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
张 智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和坚强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历经革命时期的探索前行、建设时期的初步繁荣和改革时期的跨越发展,目前已构建起了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功能先进、影响深远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和总结新型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我们发现,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取向、思想理论、人才培养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领和支撑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为人民服务:新型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优势
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个人发展的基础。与旧中国广大工农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境况不同,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是人民的高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高等教育,人民性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属性。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探索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吸引了大批的爱国青年,也培养了数万堪称“革命的先锋队”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实行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旧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我们的大学要教育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1]。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之初就招收了一大批工农青年和干部,培养了一大批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政策,提出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发展方略,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从精英教育阶段迈进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一教育目的和价值理念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我国新型高等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
二、马克思主义:新型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优势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在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鲜亮底色。早在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就开设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毛泽东更是9次到陕北公学授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50年创建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中国人民大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各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2],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方面全面加强、不断改进。2012年6月,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向青年学生提出: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看待事物、看待历史、把握发展方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思想政治工作:新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关乎高等教育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大创举,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1939年,毛泽东根据抗大的性质和抗战的形势以及学员的思想状况作出指示,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环[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4],并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5]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努力造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学校要加强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党的领导:新型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优势
高等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在性质、目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的跨越性发展,是与党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的,也是与党开创的社会主义大学新型治理模式紧密相关的。党的领导,既是新型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显著优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早在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就开创性地实行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办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强调“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完成对旧式高等教育成功接管和改造后,实现了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1961年公布的“高校六十条”明确指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实行统一领导。改革开放后,新型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也探索改革领导体制,最终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写进《高等教育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的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最佳治理模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高校改革发展、党管干部原则,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7 年9月21日)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92.
[2]杨泉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54.
[3]谭虎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7.
[5]同[4]22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