大家都可以探索可以讨论。但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一个是坚定不移发展多种经济形式,鼓励扶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又一个丰富和发展。
第四,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的学说。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有一个大致的轮廓,认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分配劳动,不用价值再插手其间。对马克思的这个预测,现在大家有争议,有人说马克思说未来社会有商品生产,有人说马克思说没有,理论界争论了很长时间。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有一个前提,就是它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成的,如果是在这个基础上建成的未来社会,它就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比较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理解马克思的预测要注意他的前提,后来人们来讨论的时候往往把马克思这个前提给忘了,只说马克思说有没有商品。实际上,马克思说的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成的未来社会这个前提下所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至于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完全是从我们中国的国情出发的,我们的国情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成的,旧中国本身商品经济就不发达,因此我们革命成功后所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当然要发展商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有了创新性认识,认为市场经济不是社会制度的区分,它是一种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调节、计划调节都是手段,不是一个社会制度的本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一定要发展商品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而且我们创立一个新概念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我到国外去讲学的时候,外国人最不懂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老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的概念是市场经济只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发展市场经济。言外之意是你明着说在搞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在搞资本主义。我认为实际上他们是不懂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在这个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区别,市场经济全世界只有一个,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它有三个基本机制:第一个是价格机制,第二个是供求机制,第三个是竞争机制。要发展市场经济就一定得有独立的市场主体,一定要有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一定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西方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二者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的,它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例如,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得在这个条件下发展。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的。有人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不搞宏观调控,我看不是。宏观调控现在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搞,所以有一些倡导市场经济过头的人,如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完全地不搞政府干预才能确保经济的繁荣发展,实则不然,你看美国它不干预吗?这次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干预不干预?它连股市都干预,当美国的股市下跌很厉害的时候,政府都出了救市的措施,当次贷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日本、欧盟联合采取了救市的措施。所以政府干预、政府调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西方国家没有公有制为主体这种说法,它有国有制,但不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丰富和发展。
第五,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有丰富的关于发展的学说:从广义上讲辩证法就是发展的学说,它是关于经济社会、人类思维和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讲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学说。但是,这些学说对于解决中国的问题而言只是提供了一种原则性的理论指导,从根本上说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基础。今天我们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解决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怎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集中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强调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讲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大成果
我刚才讲改革开放的实践从五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然不仅仅是这五个方面,同学也好,老师也好,都可以再总结一些。现在我要总结性地说,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此十七大报告中已经详细地阐述,我想大家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详谈了。
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展望了未来,列宁在苏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怎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们并没有解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做了很多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的这一时期,我们就有自己的许多创造和发明,“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十几年的探索使我们建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毛泽东领导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探索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究竟走怎样的道路问题。改革开放最大的功劳,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探索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中是这么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我建议大家回去把十七大的这一段话认真学习,领悟,特别是年轻的同志对这些观点一定要好好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开辟,才能坚持,对这一点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付出惨痛代价后才换来的结论,是历史的选择。现在我们采取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个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同舟共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所以对许多青年同志来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改革开放还有一个最大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随着今后的实践还要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最近我看《北京日报》上有这么一个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哪开始?我个人认为,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起点从改革开放开始算起的话,那么毛泽东思想就不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内容了。按照十七大的基本提法,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因而虽然毛泽东思想这个成果现在看来不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面,但是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现在我们通常是这么排序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然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政治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非常重要。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去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仍然是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远没有结束,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发展。只有发展,只有开放,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年了,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这个成绩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总结,例如说三十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 678.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70 232.27亿元,2007年GDP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四。当然我们对GDP总量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我们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应该以这样的成绩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前进。我记得我小的时候(1958年),有一个口号是“超英赶美”,后来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超过英国赶上美国呢!现在超过英国已经实现了,我们的钢铁产量已经世界第一了,我们的外汇储备也是世界第一了,我们的外贸进出口总量世界第三,所以现在说中国是一个强国,并不为过。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头脑要清醒,我们的GDP总量除以十三亿人口的时候,人均大概排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的一百零四位,所以说我们人均还是少的。这倒不是我们谦虚,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西方人有时候把我们吹得天花乱坠,有时候又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人是别有用心,比如他说中国不得了了,有人还说中国多少年以后就超过美国了,我们作为中国人,一定得做到心中有数,当听到这些溢美之词的时候,应该想想你们说这个干什么啊,是表示对我们友好还是有其他目的。有人搞“中国威胁论”的时候,他往往把这些数字夸大了,说中国如何强大,再过几年把美国也超过去了,他这是想制造“中国威胁论”。我有一次在日本讲课,听众不只是学生,更多的是社会在职者,我讲完了,主持人说大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个日本人就说中国发展得很快,可了不得了。我以为他要说什么,后来他绕了很长时间,最后说你中国发展得快的结果是把日本的资本都吸引到中国去了,结果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危害,使日本的产业空洞化了,失业率增高了。他说你们中国经常说中日友好,你怎么解释这个事?
当时我做了这样的回答,我说中国曾经因为封闭或半封闭吃了许多苦头,世界也觉得中国太封闭了不好,因此我们就改革开放,后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国际之间的投资要按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办,日本到中国投资,我们也到别的国家投资,讲的都是互惠互利,你愿意我愿意才能达成协议。中国没有强迫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如果有本领的话,你可以要你日本企业都不到中国投资,你做得到吗,应该这么做吗?日本企业到中国来,看中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投资以后赚取了利润,何乐而不为?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不存在谁对谁构成威胁。后来我了解了一下,那个提问题的日本人也是一个企业家,他也在中国投资,赚了钱,反而说中国“威胁”,实在没有道理。不过他从这个角度提“中国威胁论”,倒也使我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所以我们看成绩的时候要心中有数。
这样的事在国际上还有很多。有的国家当它要你承担义务的时候,它说你中国发达得不得了,是发达国家,什么你那个GDP低估啦,人民币汇率低估啦之类的话全出来了,所以它就拼命地把中国往发达国家行列里拽,但是当它有另外需要的时候,就有另外的标准,把中国说得如何如何不好。现在国际上不是在讲全球变暖威胁人类安全吗,今天的一个报道说南极有一块400多平方公里冰断裂了,而且有科学家预测,照这样发展下去南极冰山还得断裂,结果就可能漂到海里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如果上升1米,世界上有的国家可能就不存在了,一些城市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现在全球变暖的问题大家都很关注,就有一个减排的问题。重视这个问题当然很对,但有些外国人就说你们中国排放的废气多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我们说,按人均排放量我们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我们三个人排放的量还不如你们一个人排放的多,但是这个时候外国有人就不算人均,它算总量了。其实发达国家工业化比我们早,它们老早就把能源消耗了,把资源消耗了,把废气排放了,现在它又拿它的标准来压中国,这个没有道理啊。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发达国家老是给别人制定标准,老是给后发国家加框框,现实就是这样。
综上所述,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看成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原因是什么,经验是什么?经验有很多,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个结合”,是很重要的经验,请大家回去读读,我就不再重复了。
这里我强调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这条经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什么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为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的宝贵的经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讲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一是要分清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哪些是马克思主义针对个别情况说的个别结论;二是要分清哪些是后人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比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指令性计划,这个是后人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三是要分清哪些是随着实践发展需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四是要分清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式的理解。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那个理论说成是一种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理论,都说要发展,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说过这些原理的应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条件变了,原理的应用也得变。列宁也这样强调过,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以及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个原理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相联系、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几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就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当时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个名叫胡福明的副教授,写了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后来几经修改,发到《光明日报》,标题中还加了“唯一”两个字。从那开始引起一场思想大讨论,那次大讨论很明显是针对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教条式的理解发起的。当时有人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凡是”。实际上这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曲解——时代发展了,实践发展了,那么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我们的思想也要发展。怎么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要求来发展。另一次讨论可能在座的各位记忆犹新,就是1992年前后那一段时间,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被“姓资”“姓社”问题所束缚、迈不开步伐的情况提出的。那个时候不少人说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有一段时间说搞市场经济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只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讨论的结果是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他讲市场经济不是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可以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都是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改革开放不能被“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问题束缚住手脚。正是有这一次的思想大解放,才有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发展。现在我们又进行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大家又问这是针对什么,我个人认为,这次讨论是针对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还得继续进行改革开放、还得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还得提高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配套性等内容开展的。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社会主义的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践创新也永无止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和不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本文是根据作者2008年3月27日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原文收录于《武警学院学术讲座文集》(第一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选入本书时略有删改。
[2]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00.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 10 25(1).
[5]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 10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