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1.规模明显下滑,结算占比震荡下行
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明显下滑,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5.23万亿元,较2015年减少2万亿元,同比下降27.66%。这是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首次出现年度缩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中国货物及服务贸易总额(国际收支口径)的18.08%,较2015年减少8.4%。
2016年,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际贸易增长低迷,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经济增长出现新的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产业升级稳中向好,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进出口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向好态势,扭转了2015年以来的双降局面,而且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开始止跌转升。但受贸易额下降、人民币贬值压力、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管理加强等因素影响,为了规避汇率风险损失,部分企业尤其是那些选择人民币结算主要是为了获取人民币升值红利的企业,不再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转而选择升值预期明显的美元,使得2016年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规模大幅下滑,震荡下行。年初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信心不足,加上春节出国旅游增加外汇需求,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一些外国金融机构甚至预测人民币兑美元将“破7”,导致第一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锐减,2月份降至年内最低点。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发文指出人民币没有“贬基”(不具有大幅贬值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香港离岸市场进行干预,迅速扭转了人民币贬值的局面,稳定了市场预期,随后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开始回升,4月人民币结算占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触底后较快反弹,人民币结算份额基本稳定在月均5000亿元左右。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市场担心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中美之间可能会爆发贸易战,加上美元加息预期强烈,人民币再次承受贬值压力,打击了企业选择人民币结算的动机。为了应对急剧增加的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冲击,我国监管部门采取措施,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投机套利性人民币结算受到较大限制,挤出了原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与实体经济相关度不高的泡沫,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币结算规模再现震荡。年末货物与服务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降至12.1%,是2015年和2016年的低谷。
2.货物贸易结算为主,服务贸易结算增速继续加快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结构进一步优化,货物贸易仍然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流,服务贸易结算份额上升较快。2016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和跨境服务贸易规模和占比见图2-2和图2-3所示。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累计发生4.12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5.5%,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79.58%。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服务贸易累计发生1.11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20.42%。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服务贸易为连续第二年增长,且增幅较2015年有所扩大。2016年全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服务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保持增长且增速加快。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3.跨境人民币收付差额有所扩大,实付大于实收
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较2015年减少2.25万亿元,同比下降18.6%。实收3.79万亿元,较2015年减少2.4万亿元,同比下降38.8%;实付6.06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0.15万亿元,同比增长2.5%(见图2-4所示)。跨境人民币收付出现逆差。在2015年首次出现人民币实收大于实付的顺差后,重返收付逆差局面,表明我国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小于进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的规模。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机,当然,在政府规范外汇使用真实性的背景下,使用人民币结算更加便捷,促使企业更多选择使用人民币。人民币收付逆差扩大,意味着人民币通过贸易渠道流向境外,有利于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资金来源,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
专栏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进出口、汇率变动是否相关?
2009年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拉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提高,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逐年递增,不断扩大, 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人民币结算比例高达29%。但是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遭遇试点以来的首次下降,同比减少27.66%。造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下滑、人民币贬值是否相关?
从理论上讲,决定出口企业选择贸易计价货币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宏观层面要考虑经济地位、汇率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经济地位不同,意味着经济实力、产品科技含量和贸易定价权不同。发达国家之间习惯上使用出口国货币计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则使用发达国家货币计价。出口产品科技含量越高,越容易使用该国货币计价;原材料和初级品则一般使用美元计价。国际贸易结算的收益分别受到实际汇率和预期汇率的双重影响,出口商偏好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进口商则偏好有贬值趋势的货币。根据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交易成本模型,一国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如货币市场工具完善、货币可自由兑换程度高,那么该国货币兑换成本更低,则使用该国货币计价。
其次,微观层面要考虑交易风险和成本,以及议价能力、产品差异化程度。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出口企业愿意选择有升值趋势的货币结算,而进口企业愿意选择有贬值趋势的货币结算。此外,交易量越大的货币,外汇交易成本就越低,企业选择使用该货币计价,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对较高。出口企业的地位也是决定计价结算货币的主要因素。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越大,其议价能力就越强,更有能力决定选择本币计价;同质性商品贸易更多地使用进口方货币,而异质性商品贸易更多地使用出口方货币。
2016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经济地位没有任何动摇;贸易商品处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之中,意味着短期内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不会明显恶化或改善;而且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跨境人民币使用更加便捷,使用人民币的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综合分析上述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2016年人民币结算规模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汇率波动。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市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使得国内外出口商都不愿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导致人民币结算份额大幅下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进出口和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口、出口和美元兑人民币期末汇率四个变量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几个时间序列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数据分别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和万德数据库。实证分析证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受到汇率变化的较大影响。首先,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人民币汇率是引起跨境人民币结算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确定的单向因果关系。其次,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结算规模之间负相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美元对人民币升值1%,人民币结算规模就会下降1.72%,反之则相反。最后,根据脉冲响应结果,跨境人民币结算对汇率冲击会做出迅速反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汇率的影响逐渐增强。
据此我们可以解释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什么会大幅下降。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严重承压,全年贬值超过6%,即期汇率平均波幅较2015年上升了40%。美元大幅升值以及持续的升值预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大,改变了企业的货币选择行为,造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锐减。
综上所述,在我国贸易转型升级完成之前,保持汇率在国际收支基本均衡基础上的相对稳定,对于稳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