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的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官方文书通讯

“人类有政治之组织,即有法令。有文字之法令,即有公牍。”[17]一个政权要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让民众了解各种政令。这就要求统治者要有将重要通知广而告之的方式和制度。在中国,这类通知的载体是官方文书。官方文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第20576号片记载: ‘庚申卜贞,雀无祸,南土骨告事? ’即庚申日占卜询问:雀(部族或首领名)没有祸,南方骨告何事?这‘骨告’或许就是把事情刻写在甲骨上进行消息传递,如果这一估计不错,说明商代已出现了原始简明的

文字通讯,而它便是中国古代最初始的官方通讯文书。”[18]而较为常见并且已经被考古证实的是铸鼎铭文。铸鼎铭文稍晚于甲骨文,产生于商周。 “凡关涉政治、军事、外交、祭祀、刑罚、诉讼、契约等重大政治事件或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几乎都要铸刻于青铜器上,留传于子孙后代。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上述大多铭文极具新闻的特性。”[19]比较典型的铸鼎铭文有反映赏赐册命的《大盂鼎》 《大克鼎》 《毛公鼎》等,反映征伐功勋的《虢季子白盘》 《利簋》,反映契约争讼的《卫盉》 《鬲攸从鼎》 《格伯簋》等。除此之外,还有竹木刻书的方式。1979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封秦国士兵的家信,这封家信“实际上就成了传播秦国军队伐楚淮阳之役战地新闻且战况不利消息的媒介”[20]。此外还有郑国子产的铸刑书、邓析的刻竹刑和晋国的铸刑鼎等[21]。这些都具有了新闻传播雏形的特征。

在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新的文书形式,这就是“檄”。 《文心雕龙·檄移》记载: “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22]“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23]可以看出“檄”指公开发表的文书,主要用于军事活动中对敌方的声讨、震慑。此处还有“或称露布”的记录,但“檄”和“露布”并非同一类文书,刘勰的记载只是孤证。《文心雕龙》中记载檄: “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意隐。” “檄”和“露布”确实有着“露板以宣众,不可使意隐”的共同之处,又

都是与军事相关的文书。但考之后世,确也再没有人把“露布”与“檄”混为一谈。[24]多处史料显示“露布”是汉代以后的一种新的文书。

官方通讯文书形成后,需要向国土内的各个地方传播,这就要依赖邮驿制度。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 “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25]朱熹注: “置,驿也;邮,驲也,所以传命也。”“所谓置邮传命,就是利用驿道、驿站、传车或步行等交通工具、交通方式,来传递信息,传达政令,传送军情,交通使者的一种方式。”[26]

先秦时期邮驿有“置” “邮” “传” “遽” “驲”等不同的名称,汉朝始称“邮驿”。其中“置”指驿站,或表示用车马传递信息,如《韩非子·难势》: “五十里而一置。”[27]“邮”也是驿站,或表示供应食宿和车马,如上文提到的“置邮而传命”。 “传” (音zhuàn)是驿站所备的车,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28]“遽”的本义是送信的快车或快马,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且使遽告于郑。”[29]“驲”指驿站专用的车,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乘驲而见宣子”[30]。还有一种“徒”,即徒步行走,但它与通常的步行含义不同,特指官员、使者、送信人在某种情况下舍车而徒步,以传递信息。[31]

在先秦时期,邮驿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制度,广泛应用于政令传达和军事信息的传递,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期尤其发达,官方文书通讯也借此而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