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一元的,但理论来源是多元的,概括起来有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内容。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的经济理论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益滋养。其中如何正确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关键问题。
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着合理性和有用性,主要表现为: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如关于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和宏观经济等的理论,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方法、实验方法、博弈论等,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或多或少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当时经济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对西方经济学我们不能采取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必须认真学习并加以借鉴。
但是,对西方经济学绝不能照抄照搬,盲目崇拜,更不能把它奉为圭臬,而必须批判性地加以借鉴,有条件地加以运用,吸收其合理的因素,摒弃其意识形态的错误因素。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既包含不少科学知识,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它的基本理论,如经济人假设、生产要素价值论、自发秩序论、私有制高效论、自由至上论等,旗帜鲜明地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赤裸裸地宣扬个人主义世界观,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崇尚自由市场而反对政府调节,崇尚资本主权而反对劳动主权。显然,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又怎么可能对中国经济做出正确解释呢?
其次是理论范式的原因。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当做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做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做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这样一种理论范式,形式上似乎很完美,但与现实相去甚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不仅在转型过程和制度选择中用处很小,而且在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局限。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也曾说道:“宏观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说得好听点是毫无用处的,说得难听点甚至是有害的。”
最后是理论适用性问题。西方经济学中一些被认为是比较正确的理论,也往往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以及时空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普遍真理。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指出:“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们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作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方面,我们知道,共性以个性为基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它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方面看,具有共性或普遍性,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抛开西方经济学存在的局限和缺陷不谈,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在解释中国改革发展经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而不能削足适履、照抄照搬。只有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符合国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之路,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的实质和内在逻辑。
注释
[1]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见《列宁选集》,第2卷,3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