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全民炼钢

在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里,有一个场景是大炼钢铁“成功”了,到镇里去报喜。镇长指着这块“钢”,很振奋地说:“可以做成三个炮弹,去解放台湾。”福贵(葛优饰)对儿子有庆说:“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牛长大了,就实现共产主义了,天天吃肉,天天吃饺子。”

***

“夜晚,列车在原野上奔驰,不时从成群成列的高炉旁穿过,旺燃的火焰呼呼作响,映红了漆黑的夜空。”

“千百万钢铁大军开进荒山野岭,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山岗。爆破手们在常年寂静的山谷里,点燃了开掘的雷管、炸药;无尽的矿石、煤炭,像流水一样涌向炼铁、炼钢炉前。”

“千万条道路赶筑起来了,条条通向矿山和熔炉。火车加快了运行的速度,船只乘风破浪地急驶,都在为钢铁奔忙。”

***

这是当年《人民日报》记者写下的《沸腾的日日夜夜》,真实地记录了全民炼钢的狂热场面。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

一切为“钢铁元帅升帐”让路。一时间大江南北,高炉林立,人山人海,热火朝天。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58年出生的男孩,很多人的名字里都有“钢”字。

全国遍地都是炼钢铁的土高炉。工厂、部队、公社、机关、学校,连外交部都办起了炼钢炉、炼铁厂。不管男女老少,不分外行内行,所有人都成了钢铁工人。没有煤的地方,就砍树烧炭;城里没有树木,就烧家具、床板。没有铁矿石,就砸锅子、鼎锅。建土高炉没有砖石,就拆祠堂、庙宇,毁围墙、宝塔。北京王府井大街两边人行道上的砖头,一夜之间,不翼而飞,都到土高炉上去了。

往常宁静的学校也沸腾起来了,学生放下了手中的书本走近高炉。长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出来了,把铁锅、铁锄送作炼钢的原料。

1958年10月,上海蓬莱区清流街道用土法炼钢

由于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至1958年底,全国用在钢铁战线的劳动力超过了一亿,参加大炼钢铁的人力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经过几个月的蛮干,加上相当程度的浮夸,到年底,宣布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369万吨。但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合格的铁也只有900万吨,有些则完全是废品。

大炼钢铁对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浪费,进一步造成了群众生活的严重困难。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品种和产量也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人民生活日用品供应极其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