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生态文明的定位上,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对此,从大历史科学的广阔视野出发,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的科学论断(简称为“文明兴衰论” ) 。 “文明兴衰论”为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广阔的生态历史观视野。

(一)“文明兴衰论”的历史依据

人类文明史表明,顺自然规律者兴,逆自然规律者衰。

世界历史的生态教训。世界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那里水量丰沛、土壤肥沃、植被茂盛、山河秀美。但是,一旦出现资源枯竭、土壤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就会出现文明古国的断绝。对此,习近平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断: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4]这一教训发人深省。

中国历史的生态经验。在世界古国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下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体认,并内在地将之融入了日常生活和生产。但是,我们在这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沙漠、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林海茫茫、水草丰美,但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在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屡见不鲜。

显然,生态问题自古就存在,不是工业文明社会才有的独特问题。就此而论,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生态史。

(二)“文明兴衰论”的理论依据

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是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

从其历史生成来看,社会是自然向人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社会是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出现的新质涌现,开启了世界演化的新阶段。但是,社会发展始终不能脱离自然母体。

从其物质前提来看,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即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同样如此。

从其现实内容来看,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产始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尽管需要是历史的原动力,但是,人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天然具有不自足性。需求及其满足的不自足性引起了人的匮乏感,要求人必须诉诸外部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之外的外部世界只能是自然。但是,自然存在着生态阈值,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的需求。习近平指出:“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对矛盾。 ”[6]这样,如何在人的需求和自然的功能与属性之间、在人的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满足人的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就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问题。

可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始终要面对的主题。

(三)“文明兴衰论”的科学价值

根据“文明兴衰论”的历史规律,习近平科学地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从其构成来看,可将之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以及生态等结构层次。人类实践活动之积极进步的成果在这些结构层次中分别积淀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些文明要素之间存在着系统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系统。因此,我们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7],而且要实现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的基本要求。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如何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 ”[8]据此,可以将渔猎文化之后的人类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等几种形态。尽管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由于自然在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中始终具有前提性与条件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因此,在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融合的历史传统基础上,还必须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确保我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显然,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基本要求。

总之,习近平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是科学生态观和科学历史观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历史观,对于科学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正确处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