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兵张嘎》带热了弹弓

1963年12月7日,上海《青年报》报道:有的人把铁丝弯成“小手枪”,把火柴头当火药装在上面,在别人耳朵边放得砰砰响。这不但会伤人耳朵,而且也浪费了火柴,甚至会因此引起火警。

“小手枪”和弹弓的风行,与60年代影片《小兵张嘎》深入人心有关。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枪,身穿白褂,光着脚丫。他只有13岁,擅游泳,能爬树,会摔跤,爱咬人。机灵鬼透,野气逼人……他就是小兵张嘎。

60年代,大人都在忙着上班干革命,没人管束的男孩子更顽皮,天性中有股张力,弹弓自然成了他们百玩不厌的玩具。大概是看电影《小兵张嘎》的次数多了,欲望便升腾了起来,抄着家伙自己做起弹弓来。最好能找根“丫”字形的树杈,把皮剥了去,再不成用硬铁丝扎一个,舞起来晃眼,更来劲儿。之后找来些皮筋,或者剪一截废旧自行车内胎,在树杈上固定,绑好,那弹弓就成了形。

总觉得那会儿麻雀特多,刚做的玩意便派上了好用场。不过鲜有射下来的,那鸟儿也不是吃干饭的,你在树下刚摆好造型,它们便翘着屁股扑棱棱飞走了,没准还扔你俩粪蛋儿。

没办法了,人小的时候特虚荣,那女孩子眨巴着大眼睛,满脸渴盼地看着你,再不亮一手,真得黑了脸打个地洞钻下去。于是就雄赳赳地对着小鸡小狗开练,胡同太窄,它们撒不开腿,套个文艺词,那场面真叫“死伤无数”。自然的,四邻的玻璃窗也不能幸免于难,劈劈啪啪,玻璃渣子迸了一地,经常唬得那些大爷瘫坐在地上:“咋整的,这晴天里还落冰雹了!”

更多的时候是左手握一把弹弓,右手还揣了支水枪,左右开弓,说得形象点,叫作“小米加步枪”。

有篇博客这样写道:

***

对于我们来讲,皮筋就是做弹弓(北京话绷弓子、弹绷子)用的。

弓架子通常有两种,铁丝揻的和树杈削的。铁丝的粗细要适中,细的没力量,粗的你又揻不动。大概和圆珠笔芯的粗细差不多。还记得那种红把的钳子吗?如果你选择树杈,那是另一种风格了,如同音乐,前者是重金属,后者便是乡村民谣了。形状像英文字母“Y”,用刀削好后再用1000目砂纸打磨,做好后你有一种兴奋感,如同贾宝玉看到了薛宝钗那对雪白浑圆的膀子。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影片播出后,小主人公嘎子的对敌武器“弹弓”成为男孩子的新宠。直至今天,许多农村仍有很多男孩子把它作为必备的玩具

弹弓充满了童年的记忆

弓弦也有很多种,我的弹弓用的是皮筋,就是最常见的那种,商场卖一分钱一根。一般情况是每边五环,两边十环。假如你的力量大些,每环用两根皮筋就好了。我那时力量很大,大家都叫我牛皋,所以我用三根皮筋每环!不过代价也高,我的一把弹弓要用30根皮筋,市价3角,可以买6根小豆冰棍了!没钱的孩子可以找来自行车的废旧里带,用剪刀铰成皮筋,这通常被人耻笑,如同你用木头的弓架一样。见过医院的听诊器吧,那种橡皮管子也能做弓弦,不过做出来很难看!

弹兜通常是用皮子和皮革做的,有黑色和红色两种,铰成椭圆型,一边铰一个窟窿。我的都是从皮鞋厂附近的垃圾堆里拣的,如获至宝,可以和同学交换玻璃球、洋画、小豆冰棍、方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