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粤港澳区域深度合作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下,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同时,中央为香港、澳门跟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指明了方向,“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新时代”粤港澳迈入深度合作的新阶段。

(一)新时代下的市场开放与国家政策

1.以新时代下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实现港澳与内地“融”“荣”与共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北有雄安新区助力的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日趋清晰。同时,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能够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财会、担保、法律等专业服务以及多元化、高水平的商业模式支持,服务内地广大中小企业“走出去”;而澳门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平台”的优势,深化与东盟、葡语系和拉丁语系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以新时代下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港澳发展策略,实现港澳与内地的共同发展。

2.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2015年底,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这是内地首个在全境范围内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主要方式(个别领域为正面清单)全面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其签署有利于内地与港澳共同建立国际化、法制化与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3.以自贸区“先试先行”为平台,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加大内地对港澳开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其中,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新举措。通过以自贸区为核心的边界地区发展带动粤港澳深入合作的策略由此确立。自贸区适应两端的制度安排,具备“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两者叠合,将成为粤港澳新一轮合作的增长极所在。

4.以大湾区建设为载体,实现粤港澳市场一体化与居民跨境便利发展

201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发布《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合作目标为“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合作宗旨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目前粤港澳深度合作仍面临一系列制度性障碍与物理性障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流动问题仍需解决。未来建设可以以大湾区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社会制度衔接与制度创新,真正发挥要素优势,使收益最大化,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粤港澳市场一体化与居民跨境便利发展。

(二)新时代下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新时代下,港澳与内地的合作关系不仅是互利的合作关系,更应该着重于促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共同为民族复兴的目标奋斗。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既是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中国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相比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新时期粤港澳又具备各自的比较优势。

1.经济总量较高,竞争力有所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强劲发展,2016年,粤港澳GDP总量近1.35万亿美元。其中,香港、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分别是2.35万亿港元、1.96万亿元和1.94万亿元,为湾区经济做出了主要贡献。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深圳进入全球10强,香港、上海、广州、北京进入前20强。

2.基础设施完善,规模效应明显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首先,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次,拥有涵盖穗深珠港澳5座干线机场,各机场间直线距离均不到150公里;再次,2016年全年高速通车总里程高达7 673公里,城际轨道交通已有350公里的通车里程。规划建设共15条计1 430公里城际轨道,期望形成珠三角“一小时城轨交通圈”。未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快捷的交通路网,届时将极大地促进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

3.产业结构完备,各具比较优势

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来看,粤港澳发展趋势和三大湾区相似,但是旧金山、纽约、东京第三产业比重都达到80%以上,第一产业的比例近乎零。其中纽约湾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占比89.35%;最低的是粤港澳湾区,只有77.57%,如图2所示。

picture

图2 粤港澳与三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对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但粤港澳大湾区在资源禀赋上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强劲的促进作用。首先,香港是国际著名的自由港、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是国际联系欧美市场、东南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其次,澳门与葡萄牙等葡语、拉丁语国家有很密切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以及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服务平台;再次,珠三角地区是著名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广州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深圳的“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等定位,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以珠三角雄厚的制造业为基础,加之港澳地区发达的金融与高端服务,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4.良好创新基础,未来协同发展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际创新型区域,是粤港澳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以深圳为例,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 847.91亿元,占GDP比重为33.4%。全社会研究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4.05%,涌现了像华为、大疆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5]。但科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服务人才、管理人才等,粤港澳三地综合起来,有人才、有教育、有信息、有产业、有适宜人居环境,建设深度合作的国际创新型区域,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总之,未来粤港澳合作既要充分发挥港澳自身经济制度及服务业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内地市场规模大、资源丰富、产业链相对完整等优势。通过充分利用CEPA、粤港服务业贸易自由化等政策,将香港金融、贸易、体制等优势,与内地制造、科技创新和市场相结合,拓宽产业空间,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