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人民币金融交易

2.2.1 人民币直接投资

1.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

2017年,我国的境外投资规模显著下滑,人民币境外投资规模随之大幅下降。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 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 107.5亿元人民币(折合1 200.8亿美元),较2016年下降28.2%,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切实有效的遏制。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4 569亿元,创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比下降57.0%,为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总量放缓、结构优化、用汇平稳的发展态势。在防范重点领域风险的背景下,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规范对外投资。人民币跨境流通也在挤出“泡沫”,不真实、不理性的人民币跨境收支正在减少,前些年,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虚火”正在被扑灭,业务发展更趋于理性和健康。

一方面,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回归理性,对外直接投资整体稳定有序进行。11月、12月当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9%和49%,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带动2017年全年对外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从外汇局统计的用汇数据看,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资本金购汇比2016年下降12%,显示用汇平稳。

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29.1%、20.8%、15.9%和8.6%。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同时,2017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43.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境外布局更趋合理,2017年对外投资稳步增加。2017年全年,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流出943.4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4.0%,流入752.61亿元,同比增加23.8%,净流出190.83亿元。全年净流出规模较2016年同比减少443.08亿元,同比下降69.9%。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5 319.35亿元人民币。图2-5列出了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picture

图2-5 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

2.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

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 775.6亿元人民币(折合1 310.4亿美元),较2016年增加643.4亿元,同比增长7.9%。过去5年,我国围绕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管理体制实现重大变革,利用外资规模稳定增长,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2017年,全年利用外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在2017年继续回落,规模为1.18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见图2-6),同比下降15.6%,为连续第二年下降,且降幅较上年的11.9%有所扩大。

专栏2—1 跨境人民币业务回归理性,呈现四大特征

自2009年我国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已经由开始的货物贸易拓展到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信贷等对外经济交往的各个方面。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呈现出四大特征。

picture

图2-6 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第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减速运行,平稳发展。伴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就开始快速发展,在2015年达到峰值。2015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结算额约为1.7万亿美元,接近中国全年贸易量的1/4。但随后受人民币汇率波动、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范和中国外贸整体表现低迷等因素影响,2016年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规模明显下滑。2016年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合计达7.69万亿元,相比2015年的9.55万亿元下降19.5%,相比2014年的7.60万亿元略增长1.2%。其中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5.23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7.7%,为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6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较2015年的121.56%大幅收窄。2017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连续第二年下降,但同比降幅收窄;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下降。

第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更加真实,套利活动减少,反映更多真实需求。2017年随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预期更加稳定、重点领域防范风险措施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也在挤出“泡沫”,不真实、不理性的人民币跨境收支正在减少。跨境贸易一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导动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不论经济规模总量,还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尤其是目前中国的贸易量都成为世界第一,这些方面已经能够支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在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的动力。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注入新活力。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定于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释放了中国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同时也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更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中资企业亟须扩大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发掘沿线国家的市场潜力。

第四,金融科技正在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连通。过去3年中,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呈现两位数增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广泛使用正成为世界各地更多使用人民币的驱动因素。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三方支付领域领军者正不断提升自身的全球影响力和覆盖面。目前,欧洲、北美洲、东亚和东南亚26个市场逾12万家实体店接受支付宝,而微信支付已可以在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货币的支付服务。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人民币支付正日益扩大到中国境外的电子商务领域、教育等其他服务性出口行业。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消费者就能直接用人民币“海淘”,国内企业也能直接用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这为便利跨境贸易、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又增添了重要机遇。

2.2.2 人民币证券投资

1.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

2017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继续减少,年末存量为1 033.47亿美元,较2016年减少73.31亿美元,同比下降6.6%(见图2-7)。2017年国内面临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国际上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局势,我国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债券市场面临资金紧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年初债券发行和交易规模同比下降,推迟或取消发行债券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创下新高。全年我国境内债券市场收益率上行明显。债券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债券通”扩大了债市开放,投资者结构日趋多元,市场创新品种不断丰富,债券融资主体类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

picture

图2-7 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在境内债券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不少中资企业在2017年转向境外发行非人民币债券。全年,我国境内发行人在境外发行的非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 000亿美元,占历史发行量的33%,相较2016年增长超过900亿美元,且分别在4月和11月达到峰值。

与目前主流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市场的份额依然较低,2017年年末降至0.43%。

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大幅缩水。受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较高等客观因素影响,2017年,共有107家机构发行144只离岸人民币债券,较上年减少221只,发行规模总计达477.4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2.2%。其中,2017年前11个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发行规模达126亿元,同比下降66.6%。截至2017 年12月末,点心债托管余额为1 961.36亿元,同比下降29.8%。2017年全年,点心债二级市场累计成交规模达2 113.43亿元,同比下降38.1%。2017年台湾离岸人民币债券(宝岛债)发行规模达23.66亿元,同比下降70.5%。2017年,财政部在境外共发行140亿元人民币国债,中国银行发行首只非洲离岸人民币债券(彩虹债),均获国际投资者追捧。

在经历了2016年的井喷式增长之后,受融资成本上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房地产企业发债受限等因素影响,熊猫债券发行规模在2017年出现了明显下滑。2017年,共有25家主体累计发行35只熊猫债券,发行规模共计719亿元,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同比分别下降47.0%和45.5%。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熊猫债券26只,发行规模603亿元,占发行总数量和发行总规模的比例均超过70%;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发行熊猫债券9只,发行规模116亿元,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同比大幅下降超过75%。截至2017年年末,境外发行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发行熊猫债券118只,发行规模达2 229.40亿元。

2017年,熊猫债券的发行主体类型包括外国政府、境外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非金融企业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仍然最高,主要为注册地在境外的有中资背景的企业。外国发行人占比呈上升趋势,新增马来西亚、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的发行主体,且多集中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专栏2—2 国债成为境外投资者青睐的人民币资产

自2009年9月28日中国财政部首次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以来,人民币本币国债在港发行已成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2009—2016年,中国财政部在香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国债共计1 640亿元。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发行了60亿元、80亿元和200亿元人民币国债,包括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和10年期等主要期限品种; 2012年及2013年香港人民币国债的规模均达到230亿元人民币,2014—2016年每年均增加至280亿元人民币,并且增加了15年期、20年期及30年期的长期限债券,更好地适应了机构投资者的期限偏好。

2017年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为140亿元人民币。2017年6月发行的3年期离岸人民币国债利率为3.99%; 5年期中标利率为4.10%,创2009年人民币国债在港首发以来新高;相比之下,中债境内国债的到期收益率,3年期品种为3.51%,5年期品种为3.73%。2017年11月发行的2年期离岸人民币国债利率为3.90%; 5年期中标利率为4.10%; 10年期中标利率为4.15%。面向有关国外中央银行和地区货币管理当局发行国债5亿元,包括2年期国债3亿元、5年期国债2亿元,发行利率为同期限国债中标利率。

2016年5月,中国财政部在伦敦发行30亿元3年期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利率为3.28%,这是中国财政部首次在香港以外的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

财政部通过多年持续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国债,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为海外人民币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随着“债券通”的开通,中国债市的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利用这个渠道参与人民币债券投资的海外主体已经越来越多。2017年全年,境外机构共增持人民币债券3 477亿元,持有总量首次超过万亿元,年末存量达到1.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债券通”也首次实现了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的债券发行认购。金融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人民币熊猫债券、外国主权政府人民币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各类债券陆续通过“债券通”机制成功发行。

离岸人民币资产的基准利率曲线的形成以及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为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资产、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支持。

2.股票市场

2017年,股票市场整体呈稳中有升走势,上证综指创2016年以来新高。年末股票市价总值(A、B股)共计56.75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增加5.92万亿元,增幅为11.65%。2017年年末股市流通市值为44.91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增加5.58万亿元,增幅为14.20%。股票交易活跃度进一步萎缩,成交量走低。2017年沪、深两市累计成交112.5万亿元,较2016年减少14.9万亿元,降幅达11.71%(见图2-8)。日均成交4 641亿元,较2016年减少562.9亿元,降幅达10.82%。

2017年,上证综合指数一度突破3 400点,创2016年以来新高,最后收于3 307.17点,较上年年末上涨6.56%;深圳成分指数收于11 040.45点,较上年年末上涨8.48%。

picture

图2-8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7年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明显增强。共有436家新公司上市(其中包括深交所上市222家,上交所上市214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主板上市公司有214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有81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141家。新上市公司共通过A股融资2 186.10亿元。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金额有所减少,全年增发金额为12 871.15亿元,较2016年减少4 107.1亿元,降幅为24.19%(见表2-1)。这是继2015年之后定增规模连续达万亿元以上后的首次下滑。

picture

表2-1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金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3.衍生品市场

中国的衍生品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民币衍生产品尚未被国际清算银行单独统计。

利率互换交易增长较快。2017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达成交易13.84万笔,同比增长57.6%;名义本金总额约为14.4万亿元,同比增长45.3%左右。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名义本金总额达11.1万亿元,占总量的77%左右。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和Shibor,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79.0%和20.6%。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额如表2-2所示。

picture

表2-2 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7年,海外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提升,迎合了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之下日益增长的投资者需求。其中港交所离岸人民币汇率衍生品交易主平台延续了2015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年,港交所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合约累计成交732 569张,较上年增长36%,年末未平仓合约45 635张,较上年减少46.35%。此外,港交所还分别于2017年3月20日和7月10日推出人民币期权——美元兑离岸人民币货币期权和人民币(香港)黄金期货及美元黄金期货。自推出以来,人民币期权交易量稳步增长,合约累计成交10 473张,2017年年末未平仓合约为3 113张。而截至2017年年末,人民币(香港)黄金期货累计成交110 763张,年末未平仓合约为186张。

2017年4月10日,港交所还推出了中国财政部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试点,为离岸市场首个以中国政府债券为标的的期货产品。但由于市场交易活跃度不够等原因,港交所随后于8月9日宣布暂停国债期货试点计划,并表示将于2018年根据监管框架,适时推出新的人民币利率产品。

2017年是期货市场的“监管年”,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期货业全面从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总基调。

2017年2月16日和9月15日股指期货迎来了“二度松绑”,投资者的交易从10手扩大到20手,股指期货各合约保证金由目前合约价值的20%调整为15%,各合约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由成交额的0.92‰调整为0.69‰。虽然在开仓数量、交易保证金占比及平仓交易手续费上有了明显放宽,但市场流动性仍有待提升。2017年股指期货累计成交总量仅占全国份额的0.32%,成交额占全国份额的5.59%,与昔日股指期货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

国债期货方面,自2017年11月中旬以来,5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显示出金融去杠杆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正在逐步消化。受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多次加息、国内经济基本面超预期、央行三次上调政策利率以及中央推动经济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多重利空因素影响,2017年国债期货价格整体呈现振荡下跌走势。

2017年沪深300股指期货共成交4.51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约0.5万亿元,增幅达12.33%。2017年5年期国债期货成交额为2.75万亿元,比2016年下降了0.8%,降幅大大缩小。

4.非居民投资人民币金融资产

截至2017年年末,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累计获批288家,较2016年增加10家,累计可投资额度971.59亿美元,较2016年的873.09亿美元增加98.5亿美元。截至2017年12月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批准196家境外机构累计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投资总额度6 050.62亿元。其中,2017年境外机构RQFII投资总额度增加765.87亿元,共有19家境外机构首次获批投资额度。

截至2017年12月末,共有617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较上年年末增加210家。2017年全年,境外机构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和“债券通”等渠道共增持人民币债券3 477亿元,持有总量首次超过万亿元,年末存量达到1.147 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整体中的占比也由2016年年末的1.26%提高至1.99%。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2017年全年境外机构成交量共计14.38万亿元,同比下降11.4%(见图2-9)。

picture

图2-9 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7年7月3日,“债券通”的“北向通”正式开通,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通”直接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2017年年末,24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类型涵盖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基金和资管产品等,交易券种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为主,交易活跃度不断提升。内地一级市场共发行了178只“债券通”题材的债券,“债券通”超过50%的投资者来自国际资本市场。“债券通”日均交易额已由初期的数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30亿元人民币。

2017年,沪股通和深股通买入成交总金额12 325.30亿元,卖出成交总金额10 327.93亿元,净买入1 997.37亿元;港股通买入成交总金额11 238.04亿元,卖出成交总金额8 288.75亿元,净买入2 949.29亿元。

截至2017年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增至4.28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增加12 522.57亿元,同比增幅达41.3%。这是3年来境外机构和个人首次增持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

其中,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股票市值为11 746.70亿元,同比增长80.9%;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债券托管余额为11 988.32亿元,同比增长40.6%;境外机构和个人对境内机构的贷款余额为7 390.00亿元,同比增长19.9%,2016年为同比下降27.6%;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 734.72亿元,同比增长28.2%,2016年为同比下降40.5%。

表2-3列出了2014—2017年各季度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情况。

picture

表2-3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单位:亿元)

picture

续前表

专栏2—3 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2016年以来,中国通过在不同层面、多平台上开展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历史性地将绿色金融列为二十国集团议题,并提议设立了中英担任共同主席的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该小组提出的推动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多项倡议写入了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公报和2017年汉堡二十国集团行动计划,为绿色金融的主流化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还深度参与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巴黎协定》等重大国际议题,与国际多边组织和双边组织展开了绿色金融领域合作。中国积极推动中欧绿色债券标准一致化的研究,旨在推动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加强中国和欧洲在绿色债券、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中国正在努力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搭建一个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的基础设施框架。中资发行人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提高。自2015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金风科技、吉利控股、中广核集团分别在伦敦、卢森堡、巴黎、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发行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债券,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踊跃认购,有效推动和引领了全球绿色债券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绿色金融市场也取得了快速进展,在激励措施、地方试点、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环境压力测试、绿色评估与认证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自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以来,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84只,发行总量达到4 799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7%。其中,境内发行167只,发行总量超过4 000亿元,达到4 097亿元。绿色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两个国家战略体现的都是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结合。两个战略的实施,也一定要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落地。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比如A股纳入MSCI、“债券通”等,又能够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绿色资产为全球提供更有价值的投资标的。绿色金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中国通过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展现出来的影响力,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全球治理。以绿色金融为切入点,中国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为规则的制定者,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进而逐步提升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这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力发展的绿色金融符合大趋势,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程度。

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也被明确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加贸易和投资,将加快人民币用作全球贸易、融资和投资货币的步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通过大力倡导绿色信贷、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不断提升合作项目的绿色化水平,打造绿色金融合作的样板工程,为长期稳定的金融货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和绿色金融将携手共进。

2.2.3 人民币境外信贷

截至2017年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达4 421亿元,较2016年增长1.1%。新增人民币境外贷款48亿元,比2016年少增加1 172.3亿元。人民币境外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为0.37%,较2016年略有下降(见图2-10)。

picture

图2-10 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及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2.4 人民币外汇交易

2017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推动我国全年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银行结售汇总额同比增加,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同比上升。201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成交18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5%。其中,人民币外汇市场、外币对市场、外币拆借市场成交额分别为137.1万亿元、0.8万亿元、44万亿元。

2017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6.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年低13.9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7.8万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58.2%;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 034亿美元,同比减少32.4%。2017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 1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成交最多的产品为美元对欧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为34.4%。表2-4列出了2017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情况。

picture

表2-4 2017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汇率衍生品市场重要性持续提升。2017年,汇率衍生品成交13.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外汇即期成交6.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5%(见图2-11)。汇率衍生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占比(不含外币拆借)从上年的63.2%进一步提升至68%,与国际外汇市场即期与衍生品市场交易量之比约为1∶2的格局已基本一致。

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展。截至2017年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645家,较上年年末增加48家。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市场会员各194家、192家、163家和116家,即期市场做市商32家,远掉期市场做市商27家。

截至2017年年末,参与中国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境外机构总数达81家,同比增长37.3%。其中境外清算行20家、境外参加行28家、境外央行类机构33家,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家、14家和6家。参与境内银行间本币市场的境外机构及其产品总数达865家(只),同比增长113.6%。其中央行类机构65家、商业银行194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93家、中长期机构投资者21家、金融机构发行投资产品492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9家、82家、65家、16家和288只。

picture

图2-11 外汇即期与汇率衍生品成交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7年,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境外机构成交量共计5 26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2%。其中,外汇即期成交量为2 307.6亿元,同比下降16%;外汇衍生品成交量为2 954.8亿元,同比增长85.3%。

2017年1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撮合交易。撮合交易是以双边授信为基础,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以订单匹配或点击成交方式达成的交易,支持限价、市价、冰山等多种订单类型。撮合交易是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模式的进一步丰富,及外汇市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外汇交易效率和公平性,提升境内人民币汇率定价权,深化外汇市场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