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赤脚医生”

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

“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赤脚医生”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当时“赤脚医生”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的人;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电影《春苗》剧照。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赤脚医生为农民服务的故事

“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75年崔嵬导演的影片《红雨》,谢晋导演的影片《春苗》,同样写的是当时的“赤脚医生”的故事。

影片对“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但影片对“赤脚医生”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现在,我国卫生人员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卫生人员总计117.5万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从“赤脚医生”到“业内专家”、从“乡村诊所”到“专业医院”的巨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