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是一个转变的时代。乘坐飞机的限制松动了。70年代最重要的事,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出现了转机,人民的动荡生活结束了,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内有的确良”

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70年代,“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的确良”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80年代。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一个“洋气”的必不可少的砝码。

“的确良”即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一种化纤布料,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照现在的时尚观念来看,它既不环保,又不舒服,也不算太漂亮,夏天透气性差,不吸汗,而且一碰水就容易走光,然而当初怎么穿都不皱、不破,印花颜色鲜亮的“的确良”,让沉浸在灰暗色系十几年的中国人顿时眼前一亮。

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良”裙子,不亚于现在一只限量版卡地亚手镯,女人们会经常把“的确良”衣服拿出来,在邻居面前摆弄,显示男人对她的关心。除了赶时髦之外,这种布料风靡背后,是百姓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对美的需求。

胡斐在《30年小事史 每个人的30年》(载于2008年11月26日《新周刊》)中生动地写道:

***

关于的确良这种布料在中国受到的万人空巷式追捧,有一个段子可以说明问题。话说当年四川很缺的确良,一个小伙子一天看见大街上卖的确良布,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为难,售货员说:“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谁要?”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回家只好做了条内裤。他心想:“这多冤呀,谁知道我也穿了的确良啊?”就干脆在外裤上做了个牌子,上书“内有的确良”。一日内急,就找到个公用厕所,将牌子先解下来挂在门上,出来的时候,发现厕所外排成长龙,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

***

“的确良”,解决了大多数人家的布票不够用的问题——它太耐穿了,谁能轻易把的确良穿坏呢?而且有些店家扯“的确良”不是以一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买十尺只收五尺布票的对折——既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极度渴望的“情调”。

的确良布料在70年代只有时髦的女孩子才能穿上

70年代初一家三兄妹。那个年代仍旧物质匮乏,商品都须凭票购买。孩子们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由妈妈拿旧衣亲手裁剪、缝制的。如上图左一哥哥的小军装、右一姐姐的衣服和上面的小花儿以及最小的妹妹的毛衣都出自心灵手巧的妈妈之手

穿春秋衫的女孩

作家苏童曾经写道:

***

70年代的女性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小碎花的上衣,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裤子。夏天也有人穿裙子,只有学龄女孩穿花裙子,成年妇女的裙子则是蓝色、灰色、黑色的,裙子上小心翼翼地打了褶,最时髦的追求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质地是白“的确良”的,因为布料的原因,有时隐约可见裙子里侧的内裤颜色。这种白裙引来老年妇女和男性的侧目而视,在我们那条街上,穿白裙的姑娘往往被视为“不学好”的浪女。

浪漫的恋爱和隐秘的偷情在那个年代也是有的,女孩子有时坐在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羞羞答答穿过街坊邻居的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