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中国当下的电影研究领域,对于华语电影文本、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已经涌现出非常多重要的专著和论文,而对于外国电影的研究则主要依赖于译介,真正能够深入电影发展肌理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而在外国电影的研究版图中,早期电影则基本上是被忽视的一块领域,鲜有国内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在这种情况下,本书希望能够开拓早期欧美电影的研究内容和范式,也为20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后的世界电影发展史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观点与阐释角度。早期电影开拓性的手法、技巧、美学以及审查方式、影院构成、观影习惯等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能够为当下强调“吸引力”“幻象”“沉浸”“奇观”以及技术性的三维(或四维)电影、虚拟现实艺术等领域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资料。
在西方,“早期欧美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一些学者的提倡和努力,在迄今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它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最重要的开拓性学者之一,便是芝加哥大学的汤姆·甘宁(Tom Gunning)。他提出早期电影属于“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s),强调其表现(presentation)和展览(exhibition)而非再现(representation)和叙事(narrative)的特征。他几篇重要的论文围绕“吸引力”这一关键词,论述了早期电影和现代性的关系、“展览性”的特征、运动和吸引力的关系、早期观众与吸引力电影的共谋等问题。[1]另一位重要的学者是米里亚姆·汉森(Miriam Hansen),她特别强调早期电影的“观影”(spectatorship)问题,一方面质疑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性别化论述,另一方面将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概念援引入早期电影研究中,探讨了观影主体(包括观众、影院、广告、宣传册等)对于早期电影的建构作用,以及早期电影作为一种普适性语言——“白话现代主义”(vernacular modernism)的意义。[2]
除却这两位重要的开拓性学者的论述,其他一些重要的论述也从各个方面拓展了对早期欧美电影的认识与研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大致梳理和概括。首先,一些学者针对早期欧美电影以美国和法国为中心的局面,寻找“差异化”(alternative)的国别电影论述,例如托马斯·艾尔塞斯(Thomas Elsaesser)[3]和迈克尔·钱南(Michael Chanan)[4]的专著分别论述了早期德国和英国电影的诞生问题。
其次,部分学者针对早期电影的不同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例如丹·斯特瑞堡(Dan Streible)[5]和史迪威·西姆金(Stevie Simkin)[6]针对早期电影中的运动和暴力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述,思考运动和暴力等体裁的电影在早期电影中的表现特征与意义,并剖析电影所再现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性别等议题;本·辛格(Ben Singer)则聚焦于早期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感受问题,一方面思考早期电影(尤其是情节剧)耸动性与都市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探究了早期电影中的身体表现[7];林恩·科比(Lynne Kirby)则探讨早期电影中的铁路旅行,思考火车与电影之间在性别、阶级、种族、国家等方面复杂而多元的关系[8];凯瑟琳·福斯库(Katherine Fusco)则将重点放在电影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上,探讨两者在时间、空间和叙事等方面相互交织与影响的关系[9]。
最后,一些学者针对早期电影的技术、产业和审查等问题进行探讨,于是从新的侧面加深了我们对于早期电影的认识。例如瑞克·阿尔特曼(Rick Altman)[10]和理查德·阿贝尔(Richard Abel)等学者[11]关注早期电影的声音问题,认为电影声音问题一直被忽视,声音的从属地位是一种历史主义的书写,这尤其体现在早期电影研究中,以此为基础,他们从早期电影的表现性、电影公司与唱片公司的关系、早期影片的声音输出、都市交响乐电影等角度,重新思考早期电影的“听觉”特质;安东尼·斯莱德(Anthony Slide)聚焦早期欧美电影中的明星问题,不仅探讨“默片”时代演员的表演方式与风格,而且剖析了早期电影明星与电影产业之间的关系[12];而李·格力佛森(Lee Grieveson)[13]和司各特·柯提斯(Scott Curtis)[14]则以审查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早期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和德国电影)的审查制度进行研究,思考审查与影片内容、影院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辨析早期电影的审查制度在法律、伦理和性别上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些英文专著,从不同角度思考了欧美早期电影的诸多问题,不仅指出早期电影重要的特征与表现,而且勾勒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为本书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英文学界对于早期欧美电影的重视,中文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则薄弱得多。一方面,没有针对早期欧美电影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另一方面,相关中文论文都以译介为主,鲜有对早期电影理论、作品或史实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的文章。在对于英文成果的翻译方面,汤姆·甘宁的多篇论文已被译成中文,包括李二仕翻译的《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15]、李二仕与梅峰翻译的《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16]、刘宇清翻译的《现代性与电影:一种震惊与循流的文化》[17]、张泠翻译的《运动之吸引力:现代再现与运动影像》[18]、张隽隽翻译的《运用色彩:创造电影幻想》[19]、范倍翻译的《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20]以及严毓倩翻译的《纪录片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21]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欧美学者的文章被翻译,包括刘斐翻译的伊莎贝拉·孚琪(Izabella Füzi)的《机械运动与身体动态:以早期电影和192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理论为例》[22]、孙柏和叶雅妮翻译的米里亚姆·汉森的《象形文字,书写的图案》[23]等。而在对于欧美学界成果的介绍方面,张英进的《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24]和《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25]、孙绍谊的《重访早期电影:现代性理论与当代西方电影思潮》[26]等文章都精辟而扼要地归纳了早期电影相关的理论范畴与问题意识。此外,一些学者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例如唐宏峰的《幻灯与电影的辩证——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27]将中西方的幻灯与电影放映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同一性程度来源于一种“虚奇美学”在早期电影接受中的主导地位。整体上来说,国内对于欧美早期电影的研究完全不足,无论在理论探讨、文本分析还是社会语境还原及史料挖掘等方面都远远弱于欧美学界。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书从“知觉范式”(perceptual paradigm)这一新的概念与视角入手,思考早期电影对于现代性城市空间与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虽然在欧美早期电影的相关著述中,欧美学界的成果较为丰富,然而依然存在大量理论、视角、文本和史料上的空白与不足之处。而相对于欧美学者的著述,本书在一手资料(包括报纸、画刊、地方志、公立档案、图片甚至口述历史等)的挖掘和考证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希望更多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料,以“知觉范式”为视角来重新审视欧美早期电影的城市现代性美学和文化特征,一方面同英文学界的已有研究进行对话,另一方面期待开拓出新的理论维度、分析视角和论述方式,以此“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注释
[1]Gunning.An Aesthetic of Astonishment: Early Film and the(In)Credulous Spectator.Art and Text, 1989(34):31-45;Gunning.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 Early Film, Its Spectator and the Avant Garde.Wide Angle, 1986(8-3-4):63-70.
[2]Hansen.Babel and Babylon: 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3]Elsaesser.A Second Life: German Cinema's First Decades.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6.
[4]Chanan.The Dream that Kicks: The Prehistory and Early Years of Cinema in Britai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Ltd, 1980.
[5]Streible.Fight Pictures: A History of Boxing and Early Cinem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6]Simkin.Early Modern Tragedy and the Cinema of Violenc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7]Singer.Melodrama and Modernity: Early Sensational Cinema and Its Context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8]Kirby.Parallel Tracks: The Railroad and Silent Cinema.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Fusco.Silent Film and U-S-Naturalist Literature: Time, Narrative, and Modernity.London: Routledge, 2016.
[10]Altman.Silent Film Sound.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Abel, Altman, eds.The Sounds of Early Cinema.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Slide.Silent Players: A Biographical and Autobiographical Study of 100 Silent Film Actors and Actresses.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2.
[13]Grieveson.Policing Cinema Movies and Censorship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Berkeley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4]Curtis.The Shape of Spectatorship: Art, Science, and Early Cinema in German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5]甘宁.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李二仕,译.电影艺术,2012(6):107-115.
[16]甘宁.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李二仕,梅峰,译.电影艺术,2011(4):71-76.
[17]甘宁.现代性与电影:一种震惊与循流的文化.刘宇清,译.电影艺术,2010(2):101-108.
[18]甘宁.运动之吸引力:现代再现与运动影像.张泠,译.电影研究,2015(3):119-130.
[19]甘宁.运用色彩:创造电影幻想.张隽隽,译.当代电影,2017(11):133-141.
[20]甘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范倍,译.电影艺术,2009(2):61-65.
[21]甘宁.纪录片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严毓倩,译.电影艺术,2015(5):101-108.
[22]孚琪.机械运动与身体动态:以早期电影和192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理论为例.刘斐,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4):80-94.
[23]汉森.象形文字,书写的图案.孙柏,叶雅妮,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4):77-82.
[24]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当代电影,2005(1):25-34
[25].张英进.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当代电影,2008(8):74-80
[26].孙绍谊.重访早期电影:现代性理论与当代西方电影思潮.当代电影,2012(12):56-61.
[27]唐宏峰.幻灯与电影的辩证——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