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真题分类考点随身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答案】A

【考纲索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人的认识活动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本质区别,从理论上讲,人不仅有感觉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有意识即思维的能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选A。

干扰项分析

B选项中的理性和非理性,C选项中的直觉和想象,D选项中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都是人特有的,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技巧点拨

本题为对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名言的考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难度系数】0.852

2.[2014.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D.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答案】B

【考纲索引】

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以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失误也是难免的。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故正确答案为B。

干扰项分析

A项中的“正确反映”,D项中的“相对真理”都是指对事物的正确反映,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并非指实践。C项的说法表述错误。

技巧点拨

认识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常考考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以实践为起点,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活动是发展着的过程集合体,人类的每一次认识活动都是人类认识无限发展链条上的一环。

【难度系数】0.726

3.[2015.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答案】A

【考纲索引】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袁隆平的话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选项正确。

干扰项分析

实践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依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选项错误。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C选项错误。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D选项错误。

技巧点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物质现象,实践活动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人的意识,形成人类社会,促使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这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难度系数】0.921

4.[2017.2]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答案】C

【考纲索引】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鬼神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鬼神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但鬼神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本质上看,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C项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干扰项分析

A、B、D三项是唯物主义意识观关于题干中鬼神论的正确观点,题干问错误所在,则不选A、B、D。

技巧点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镜面对实物的反映,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摹写、直接复制,不是消极被动的直观的反映,不能把这种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不能把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同客观事物的“原型”混同,而是要经过人脑思维过程加工制作的。人脑可以对客观实在的形象加以选择、取舍、歪曲、夸大、联想、虚构等。

二、多项选择题

1.[2011.17]1971年,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士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答案】AB

【考纲索引】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格罗培斯的优秀设计,正是从群众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的具体体现,A、B项正确。

干扰项分析

实践本身就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项错误。D项也错误,认识和实践不仅要对事物做直观的反映,而且还要做进一步的本质的反映。

技巧点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选择题、分析题的常考点,考生应作为重点复习。

【难度系数】0.540

2.[2017.17]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A.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D.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答案】ABC

【考纲索引】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基本形式等。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了解到:材料中实践活动中认识的主体是科学家,客体是细胞,中介是显微镜。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根据题意,A、B选项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选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A、B、C。

干扰项分析

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类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D选项错误。

技巧点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

三、分析题

1.[2010.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考纲索引】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命题分析】

本题所给材料的主题是:出现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第一问问的就是失误和错误产生的原因。第二问就要说明什么是错误,错误就是谬误,是和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第三问就是如何对待的问题。

【答题技巧】

第一问和第二问应该先直接回答基本原理,然后再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第三问。第一问应回答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原理。第二问应回答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原理。第三问应回答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总结经验教训,促成事物朝有利方向转化)。

【难度系数】0.615

2.[2013.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她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她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戴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得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她坦言,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瓶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使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日)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中介,第二问考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命题分析】

第一问直接给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即“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是非常简单的分析题提问方式。第二问中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改变,它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设计以生活为基础,生活因设计而更美好。命题人想要考查的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题技巧】

第一问:首先回答什么是实践主体及其特点,再回答问题所问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第二问:该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是“改变生活”“生活更加美好”,也就是实践;另一方面是有何意义。命题人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实践将来要改造世界。回答到改造世界,就应该要继续回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难度系数】0.571

3.[2016.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摘自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四个全面”来自实践,要发挥好它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还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以进一步发展完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来自实践的认识或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来自实践的“四个全面”对新的实践又具有指导引领作用。“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循环往复的演进过程。

(2)所谓辩证思维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承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四个全面”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的思想,揭示了“四个全面”之间及各个“全面”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四个全面”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它既直指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抓住了发展中的“牛鼻子”,又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以通过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四个全面”还体现了整体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了全局观。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相关原理,第二问考查第二章中的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

【命题分析】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所形成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考点,也成为2016年考研一定会考的重要考点。本题设问方式非常简单,第一问直接要求“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作答,第二问也直接问“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答题技巧】

第一问:按照提问方式,结合材料回答“认识的本质”,再简单说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最后按照提问中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回答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问:问题非常集中,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需围绕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点作答。

【难度系数】0.578

4.[2017.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3月,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谷歌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尔法围棋)的人机大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AlphaGo最终以4∶1击败李世石,此次AlphaGo的胜利被业界认为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工智能一般被认为是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产生具有类人智能的计算系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一连串重要突破。1968年,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了第一个专家系统;1982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神经网络模型;1997年,IBM“深蓝”电脑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电视答题节目中战胜两位人类冠军;2013年,机器在人脸识别上超过人类;仅一年后,机器人在物体识别上也获胜……未来人工智能继续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很高。

在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充满无限可能的情况下,其潜在风险也引发了广泛讨论。2016年2月,在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无人驾驶汽车因躲避路上障碍物而撞上公交车的交通事故,这凸显出人工智能设备在应对人类社会各种场景时面临的挑战。人们还担心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后的问题,比如将机器人用于战争是否会带来像核武器一样的后果。

有学者表示,人机对弈是人类思考自身作用的契机。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创造出比李世石更优秀的棋手应该是人类的胜利。也有学者认为,在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陷入不可预知的选择困境。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发出警告:“我不认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一定会是良性的。”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柏林分所所长汉斯·乌斯克莱特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看来,每个发明都不可避免带来新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是减少技术的使用,而是通过改进技术来提供解决方案。他认为,即使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49%是问题,但它首先带来了51%的好处,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尔法围棋”和李世石无论谁胜谁败,人类都是最后的赢家。总之,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12日)、《参考消息》(2016年6月30日)

(1)从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视角看,为什么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

【答案要点】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再次,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人工智能作为新科技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解决办法。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只有人类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无论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使用人工智能的人类自身。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问考查第二章的世界物质同一性原理和第四章的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命题分析】

2016年3月,谷歌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双方比分最终定格为阿尔法4比1取胜,成为全球社会热点。本题就是结合该社会热点命制的一道比较灵活的题目。从整个材料入手,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不同观点和看法,不同主体对同一事件的观点不同,便形成第一个问题,即真理和价值。对于“人机大战”,马克思主义必然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自然就形成了第二题的设问,即关键在人。

【答题技巧】

第一问:先回答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价值及其特点;再简答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二问:要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方面回答为什么“用好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其作用是有两重性的;另一方面再继续答“关键还在人类自身”的“人”是实践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