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层颠霄汉近,登眺不知劳。双阙晴霞绕,诸陵王气高。远峰悬落日,绝壑响春涛。剩有凌虚想,天风吹鬓毛。”这是出自《长安客话》中明人朱宗吉的登西山绝顶诗。北京大西山,属太行山山脉,历史地理定义为“神京右臂,太行山第八陉”,它像一只臂弯护卫着北京城,是北京城的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而“太行八陉”恰恰是晋、冀、豫地区穿越太行山的咽喉要道,西南通华北大平原,西北径上蒙古高原,东北连贯松辽平原与东部平原直趋海滨。一亿三千万年至七千万年前,大西山随着太行山的隆起而拥有了生命的能量,建构了华夏地理的走势,它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带和通连桥,注定要成为中华文明史重要的塑造者和见证者。
大西山涵盖范围宽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得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青睐,学术上对大西山的研究领域颇为宽泛,有盲点空白,说法莫衷一是。《北京西山八大水院》,试图从北京城的起源发展入手,从都城的肇始代辽金时期的概况、民族的游猎习俗、政治制度和对北京园林的原始建设等视角出发,以宗教文明和中国园林发展史为大的环境背景,最终立足于大西山,来构建八大水院的文化脉络,探求水院的建造缘由和兴存始末。
“大西山”是一全新的人文历史概念,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之一——西山文化带,八大水院正是构建在京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历史景观带基础之上。为有着西山情结的读者梳理一些基础的西山文化和相关的知识概念,是笔者谨尽的绵薄之力。希望借水院之题分享一些西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更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和更进一步考证,从而延展北京的历史文化。希望通过多元解读大西山的人文历史,进一步了解北京建城史3000多年和建都史逾860年的辉煌。
王雪莲
2017年1月
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