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母之谜
名义上乾隆帝有两位母亲,一位是雍正皇帝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之女,雍正帝的正妻,康熙册封她为雍亲王的嫡福晋。雍正登基,封皇后,后称孝敬宪皇后。她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生过一个儿子,名弘晖,是乾隆的嫡长兄,比乾隆大14岁,但弘晖7岁时病死,后来追封为端亲王。如果这个孩子不死,以皇后嫡长子之尊,必是帝位的有力竞争者,乾隆也许轮不上做继承人。按照清宫廷的礼仪,嫡母地位很高,做皇子的弘历对她礼敬有加。孝敬皇后寿诞,他曾写过一首祝寿诗,题为《恭祝皇母圣寿》:
这首诗不过是描写宫廷庆典的盛况,多为颂扬铺陈的套话,看不出他对嫡母有多深的感情。雍正九年(1731),乌喇那拉皇后病逝,其时,乾隆20岁,还没有即帝位,雍正帝和这位皇后,感情似属平常,皇后死时,雍正得病,刚刚康复,未亲临含敛,并“以明会典皇后丧无亲临祭奠之礼”,也未亲临祭奠,弘历和弟弟弘昼代替父亲,行祭奠之礼。
乾隆帝的另一位母亲钮祜禄氏,是他的生身之母,出自名门,是满族八大家之一,多名臣名将,世代和皇族联姻。康熙的第二个妻子孝昭仁皇后,即是钮祜禄氏,还有一个温僖贵妃则是孝昭皇后的胞妹,姊妹两人都嫁给康熙。胤禛所纳的钮祜禄氏,即乾隆生母,大概是孝昭皇后、温僖贵妃的远房侄女,乾隆生母这一支裔已属式微,近族中没有著名人物。乾隆的外祖父凌柱仅是四品典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中下级官吏,乾隆生母13岁时就被送进皇四子胤禛府内,胤禛当时是个贝勒,她成了贝勒府中一位平凡的格格,入府7年后生下了弘历。在封建宫廷内,妻以夫荣,母以子贵,随着雍正、乾隆相继登上帝位,这位原来卑微的贝勒府格格,地位逐渐上升。雍正即位,她被封为熹妃和熹贵妃;乾隆即位,被尊为皇后及皇太后,称孝圣宪皇后,竟然万人之上,母仪天下了。她寿命很长,活到85岁。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九,乾隆帝奉圣母皇太后在圆明园九洲清晏观灯,她身体健康,尚无病症,十四日发病,似是受凉感冒的小病,医治调理,病情已好转,但老年人毕竟虚弱,疾病反复。至二十二日稍感困乏疲倦,但言笑仍如常,夜间,痰忽上涌,二十三日丑时病逝于圆明园内长春仙馆。皇太后逝世时,她的儿子乾隆帝已是66岁的皤然老翁了。
钮祜禄氏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好动,在她身上可以寻找出乾隆皇帝强壮体魄和活跃性格的遗传原因。乾隆帝以后巡幸各地、游观娱乐,总是带着母亲,名义上是“奉皇太后安舆出巡”。这位老太太也乐此不疲,不管年龄已大,路途遥远,总是高高兴兴地出外旅游。一路上供应侍候,自然十分周到、殷勤,但风尘仆仆比在宫中园中无事静养,总要辛苦得多。也许正因为她不喜欢宫廷中寂寞刻板的生活节奏,她宁愿跟着儿子到处奔走,游山玩水。她随乾隆四次南巡,二次幸五台,三次去泰山、谒孔林,又曾至嵩山。皇帝每年去避暑山庄,太后大多同行,她在避暑山庄有自己的专用房舍“松鹤斋”。她逝世前一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已经84岁,春天跟着乾隆巡幸山东,登泰山,步履甚健,乾隆写诗说:“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儿微白头。上瑞古今真此罕,后言是否听其浮。”[2]巡幸山东,历时60天。回北京后半个多月,母子俩又前往避暑山庄。如此高龄的老太太还兴高采烈地攀登舍利塔顶。乾隆又写诗说:“曼寿已登八十五,堵波犹陟九层尖。如此健步佛仙佑,益切衷心爱庆兼。”[3]
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平日园居,乾隆住在圆明园,皇太后住在畅春园,相距不远,乾隆经常到母亲那里,三天问安,五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还常把母亲接进圆明园,住在自己昔日的书房长春仙馆内,共叙天伦之乐。她的诞辰都要大事庆贺,“先期,日进寿礼九九。先以上亲制诗文、书画,次则如意、佛像、冠服、簪饰、金玉、犀象、玛瑙、水晶、玻璃、珐琅、彝鼎、瓷器、书画、绮绣、币帛、花果,诸外国珍品,靡不具备”[4],极尽奢侈铺张之能事,比皇帝的诞辰更要盛大隆重。皇太后的遗诰中赞扬儿子的孝道:“木兰秋狝前期,必奉予幸避暑山庄,以协夏清之礼;新正御园庆节,必奉予驻长春仙馆,以惬宴赏之情。至凡遇万寿大典,必躬自起舞,以申爱敬,每当宫廷侍宴,必亲制诗画,以博欣愉。”[5]皇太后逝世,乾隆十分悲恸。他本有诗癖,这一年内,诗兴大减,作品寥寥。他写过一些思念母亲的诗,其中一首是“山陵无奈日以远,色笑如常梦乃虚。只有阶前一泓水,流音呜咽答长歔”[6],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哀思。
尽管乾隆母子之间,感情深笃,但皇太后恪守祖宗法制,从不干预儿子的政务。皇帝也注意不使母亲卷入政务纠纷,乾隆即位后第三天,就发出一道谕旨,告诫宫内太监女子:“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宫禁之中,凡有外言,不过太监等得之市井传闻,多有舛误,设或妄传至皇太后前,向朕说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若少有违,关系甚巨,重劳皇太后圣心,于事无益。尔等严行传谕,嗣后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终难逃朕之觉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陈福、张保系派出侍奉皇太后之人,乃其专责,并令知之。”[7]这道命令被严格地执行、尽量使皇太后与外间隔绝,使得皇权独尊,不受任何干扰,也保证了母子之间长期的和睦关系。有一次顺天府东有一座庙宇,已废圮,太后命乾隆重加修葺,乾隆当然只能应命,但太后怎么会想起修葺这座庙宇,自然是太监们出的主意,乾隆对太监们提出了警告。好事的太监引悟真庵的尼姑进入大内,又带领太后的弟弟进宫,入苍震门谢恩,这都是违反后宫规章的,乾隆碍于太后情面,不好发作,但对太监们屡次提出告诫。乾隆对母族亲戚虽优加赏赐,但并无特权,更不允许外戚干政。头等承恩公、散秩大臣伊松阿是皇太后的亲侄、乾隆的表兄弟,虽无过错,却长年患病,不能供职,本应罢任,乾隆念他“系太后戚属,是以特加优封公爵,免其革退”,但俸禄却减少了一半,可见他不因私情而影响公务。
关于乾隆皇帝的出生,民间流行着各种传说。一种传播甚广的流言说,乾隆出生于海宁陈氏官宦之家,诞生后被胤禛府抱去,用府内一个女婴偷偷换了弘历,陈家也不敢声张出去。故乾隆皇帝是汉人血统,他长大当皇帝后,南巡必去海宁,住在陈家,为陈家题写了“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追念其本生父母。按:浙江海宁陈氏,世代簪缨,康乾之际的大官僚有陈诜、陈元龙、陈邦彦、陈邦直、陈世倌等,家中确实有皇帝赐的匾额,乾隆南巡,几次住在陈家,但这些都和乾隆的出生无关。首先,胤禛没有必要去抱养别人家的男孩子,因为在弘历以前已有四个男孩,这些男孩虽都早死,但弘历生时,他的三哥弘时尚在,已有8岁,弘历的弟弟弘昼也快要出生,仅比弘历小3个月。胤禛既有男孩,而且另一位格格也将分娩,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女儿去偷换别人家的儿子呢?而且,当时胤禛和兄弟们争夺储位的斗争很激烈,行为小心谨慎,如果此事被揭发,将成为政敌们攻击的口实,胤禛也不会愚蠢到这种程度。至于海宁陈家的匾额,并非乾隆所写,其中“爱日堂”是康熙御笔赐给陈元龙的,“春晖堂”也是康熙御笔赐给陈邦彦的,不能张冠李戴,套在乾隆头上。皇帝写这类匾额,是对大臣们父亲、母亲的褒奖,并非指自己的生身父母。至于乾隆南巡,确有四次到过海宁,每次都住在陈家安澜园内。这是因为要视察浙江的海塘工程,故而御驾频临,不能附会到海宁去探亲。海塘是当时的水利要工,费帑无数,关系民生甚大。乾隆第一、二次南巡在十六年(1751)和二十二年(1757),海塘工程还不十分重要,因此乾隆并未去海宁。第三次南巡在二十七年(1762),因海潮北趋,海宁的塘工吃紧,而当时又有柴塘和石塘的争议,乾隆才亲临视察,以便决策。此后海塘工程长期延续,乾隆多次南巡,每次必去海宁。如果他去海宁是为了探亲的话,为什么第一、二次南巡偏偏都没有到过海宁呢?至于他在海宁每次都住在陈家安澜园,是因为海宁是个小县城,此外并无可供皇帝住的地方,安澜园属于官宦人家的私园,是海宁最优美的园林,地方宽敞,景色清幽,最适于皇帝驻跸。乾隆很喜欢这个地方,“安澜”之名也是他所起的,寓意海澜平安,和视察塘工之意相关。总之,乾隆生于海宁陈家的传说是没有根据的。
还有一种流言,说乾隆不是钮祜禄氏的亲生子,而是胤禛陪侍康熙帝围猎,和大队失散,跑到避暑山庄附近和一个丑陋宫女野合所出,这个传说写进了小说,颇为人知,其实也是子虚乌有,因为在地点和时间上都对不拢。围猎的地方在今围场,离开避暑山庄有数百里之遥,要走几天路程,胤禛在围猎中离队,怎能走到山庄附近?而且狩猎都在秋天,故称“秋狝”。乾隆的生日是八月十三日,根据妊娠日期推算,他母亲怀孕应当在前一年的阴历十一月。隆冬气候,皇帝和皇子们早已离开围场和避暑山庄,回到北京去,哪有留在这里狩猎之理?这是根本不可信的。
注释
[1]《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四,《恭祝皇母圣寿》。
[2]《御制诗四集》卷三六,《登泰山九依皇祖诗韵》。乾隆此诗中所说年龄,系按中国的传统习惯,比其周岁增多一岁。这年,孝圣皇太后周岁实为84,乾隆帝周岁65。
[3]《御制诗四集》卷三九,《恭侍圣母登舍利塔喜而成什》。
[4]《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5]《清实录》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庚寅。
[6]《御制诗四集》卷六〇,《永慕斋叠前岁旧作》。
[7]《清实录》雍正十三年八月辛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