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统计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的试运行

构建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反映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公众认知、学术研究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这就要求此套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当前现行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可以提供相关数据,并且在收集、整理、汇总之后,通过数据发布即可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资源环境的整体状况。

为了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本课题对所设计的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一次试运行,收集了2005年以及2007—2009年间的相关数据。下面分两个方面显示试运行结果:一是评价整个指标体系的数据可获得性;二是运用数据对我国当前资源环境状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此验证此套统计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一)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的数据可获得性

基于所设计的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利用公开发布的数据渠道搜集数据,我们发现:

(1)整体上看,此套指标体系具有比较可靠的数据基础。绝大部分指标可以通过公开的数据源获得统计数据,一些结构或强度指标可以根据相关的数据和公式计算得到。在少数数据缺失指标中,有些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没有公开发布相关数据,比如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相关指标;有些数据需要通过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获得,比如各种矿产品消耗量、地下水超采面积等;还有几个指标有待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开发,主要是一些近期提出的前沿性、热点性指标,包括资源产出率、再生能源发电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等。分类看,资源类、环境类指标的数据比较完备,生态类指标次之,缺失较多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类指标。

(2)此套指标体系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此外还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公报、年报,如《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中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等。在个别指标上可能存在不同数据来源和不同的数据结果,有待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3)数据获得的及时性大体可以得到满足。绝大多数指标的数据可以按照T-2模式获取,即在2010年获得2008年的数据,其中相当一部分指标的数据甚至可以按照T-1模式获取,即在2010年获得2009年的数据。分类别看,资源类指标的数据发布较为及时,而环境类指标的数据相对滞后,生态类的数据多是普查数据,难以按年度提供。

(二)中国资源环境基本状况的总体描述

下面运用所设计的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对中国资源环境基本状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总体描述性分析,以此来说明、验证此套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在描述过程中,有以下基本限定:第一,着眼点是中国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描述中以一级指标为主,适当延伸到二级指标;第二,重点是中国当前的资源环境状况,描述以2007—2009年的数据为中心,同时引入与2005年(“十五”期间最后一年)数据的对比以表现动态变化;第三,没有引入国际数据,描述中难以就中国资源环境状况与国际水平作比较,给出结论性判断。由于上述限定,以下内容旨在通过总体描述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并不是中国资源环境状况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报告。

1.资源类

(1)资源储量及人均拥有量。一国或地区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等。从资源储量看,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水资源方面,2009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4 18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 861﹒2立方米/人。相对于2005年,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量均有大幅度减少,分别减少了13﹒81%和15﹒60%。结构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多是地表水,占总量的95%以上,而地表水的减少速度快于地下水。

土地资源方面,2008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2 715﹒9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1﹒37亩/人。相对于2005年,耕地面积保有量减少了6﹒4%,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1%。

能源矿产方面,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均有一定储量,整体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2009年,我国煤炭储量为3 189﹒6亿吨,石油储量为294 919﹒9万吨,天然气储量为37 074﹒2亿立方米。相对于2005年,煤炭储量在减少,石油、天然气储量在增加,原因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的新增探明储量———地质勘查和经济评估的结果———大于开采造成的耗减量,而煤的新增探明储量小于实际耗减量。

非能源矿产储量方面,我国非能源矿产总量丰富,品种较多,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009年,我国铁矿储量为213亿吨,人均拥有量为15﹒96吨/人;铜矿储量为2 951﹒0万吨,人均拥有量为221﹒09千克/人。相对于2005年,我国大部分非能源矿产储量都在减少,较为明显的是锑矿、磷矿、钨矿、稀土矿、锌矿等;也有一些非能源矿产储量在增加,如铝土矿、钾盐、铜矿等;铁矿和铅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2)资源生产。资源的生产主要包括能源生产和各种矿石的生产。伴随工业化进程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资源生产的能力———用资源生产产量表示———有了明显的提高。

能源生产方面,200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74 618万吨标准煤,其中,石油产量为1﹒89亿吨,煤炭产量为30﹒5亿吨,天然气产量为851﹒7亿立方米,电力生产量为37 147亿千瓦时,其中煤炭产量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最大。相对于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有了显著提高,增加了27﹒01%,其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的产量分别增加了4﹒42%,39﹒91%,77﹒44%,48﹒57%。电力生产方面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占整个电力生产量的80%左右;但相对于火电,水电的发展速度更快。

矿石生产方面,铁矿、铜矿、磷矿产量较大,2008年分别达到53 514﹒12万吨、8 582﹒93万吨、4 552﹒64万吨,远大于其他矿石的产量。相对于2005年,矿石产量除锑矿外均有所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钨矿、铅矿和铁矿,分别增加了90﹒61%,84﹒08%和52﹒91%,增幅不明显的是钾盐和稀土矿。

(3)资源进出口。资源进出口的必要性在于调节资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购买本国供应短缺的资源,出售本国供应充裕的资源。伴随着资源的世界性短缺,资源进出口不仅会体现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还会体现该国的长期资源规划。

能源的进出口方面,2008年,我国煤炭、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净进出口量均为正值,分别为10 343万吨、19 872万吨、1 192万吨、13﹒5亿立方米,由此说明中国是一个能源流入国。与2005年相比,能源进出口在结构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由一个煤炭流出国变为煤炭流入国;其次,原油的净进口量明显变大,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开始变小,同时天然气的净进口量逐年减少。

矿产品的进出口方面,我国流入大于流出的矿石产品主要有铁矿、铜矿、铝矿、锌矿和铅矿,流出大于流入的矿石产品包括磷矿和稀土矿。2008年,我国净进口铁矿44 349﹒54万吨、铜矿518﹒91万吨、铝矿(氧化铝)454﹒19万吨、锌矿238﹒49万吨、铅矿144﹒39万吨;净出口磷矿199﹒96万吨、稀土矿(包括稀土金属矿和稀土化合物及其混合物)48 991吨。相对于2005年,铁矿、铜矿、钨矿和锌矿的净进口量明显增加;磷矿、稀土矿的净出口量逐年减少。

(4)资源消费。资源消费主要包括水资源消费、耕地面积减少、能源消费和矿产品消费四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资源的消耗量也与日俱增。

用水方面,2009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 96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81﹒13%,地下水占18﹒35%,其他水源占0﹒52%,人均用水量为448立方米/人。按用途分,农业用水量最大,为3 723﹒1亿立方米;其次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补水,分别为1 390﹒9亿立方米、748﹒2亿立方米、103亿立方米。相对于2005年,用水总量增加了5﹒90%,人均用水量增加了3﹒68%。其中,生态补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1﹒11%,10﹒83%,8﹒22%。

耕地减少方面,人为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建筑用地,2005—2008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分别为21﹒21万公顷、18﹒83万公顷、19﹒16万公顷。

能源消费方面,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且逐年增加。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06 647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耗石油3﹒8亿吨、煤炭30﹒2亿吨、天然气887亿立方米,煤炭所占的比重最大,高达70﹒4%。按行业分,工业用能最多,达到总耗能的70%;其次是生活用能,占10%左右。相对于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9﹒94%,其中,石油、煤炭、天然气分别增加16﹒92%,42﹒45%和77﹒4%。耗能增幅最快的行业有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生活用能、工业和其他行业,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的能源消费量有所减少。2005—2008年人均能源消费量由1 810千克标准煤/人增至2 200千克标准煤/人,提高了21﹒55%。

电力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2005—2008年我国电力消费量由24 940亿千瓦时增至34 541亿千瓦时,增加了38﹒50%;人均电力消费量由1 913千瓦时/人增至2 608千瓦时/人,提高了36﹒33%。

(5)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用以说明经济产出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按照不同资源类别,可以构建不同的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如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能耗等。

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2008年,我国单位GDP用水量为234﹒6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27﹒3立方米/万元,较2005年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分别下降了23﹒68%和23﹒50%。

能源利用效率方面,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077吨标准煤/万元,200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900吨标准煤/万元,较2005年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分别下降了10﹒25%和13﹒04%。单位GDP电耗基本未发生变化。

2.环境类

(1)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向环境系统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其中,废水中包含的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 3—N)等;废气包含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

2009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89﹒0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34﹒39亿吨、生活废水354﹒70亿吨,生活废水排放量多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12﹒31%,其中生活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6﹒05%,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则减少了3﹒59%。

2009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 277﹒54万吨,其中工业排放439﹒68万吨、生活排放837﹒86万吨,生活排放量明显多于工业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了9﹒66%,其中工业排放量减少了20﹒74%,而生活排放量仅减少了2﹒51%。

2009年,我国氨氮排放总量为122﹒61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7﹒35万吨、生活排放95﹒26万吨,生活排放量明显多于工业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了18﹒15%,其中工业排放量减少了47﹒91%,生活排放量仅减少了2﹒10%。

2009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 214﹒4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 865﹒9万吨、生活排放348﹒50万吨,工业排放量明显多于生活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了13﹒14%,其中工业排放量减少了13﹒93%,生活排放量只减少了8﹒53%。

2008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 624﹒5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 250﹒5万吨、生活排放374万吨,工业排放量明显多于生活排放量。相对于2007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排幅度较小,仅减少了1﹒14%。其中,工业排放量减少了0﹒86%,生活排放量减少了2﹒09%。

2009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709﹒45万吨,比2005年减少了57﹒07%,减排幅度较大。2008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 733﹒7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156﹒7万吨,增长了1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我国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其中,废水较多来自生活,废气较多来自工业,生活垃圾明显高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减排方面,工业的贡献较大,大部分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都在减少,但是有些生活污染物却有增无减。

(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

2008年,我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76﹒4%,地表水监测断裂面劣于Ⅴ类的比例为20﹒6%,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劣于Ⅳ类的比例为12%,相对于2005年,这些指标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3)环境治理。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治理已取得的成就,即废弃物和排放物去除情况;二是环境治理的投入。

2008年,我国工业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达到76﹒49%,比2005年提高了7﹒27个百分点。其中,化学需氧量去除率最高的行业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高达91﹒35%;其次是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最差的行业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仅为34﹒74%。相对于2005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烟草制造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提高了42﹒97和37﹒25个百分点。同时,还有一些行业的去除率出现了下滑,较为严重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分别下滑了20﹒33和18﹒13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的去除率达到63﹒04%,比2005年提高了27﹒59个百分点。其中,二氧化硫去除率最高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达92﹒22%;其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分别为82﹒58%和78﹒98%;最差的行业是其他采矿业,仅为6﹒13%。相对于2005年,二氧化硫去除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别提高了42﹒39和34﹒11个百分点。同时,还有一些行业的去除率出现了下滑,较为严重的是家具制造业和非金属采选业,分别下滑了32﹒49和28﹒98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工业氮氧化物的去除率仅为5﹒90%,且比2007年下降了3﹒10个百分点。其中,氮氧化物去除率最高的行业是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也仅为36﹒40%和30﹒60%,还有一些行业的氮氧化物去除率为零。相对于2007年,氮氧化物去除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其他采矿业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分别提高了35﹒80和30﹒60个百分点。但多数行业的氮氧化物去除率出现了下滑,较为严重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下滑了40﹒70和30﹒60个百分点。

对比以上三种不同污染物工业去除率可以发现:我国工业化学需氧量去除率最优;其次是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最差的是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对于不同行业而言,同一污染物去除率差异较大,而且去除率的增减幅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同一行业,不同污染物的去除率差异也较大。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面,2008年,我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4﹒3%,比2007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危险废物处置率为28﹒70%,比2005年提高了6﹒08个百分点。

生活污染处理方面,2008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为57﹒4%,比2005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6﹒8%,比2005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方面,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5 927﹒6亿元,较2007年增加了31﹒2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最重要的部分,2009年达到4 525﹒29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 511﹒97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442﹒62亿元,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 570﹒70亿元。相对于2005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加了89﹒50%,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了94﹒77%,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减少了3﹒50%,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增加了145﹒38%。200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89%,比2007年增加了0﹒19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有较快增长,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3.生态类

(1)生态现状。以下主要从森林、草原、湿地方面考察生态状况。2009年,我国的林地面积为30 590﹒4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为19 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36%。草原面积约为4亿公顷,湿地面积为3 848万公顷。

生态破坏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方面,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 397万公顷。

(2)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造林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保护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2009年,我国造林面积为626﹒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0 158﹒7万公顷(2008年数据),防治沙化土地17 397万公顷,湿地保护面积为1 79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5﹒1%。相对于2005年,这些指标均有所提高,特别是造林面积增长了近1倍。

4.应对气候变化类

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提出并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对应上述目标,相关指标和数据多数缺失,有限数据显示出:2009年,我国森林蓄积量为137﹒21亿立方米,新增森林面积2 054﹒30万公顷。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1984.

[2]联合国国际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环境统计资料的概念和方法:自然环境统计资料技术报告.纽约:联合国,1992.

[3]联合国国际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环境统计资料的概念和方法:人类住区统计资料技术报告.纽约:联合国,1989.

[4]UNED.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FDES,2013.

[5]联合国等.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03.

[6]OECD.物质流与资源生产力核算,2008.

[7]高敏雪,等.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基本理论与中国应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8]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