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6:家教与家庭家风建设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坐标位置: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家庭建设地位

“家”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元点所在,还是中国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依托所在。“家文化”“血缘文化”已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且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家庭美德内容。历史割不断也不能割断,我们今天建设现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在建设思路上都决不能忽略或离开家庭建设这个重要基点和维度。

治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分析框架,相对来说,传统政府管理是自上而下线性运作,现代治理更强调社会各主体、各因素在互动中实现治理。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有独特优势,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十八大以来,国家顶层一再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际上就是强调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国家提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对传统治理方式和治理理论的超越和发展。现代治理体系不同于传统管理-服从的二分模式,它强调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因素多维互动。除了政府、市场机制外,还应有第三方社会组织力量。现在人们讲社会治理主体多强调这三个因素,其实还应有公民个体的主体性力量和家庭的社会治理资源。尤其是对具有家国同构历史发展阶段的以家文化为特色的中国社会治理来说,更不能忽略家庭建设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基本单元,家庭是每个人的基本生活场所,家风家教和家庭建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功能是多面的,也是重要的。“天下之本在家”,这种判断对于中国人、中国社会来讲尤其如此。家庭建设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生活幸福的基础因素,是关乎人口生产、人才培育成长的关键场所,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是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兴盛、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础工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浓重的“家文化”。家庭建设在新时期、新时代也一直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国家(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就组织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新风尚。至20世纪90年代,“五好家庭”进一步明确为“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与时俱进。但无论名称和标准如何改变,重视家庭建设,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以及对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进一步自觉,家庭建设越来越多地被提上国家顶层的议事日程。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主题就是“家庭建设”。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年中央文明委发布了《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并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为着力点,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又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提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国的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离不开家庭建设这个本源基点,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不齐其家者,无以治其国”。

家庭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更有独特的地位。中国因此形成了浓厚的以“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但事实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家庭便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依赖家庭生活,重视家庭建设,是人类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追求。“国际家庭日”的建立,表明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也已成为世界共识。

“国际家庭日”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全世界普遍面临一些问题: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老有所养”问题已成世界性难题,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普遍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并确定其主题为“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国际家庭年”的宗旨是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重视,也呼吁全世界共同关注家庭建设。之后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又在1993年做出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国际家庭日”设立二十多年来(见表1-1),在提高人们普遍认识,促进各国政府制定与家庭有关的政策,推动家庭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picture

表1-1 国际家庭日历年主题 见每年的“国际家庭日”活动新闻报道。

从“国际家庭年”“国际家庭日”的建立,可见从东方家庭到西方家庭都有一些亘古不变的普遍的价值内容和意义。但东方尤其是中国,家庭更具有不同于西方生活和文化的独特价值、意义。


注释

[1]见每年的“国际家庭日”活动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