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楼:中国早期的“酒店式公寓”
北京曾经有三座“人民公社”楼: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东城区北官厅大楼,还有就是崇文区的安化楼。
安化楼——因建于拆毁的安化寺之上而得名。1960年5月竣工入住,曾经是北京最著名的“楼盘”,也曾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酒店式公寓”,还拥有北京最早的社区会所。
安化楼的主体有9层,附属楼有8层,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这在当时属于相当大规模的建筑物,大楼竣工时曾经轰动一时,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公社大楼的。
刚建成的安化楼中,每层都有5盏大型玻璃吊灯,4扇玻璃大门,把长长的走廊空间进行了有机分割。将近3米宽的楼道,转角处的一些大空间除了用来堆放一些杂物之外,就是晾衣服的好地方,因为宽敞,能直接通风采光。
安化楼当年的结构充分体现了“公社化”的原则,房间里没有厨房等生活设施,所有的生活服务设施都在大楼的一层,那里是公共大食堂和开水间。平时居民们工作日都在单位就餐,孩子也都送到托儿所,所以很少有人到楼下食堂就餐。食堂的工作人员都会在周六晚上挨家询问居民们晚餐和第二天是否订餐。订餐者想吃什么就在食堂准备的小本本上写下来,然后食堂的服务员会把饭菜送上门去,再把各家空的暖水瓶取走,打满开水再送上来。
入住安化楼,不仅要有身份,还要有足够高的收入。1962年入住大楼的居民中,大部分的月收入都差不多200元,而分给他们的两居室当时的房租是十几元,相当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因此被称为当时的“高干楼”。
在北京的历史上,安化楼是第一座安装了电梯的居民楼,在大楼中心的电梯间,有两部电梯,最早的电梯,是有拉手的单开门。在大楼东侧的楼梯旁,原本设计预留了另两部电梯的位置,但是后来为了节约经费,就没再安装。
那时候附近的孩子都到安化楼乘电梯,电梯内部空间不到3平方米,除去电梯管理员和她的桌椅、电暖气的空间,最多也就能容纳五六个人。于是,远近的大人小孩儿都会来看看,小孩们更是把这儿的电梯当玩具了,刚上了9层,就又跑到8层等着往下坐。当时,很多人觉得安化楼就像是出差时候住的宾馆一样高级。
虽然当年没有为这幢楼设计厨房,但却设计了比较宽敞的卫生间,还打算给家家户户都装上浴缸,虽然后来因为没有钱放弃了这个计划,但最初是预留了浴缸的位置的。
1964年,各楼层尘封已久的食堂被装上了煤气,变成公共大厨房,住户集中在这里做饭。厨房里面靠墙是一排炉灶,可以想象家家户户挨着做饭炒菜,肯定是很热闹的景象。(参考方璐:《北京最后的公社大楼》,2005年7月1日《新世纪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