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过程思维
一、认识“过程”
从自然界的变化,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再到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问题。比如,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终老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总之,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过程中。“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成语也都是在讲事物的发展过程。领导者运用过程思维来解决领导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有利于实现领导效益的最大化。
(一)“过程”的本质
运用过程思维,首先必须清楚“过程”的本质。事实上,人们对“过程”一词并不陌生,对于“过程”的感性认识也很丰富,但是,并非人人都对过程有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要正确认识“过程”,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关于“过程”,哲学界至今仍然未能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给“过程”下一个十分精准的定义,仍然是见仁见智。有的认为,过程就是事物的有限存在和无限发展在时间、空间和条件上的辩证统一,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发展的必然联系的体现;有的认为,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空间上的表现;有的认为,物质离开了它的起点之后,仍然维持其系统质(结构与元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而其状态变化构成离散的序列,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过程;有的认为,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也有的认为,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在空间上的延续,表明事物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等等。
我们认为,过程是物质由于其内部矛盾所推动和外部条件所制约而呈现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次序,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存在状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空间上的表现。之所以这样定义,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定义至少能说明这么几个问题:首先,它明确了过程的主体是物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次,明确了过程存在的载体是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界的共识;第三,明确了过程运动的趋势是发展;第四,明确了过程存在的状态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第五,表明了过程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
(二)“过程”的性质
根据“过程”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过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
客观性,指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不要有个过程,不要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比较,不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看法”。可能性,指过程变成现实的趋势。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一番或顺利或曲折的发展过程,才能成为现实。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过程的必然形式,是过程的两个维度,空间标示具体过程的规模,时间标示具体过程的久暂。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层次性,指一过程是另一更大过程的子过程,而本身又包含更小的过程。系统性,任何过程都是相互联系、有层次、分阶段、有机结合的系统过程。层次性包含在系统性中,系统性中包含层次性。
阶段性,毛泽东说:“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这个‘边’就是阶段性。”连续性,表现为过程与过程或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转化递进。连续性中包含阶段性。看不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不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就会割断事物发展的联系,陷入片面看问题的泥潭。
稳定性,是过程系统内各种矛盾相对同一、相对平衡的外在表现。动态性,指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并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动态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前进性,指事物过程及其转化在方向上的进步性,表明了事物过程发展的总趋势。曲折性,指事物过程及其转化在发展道路上的曲折性,表明事物发展过程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有限性,指具体过程及其转化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的时空限度。无限性,指一般过程在时空上具有无限延展性。无限中包含有限。
世界上的过程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把过程分为不同类型:
总过程是指世界的无限运动;具体过程是指具体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总过程包含具体过程,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关系。
天然过程是指人类没有介入的自然状态的过程,其特征是“发生——发展——灭亡”。人工过程是指人为创造的各种过程;人工过程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只要人们把握了事物固有的过程规律,人们就可以模拟、复制某一过程。交叉过程是指天然过程和人工过程的过渡态或复合过程。
自然过程是指服从自然界运动规律的一切过程。它表现为“产生——发展——灭亡”的秩序,无所谓起点与终点,无所谓预期的目的。社会历史过程,指以人类为主体的一切活动过程,它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服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又有别于纯粹的自然史,有自我特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简单过程一般包含一对矛盾。复杂过程一般包含多重矛盾。
二、过程思维的内涵
如同对待“过程”一样,实际上,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过程思维;科学运用过程思维来谋划工作,就必须明确过程思维的概念和过程思维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过程思维
所谓过程思维,就是人们在分析事物时,把事物看作发展的过程,并自觉找出构成过程的要素,划分过程的阶段,区分过程的相互联系,考察过程的环境与条件,从而决定过程的存续与转化的思维。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过程思维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运用过程思维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周易》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事物看做是动态的,从变化过程和转化的角度理解事物的特性,认为大到日月星辰,小到草木毫芥,全部现实都是过程,宇宙就是这些过程的集合体,并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皆处于盈虚消长、生成灭亡的历程之中。它把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形成看成一个从单一到多样化的不断分化的过程。同时,通过对卦序的解释,探讨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些都反映了《易传》作者的一种过程思维。
毛泽东研究历史时运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古今中外法,其含义就是“要有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他指出,既然历史是一种发展过程,所以研究历史就不应只是研究某些个别细节,而是要把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要按照事物本身的时间特性,将各种事件作先后发展的顺序排列,从而考察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每一历史事物本身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需要弄清它自身的系统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个方法,我们可以窥见,毛泽东的过程思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其一,全过程是由所有阶段构成的,要通过过程分析找出构成一个完整过程所必经的一切阶段和步骤;阶段划分务求完备,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成其为过程,就无法从过程的始点到达其终点。不要试图跳过某些必要阶段,或毕全过程之功于某一阶段。切忌把某个或某些阶段当成整个过程,特别应防止把开始阶段当成全过程。
其二,过程不是各阶段的简单顺序排列,而是它们的有机衔接、过渡和转换事物的矛盾、困难和挑战,大多发生在不同阶段的转折关头,过程思维要求在把握不同阶段的相互联结上下工夫。要认识全过程的规律,就要经历全过程的所有阶段,特别是经历不同阶段之间如何衔接、过渡和转换;在新阶段进入平稳运行后再参与其间,或经历了不同阶段之间如何衔接、过渡和转换而进入平稳运行,两者对过程的认识是大不一样的。
其三,孤立地考察各个阶段,分别关注每一次前后阶段的衔接和过渡,都不是过程思维;过程思维强调的是把每个阶段都放在整个过程中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各阶段及其相互联系。只要有不同阶段的划分,就存在从全过程出发协调、照顾各阶段的问题,凡属带有协调、照顾各阶段性质的,都是过程的全局。
(二)过程思维的原则
这是过程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过程思维强调物质的运动和发展,始终关注物质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并力求在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打开新的思路,从而创立新的概念、原则,发现新的规律。
纸张的发明过程就是我国古代人民不断求新创新的过程。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用来书写、记载的材料主要是甲骨、竹简和绢帛。到了西汉,由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再也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当时人们开始用麻缕或小块丝绵制成的纸。但是这种纸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仍然难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二是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纸张的质量并不太好。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的出现便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在《东汉观记》卷二上记载:“蔡伦有才学,尽忠重慎,每次休沐,闭门以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之所以能够发现新的造纸原料,关键在于他在长期的造纸过程之中,希望能够有所突破。他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最终找到了新的办法,解决了原料本身的局限这个问题,对造纸工业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每年国家都要下拨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如何用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长期的思索和实践过程中,2004年,河北张家口市在全国首创“周转羊”扶贫模式。周转羊是以羊代资,两年为一轮次,借五还六,收回的羊再周转给新的贫困户,循环使用,滚动发展。这一思路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并设法加以解决。发了衣服,穿了;发了粮食,吃了;给了钱,花了。要想让贫困地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从源头上入手,培育致富的项目,让贫困地区群众去巩固扶贫成果。张家口市这个模式达到了这个效果。
世界的多样化决定了过程思维具有相应的多向性原则,即从多个思维起点、指向、角度和层次出发,寻求多个思维效果,并从中选择最优化的结论,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形势发展的新需要或人们的新需求。
曾经一段时间,荷兰一个城市的市民不愿意把垃圾扔进街头的废物装置内,致使街上到处是垃圾。卫生部门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空间和人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方案:一是增加卫生执法人员,加强巡逻。二是把乱扔垃圾的罚款由25元提高到50元。三是改罚为奖,在废物装置内增设电子感应退避器,市民往装置内投放垃圾一次奖励10元。四是增设笑话装置,每当垃圾投入废物装置后自动播出一则事先录制的笑话。不同的形态、颜色的废物装置内有不同的笑话,并且隔两周更换一次笑话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第四个方案市民最乐意接受,也就是最优化的方案。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祸福随时都可能转化。转化,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特征。过程思维就是属于流动的、转化的思维方式,它要求领导者打破传统思维的超稳定性的格局,转变思考问题的视角与着眼点。成功的领导者善于利用过程思维的转化性原则,及时审视并调整决策,使一切运行规范和行动计划牢牢处于动态控制中。
在南方许多城市暴雨连连、防汛声急之际,北京市也进入了多雨季节。2005年5月31日,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市长王岐山签发上汛令。与往年不同,这份汛令的一个突出变化是,把沿用多年的“防汛”口号首次改为“迎汛”命令。王岐山认为,缺水的北京盼望下雨,各有关部门在切实做好防灾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为北京多留住些雨水。仅2005年5月16日那天大雨,北京市政府院内的蓄水池就蓄水42立方米,可以浇灌1.5万平方米的草坪。可见,注重过程思维的转化性原则,有利于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趋利避害,赢得主动,取得成效。
过程以时间作为其存在形式的重要维度之一,决定了过程思维必然要将时间作为考量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中国有“此一时,彼一时”的说法,也就是说,人和事物在不同的时间表现的内容和呈现出的状态都会不一样,因此,高明的领导者都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此时曹操军队明显处于劣势:一是兵少粮缺,二是士卒疲惫,三是后方不稳。面对这种情形,曹操打算退保许昌。谋士荀坕彧劝止说,我以十分居一之众阻击袁军达半年之久,眼下我们有难,而袁绍的力量也已衰竭,危机四伏,军心不稳,局面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好时机。曹操听了苟坕彧的意见继续坚持战斗。不久,曹军成功实施了乌巢劫粮计划,一举打乱袁军,随后乘胜反攻,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苟坕彧从战争过程中寻找到了有利时机,最终取得了胜利。
把握过程思维的时间性原则,选择适当的时间尺度很重要。通常来讲,时间尺度包括微观尺度、中间尺度、宏观尺度,它们的差别极大。运用宏观时间尺度,有利于对未来进行预见和谋划,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而高效;使用微观的时间尺度,有利于增强紧迫感,加快社会生产和各种社会生活的节奏和效率。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时间尺度,而是要将这几种时间尺度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假如我们只会使用宏观的时间尺度,就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假如我们只会使用微观的时间尺度,就不能长远看问题,眼界必然受到限制。
空间是过程存在形式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过程思维同样具有空间性。“橘生淮南为枳”,空间因素的改变有可能使事物的本质都发生改变。在观察事物发展过程时,一定要考虑到空间因素的影响。
领导活动存在的空间,就是指领导活动发生、展开和完成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包括各种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及事物的其他方面。领导在做决策、出思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空间性原则,也就是说,同样的办法,在这个地方适合,就不一定在那个地方适合,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工作起来不能搞一刀切。
中部地区的崛起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边界经济”的概念。从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态势看,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腹地省辖市及城市群、城市带,边界地区还很少能够顾及到。但没有边界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要想成功崛起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找到边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扬长补短、扬优成势。比如要力促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打造山区县特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培育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最终胜出边界,决胜于千里之外。
从系统角度看,过程是指系统状态或系统时空层次的变化序列,过程是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前后相继的不同过程和阶段过程的结合体。既然过程本身具有系统性,那么过程思维也应该坚持整体与局部、现实与可能、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结合。
有人说,江苏华西村的发展占了起步早的便宜,事实上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华西村能提前实现小康,是因为他们坚持过程思维的系统性原则,时刻体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华西经济初具规模时,他们就开始合理规划,提出了“循环经济”“链式经营”,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华西村没有把循环经济落到实处,不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并进,而只靠工业一条腿走路,那么,不管此后的经济总量有多大,恐怕也会沦为不适合居住的村庄,哪里还能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三)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程思想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过程”也是一个使用的频率特别高的词,例如:“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退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坚持用历史的眼光探究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充分体现其过程思维的特点。
综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过程论。事物即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二是矛盾过程论。矛盾的潜在、显现、发展、激化、解决都表现为过程。三是认识过程论。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包括真理是一个过程和谬误是一个过程。四是历史过程论。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过程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历史过程体现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选择的统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五是发展过程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可持续、协调、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和实现形式。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意识参与有常规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之论。另外,发展过程存在“非整体退化”,“从而承认,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有下降的过程。”
三、过程思维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领导活动离不开领导思维,过程思维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运用得当,必将在领导决策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利于科学决策
过程思维是一种综合、动态、有机的思维方式。领导者运用过程思维,就会自觉地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看作是由过去、现在、未来相统一的过程,从而既注重借鉴历史,又能正视现实,也能科学预见未来;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全局,又从微观上对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方案评估和方案实施,每一阶段和每个步骤都有领导者思维的分析力、综合力、创造力、想象力、论证力等思维能力的运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20万军队攻打楚国,秦军损失数万。情急之下,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吸取了李信的教训,仔细分析了两军的现状,发现了楚军急于作战的弱点,于是率领60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同时,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体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湛,王翦因此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经松懈,将士已无斗志,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王翦之所以能够最后赢得战争,就在于他深谙战争规律,善于把握整个战局,他不急于迎战,而是采取了避敌锋芒、积极防御的策略,使敌人逐渐消耗、疲惫,由强而弱,自己能后发制人,最终由被动变为主动。
过程思维能力强的领导者,善于区分过程的相互联系,抓住人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心理,最终作出科学的决策。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有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量急剧下降。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他颜色耐旧些。”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出厂。消息一出,猜测蜂起。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被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两个月后,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福特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他并没直接应战,而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并牢牢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
(二)有利于避免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贯穿事物始终的根本矛盾没变,但为根本矛盾所制约的某些非根本性矛盾变化了,使事物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来。承认并善于识别过程的阶段性,是过程思维能力强的基本表现之一;正确划分阶段,是过程分析的基本要求之一。划分阶段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将整体目标具体化,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迈进,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乐观、急于求成,最终顺利达到初定的目标。
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坚持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术上的速决战相结合。之所以坚持战略上的持久战,关键在于他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所处的客观环境,并且明确:对于一个在力量上大大弱于对方的国家和军队,特别是在对方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对自己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打败对方的进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向对方屈服,答应对方提出的一切苛刻条件;要么就只有在长期艰苦的抗战中寻找胜利的道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持久赢得了战争的时间,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如果像当时一些左倾机会主义者那样,急于求成,去攻打大城市,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历史上的“大跃进”“公社化”等许多经验教训都表明,我们犯错误,出问题,很多是由于忽视和超越事物发展的正确阶段所导致的。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充分运用了过程思维中的阶段性特点,从我国人口多、资源短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最终把我国从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漩涡中拉了出来,从此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顺利实现我国现代化,邓小平又建设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指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事实证明,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到目前为止第一、第二步目标基本实现,第三步战略的目标正在实现过程中。
(三)有利于动态地看问题
从过程的角度来观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或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此,变动是过程思维的出发点。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把某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割裂开了,并以假设其他事物静止为参照系,来分析考察该事物。在研究复杂动态事物时,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出现很多偏差。过程思维则强调,一切都处在流动之中,客观环境和自身内部要素都在运动中,因而思想的目标、方向和程序等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将会由一个方面向另一个方面转化。因此,领导者运用过程思维,就能自觉地用流动转化的思维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就能使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并能够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作战计划。1948年3月,即解放战争进行了1年9个月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形势,毛泽东认为,只要人民解放军做到每个月消灭国民党正规军8个旅左右,这样从战争开始算起,用5年时间便能消灭国民党。1948年3月之后,人民解放军超额完成了毛泽东确定的歼敌任务,使得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毛泽东欣然修改自己的计划:“从现在起,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也就是说,他根据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将5年计划适时地调整为3年计划,并最终实现。
同时,过程思维由于考虑到事物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因此能够自觉从多个思维起点、指向、角度和层次出发,寻求多个思维效果。并要求把整个思维过程作为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多角度的统一体。这样一来,领导者的思路将更加开阔,就会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可以多样化,事物的发展可以殊途同归。与此相适应,可以面临多种方面、多种途径、多种机会的选择。对一些事物的处理能从整体的要求去考虑,能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稳妥加以解决。
面对土地、电力、水等资源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浙江省主动转变发展观念,深化改革,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倡导企业自主创新。2004年,浙江GDP达11243亿元。然而经济高增长却产生负效应,电力紧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大批企业无地建厂,无电开机,无水生产,资源紧缺已严重制约浙江经济的发展。此时浙江省委采取了“腾笼换鸟”的办法。“传统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实现;而“现代增长”的重要基础是自主创新,“腾笼换鸟”就是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倡导自主创新,把“低小散”的“笨鸟”腾出来,换上“高大优”的“好鸟”。为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浙江采取措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有利于全面看问题
过程思维着重关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从时间上来说,要注重每一个阶段,但又必须明白阶段性的优劣胜败必定不等于全过程的优劣胜败。从空间上来说,不仅仅是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全面情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东晋时期前秦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王猛,长居高位,权倾朝野,善于通观事物全局。在率军与燕主帅慕容平作战时,王猛望着对面漫山遍野的敌兵,对手下大将邓羌说:“今天这场战斗,非将军不能破敌取胜,请将军努力。”不料此时,邓羌开始讨价还价,要王猛答应他一个司隶校尉的职务,并以罢战相要挟。王猛答应了他的要求。邓羌乐得痛饮一坛酒水后,跃马横枪,带领部下直扑敌阵,四进四出,旁若无人,杀敌无数。当时有人说,邓羌身为大将,临战之时欲求要职,等于要挟国君,罪不可恕,况且王猛一贯执法如山。然而,王猛对此全部忍让。可见,王猛能够全面地看待邓羌,他看到的不仅仅是邓羌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同时看到了邓羌突出的战斗能力,并能够因势利导,使邓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领导者如何运用过程思维
领导者运用过程思维思考工作,就是要以远大目标为指向和归依,立足当前的战略环境、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的统一。
(一)确立科学的领导目标
所谓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的意思;领导者就是要带领和引导自己的团队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从而不断实现集体和个人的价值。这里的前进方向实际上就是领导目标。领导过程中的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效果的好坏。美国功勋卓著、享誉国际的品管大师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著名的“领导职责的十四条”,其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求企业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
明确的目标容易使人产生积极的心态。人是有意识、会思维的高等动物。明确的目标容易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面积极的心态又容易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维持持久的前进动力。
有这样一个实验:组织3组人,让他们沿着公路分别向10公里外的3个村子行进。第一组不知道去的村庄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它有多远,只知道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可是,刚走了两三公里时就有人叫苦,走了一个半小时,有些人开始愤怒,结果可想而知,越往后他们情绪越低落,最终,如同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第二组知道去哪里,也知道距离,但没有路标,人们只能凭经验估计需要两小时左右的路程,这个组走到一半时才有人叫苦,多数人想知道到底走了多远,有经验的人说:“大概有一半了。”于是大家继续前进,到了四分之三的路程,他们情绪低落,疲惫不堪,当有人说快到了时,大家又抖擞精神加快了脚步;第三组最幸运,他们知道去哪里、有多远,而且路边有路标,于是大家一路情绪高涨,他们总能够通过路标了解进程,后来,越是接近村庄,他们就越加兴奋,因为他们知道目标就要到了。
明确的目标容易使人关注过程和结果。领导目标既是一切领导活动的起点,又是一切领导活动所指向的终点、要求和达到的结果。领导目标一旦确定,领导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自己领导的结果,并为之不懈努力。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一起保护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孙悟空能72般变化、降妖除魔、冲锋陷阵;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但打起仗来也能上天入海;沙僧憨厚老实、任劳任怨,把大家的行李挑到西天;唐僧最舒服,不仅一路上有马骑、有饭吃,而且妖魔挡道也不用费力。那么,在他们4个当中,谁最重要呢?唐僧!因为唐僧始终十分清楚,他去西天的目的是要取回真经普渡众生。而3个徒弟,只是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保护好唐僧。所以,无论路程多么艰险,无论多少妖魔挡道,无论多少鬼怪想吃其肉,唐僧都毫无畏惧,奋勇向进。最后,他不仅取回了真经,而且还使曾经被称为妖精的3个徒弟,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成佛。
可见,领导者要实现高效领导,共同制定明确的领导目标至关重要。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在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实践中,领导目的和目标如果是围绕人民群众,则其领导价值与领导取向就能最大化的得到体现;如果领导目的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悖,或是充满幻想,领导目标好大喜功,则严重后果将不期而至。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注意总结实践经验
人们对经历的社会实践进行总结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就形成了经验。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所得,直接经验指自身直接参与所得。
领导者善于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这有利于把握好现在,规划好未来。既然经验是指人们经历过的事情,因此,它必然给领导者以正反两个方面的启示,领导者就会在日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规避风险。我们常说“古为今用”,实际上还可以是“今为明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明君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治理和领导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必须善于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把握好现在,规划好未来。
唐朝李世民就是以史为鉴的典范,从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在隋末的大动乱中,李世民看到了官逼民反的现实,看到了隋炀帝身死国灭的下场。这给了他极深的印象。登基之后,他一再向大臣们强调:“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饥苦情伪无不知之。”贞观的大臣们,也都是从大动乱中冲杀过来的,他们都亲身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出于耿耿忠心,他们经常提醒李世民,纠正他有时因忘乎所以而导致的失误。
领导者善于总结经验有利于合理继承并不断创新。创造就是使继承的经验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一般来说,领导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就说明他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这时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广泛的联想,才能通过类比、比较、移植等办法用已知的东西分析未知的东西,从而进一步认识未知的东西,已有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成果就会成为进一步前进的阶梯;经验越丰富,经过消化和吸收,就越能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创见和创造。相反,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已有的创造性成果就会被固定和僵化,领导者必将永远裹足不前。
毛泽东就特别善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著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从红军游击战争的特殊条件和红军作战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这一经验,远远高出其他人依据作战条令与理论典籍所形成的作战方案。正是由于这一经验,统领了弱小的红军连战连捷,并最终创建了以井冈山为核心的革命根据地。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又没有固守这些经验,而是依据战局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
总之,领导者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努力学习别人的经验,并把各种经验和自己的创造结合起来,有利于不断丰富、升华自己的经验,从而为自己的思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重视历史经验,不能固守经验。任何事物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事物的共性方面,要能充分发挥经验的作用。领导者运用经验来指导相同条件下进行的相同的领导实践,一般都能成功。但是,过程思维又告诉我们,经验的运用只是在一定的实践水平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对领导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超过一定的范围,当领导实践的环境与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就需要领导者清楚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尤其要能够根据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过程,制定新的应对措施。如果一味地固守经验,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毛病,危害必然相当大。
(三)善于科学预见未来
之所以说领导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因为领导活动过程始终处于动态之中。这也就决定了领导主体必须对事物发展进行预见性推理,对将要发生的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预见不仅能够突破已知的局限,而且还能超越现实的局限。没有预见,领导者的行动就会处于盲目状态;错误的预见,还容易把组织引向歧途。所以毛泽东就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领导者的预见必须建立在知识渊博的基础之上。要对事物进行科学预见,就必须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脱离实际的预见。
美国石油大亨罗伯·安德森具有超越平常人的预见能力,他曾经预见在阿拉斯加北坡一定有一片巨大的油田。地处阿拉斯加卜路后湾的北坡油田,从50年代起就有许多石油公司在这里钻探寻油,但钻井打了几百米,却未见有多少油,于是都灰溜溜地无功而返。惟有安德森还坚持让他的大西洋公司在那里继续钻油,最终在卜路后湾发现了油藏,而且该油田很快被证实是有史以来油藏量最丰富的一个油田。安德森后来坦言,他之所以能够准确预测,关键在于他运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当地地质构造进行了科学分析。
没有准确的信息,就不可能有准确的预见。领导者的预见必须建立在占有准确信息的基础上。预见并不是凭空幻想,它必须综合事物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的情况以及事物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加以整理和判断。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胶园遍布南洋,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开始下跌,一些人开始纷纷出卖胶园、胶厂。陈嘉庚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策,他来到马来西亚等地,花了30多万元买下9所胶厂,又花了10多万元扩充这些胶厂的设备,自己原有的胶厂也进行了修整和扩充,并且投资10万元扩大橡胶熟品制造厂。到了1922年11月,胶价开始回升,橡胶业迅速恢复了生机。陈嘉庚的扩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因此成了南洋1000万华侨公认的领袖。陈嘉庚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从各种信息渠道准确地了解到,20世纪是橡胶的时代,眼前的生产过剩和利润减少只是暂时而已。加之南洋一带的橡胶业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英国殖民者决不会坐忍胶价继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做出了如此大胆的决定并获得巨大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不能完全依赖预见。预见毕竟不同于看见。事物发展过程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人的认识能力本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预见出现偏差。领导者既要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同时不能将自己的领导活动全部受制于自己主观中的预见,一定要将科学的预见与对现实的把握紧密结合起来。
(四)善于收集和利用信息
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系统内外条件动态变化的反映,这个反映就是信息。领导者要在动态的条件下驾驭活跃的领导活动进程,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情报工作。日本人把组织获取信息情报的能力比喻成“鸵鸟的腿”,意思是既要有猎取、组织和利用信息情报的工作能力,又必须有对信息情报进行敏捷反应、扩展、引申的战略思维能力。
1985年3月下旬,在18家国际主要飞机制造厂家的激烈竞争中,默默无闻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一鸣惊人,独占鳌头,赢得了英国空军的招标。它向英国售出130架图卡诺T-27型军事训练飞机,一举成交两亿美元。这家建厂仅16年的年轻企业力挫群雄,领先中标的奥妙何在呢?就是信息。信息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实行其销售战略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证,公司从总经理到各销售部经理都随时通过先进的通讯设备同各国代理人及各国企业界、外交界和政治界保持密切联系,因而消息灵通,业务发展迅速。
领导者不仅要善于收集信息,还要善于正确运用信息,抓住信息中的关键,引申发展出一种新概念。日本人把对信息情报进行反应、扩展、引申的思维能力比喻成“山鹰的翅膀”,意思是要不畏山高路远,翱翔万里,瞬间进入一个全新世界,产生一种新思想。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不仅信息对领导者决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领导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越来越丰富,信息传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谁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谁就能获得更加及时、全面、准确、适用、经济的信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领导目标。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现代信息意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自觉收集和整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
(五)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古代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可以说明医术方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也可以用来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三种不同的阶段。
据《鹖冠子》记载,魏文王一次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对医术很精通,到底哪一位最好?扁鹊说,长兄最好,仲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仲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
过程性思维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领导者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必须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出发,对当前形势有个科学的判断,超越这个客观实际去想问题、办事情,盲目冒进,往往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使人民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同时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领导者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才能在领导活动中游刃有余,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六)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
过程思维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原则决定了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不仅注意事物在发展空间上的连续性,而且注意时间上的延续性;不仅能看到眼前利益,更加能关注长远利益。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只是短暂的欢愉;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应该看到,谋长远就是谋全局。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攻入咸阳后,欣喜若狂,准备享受秦朝的财富和美女了。张良就非常严肃的对刘邦说,秦王荒淫无道,才使你有机会走进秦营。我们起兵,是为了天下除暴,应该过简朴的生活。如果我们贪图享受,那我们就会步秦王的后尘。刘邦听后,立即率兵退驻郊外,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百姓大喜,纷纷前来慰问。刘邦又谢绝所有物品。这样,百姓更加敬佩。而项羽没有长远打算,他一入咸阳,就开始大肆搜刮,还火烧阿房宫,导致诸侯不服,民心不向。最终项羽只得自刎乌江。
现代领导者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来审视现实,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对待眼前利益,才不至于脱离客观实际条件盲目地追求高指标。现实中,少数领导者由于缺乏战略眼光,或者是由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偏差,往往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
(七)善于应对突发事件
过程思维从不忽视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并将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作为思考的重要内容。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特别的、紧急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故等,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它具有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跨越时空性、关联性等特征。这就必然要求政府转换思维方式,坚持过程思维,注意事物发展的态势,严格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又要能够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应对和处理。
善于预防突发事件是善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不是绝对地无缘无故或无声无息的,在突发事件的酝酿、衍变、发生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察觉的迹象。领导者要善于疏通信息渠道,要有见微知卓的敏锐性,善于从事物发展过程中细小的表面现象,观察、分析、甄别出带有全局性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即便是在常态下,也要有忧患意识和预警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尽可能超前作好各种应急预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校长叶志平具有强烈的避险意识和执着的求实精神,自觉把学生的生命安全看得高于一切,对学生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平时坚持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很显然,桑枣中学在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创造的奇迹,实际上并非奇迹,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该校校长平时就注意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一般是矛盾比较集中之后,突然爆发结果。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在短时间内化解矛盾,因此,领导者要沉着冷静,透过突发事件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并能够当机立断,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应对。
1928年6月4日清晨,当张作霖乘专列经过京奉路和南满路交叉处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6月4日,恰巧是张学良的生日,他正在北京的寓所万宇廊聚会。接到奉天密电,得知父亲被炸的消息后,张学良悲痛欲绝。他知道事关重大,表现得十分镇定。首先,将所辖部队的撤退细节做了妥善安排,并把自己的军队全部安全撤退到滦县。然后,他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杨宇霆,自己则秘密返回奉天。回到奉天后,张学良密不发丧,对外只是谎称张作霖虽然被炸受伤,但并无生命危险。他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张作霖卧室,每天仍令厨房给张作霖“开饭”等等,不露一点破绽。日本人虽然多次派人设法打听,但都被巧妙应付过去。张学良将各方面的事情都做了周密的安排之后,才于6月21日正式给父亲发丧。7月4日张学良任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表现了张学良处变不惊的个性。
突发事件一般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和发展过程中的多变性,处理突发事件要求非常规性、紧急性、果断性,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迅速地抓住主要矛盾,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八)善于正确判断形势
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于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制约,都会呈现出一定的态势。领导者要善于把握这种态势,也就是要能准确判断形势,并且顺势而为,不断前进。
公元前204年,在楚、汉相争中,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忧心如焚,与谋士郦食其商量削弱、分化项羽力量的问题。郦食其说:“过去商汤讨伐夏桀,将夏桀的后代封于杞;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将殷纣王的后代封于宋。现今秦朝残虐无道,灭亡了六国,霸占了六国的土地,使六国的后代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如果您能重新拥立六国的后代为王,这些六国的君臣百姓必然会感激并拥戴您,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下,楚国也会毕恭毕敬地朝拜,这样您就可以面南称霸了。”刘邦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赶快吩咐人去制作印信,并安排郦食其代表他去各地分封六国的后代。正在这个时候,张良来见刘邦,刘邦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一是刘邦不能置楚国于死地;二是现在没有把握杀死项羽;三是社会名士不能归心;四是不能开仓济贫,不能深得百姓之心;五是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后,将战车改造成平常乘人之车,表示再不用兵了,刘邦却做不到;六是还不能停止一系列劳民伤财的活动。最关键的是这么多的人,背井离乡来投靠你刘邦,他们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图的是立功受封。如果封六国之后为王,原来的人马就会各归其主、各求其主,回家团聚,就必然没有人愿意跟随你刘邦打天下了。一番话使刘邦幡然醒悟,遂即下令销毁六国印信。
为什么呢?首先,社会情境不同了,照搬千年前古人的做法,难免是腐儒所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这种做法违背了当时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希特勒德国的严峻的军事威胁,英国首相张伯伦相信希特勒的政治谎言,采用绥靖政策,步步退让,最终使德国一再得逞其侵略野心。而丘吉尔识破了希特勒的战争阴谋,并顺应历史的潮流,竭力主张对德作战。虽然丘吉尔一向以反共著称,但他能够正确判断当时的世界形势,认识到应当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与苏联化敌为友。他说:“在过去25年中,没有哪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如一地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过去说过的话,我一字也不想收回,但是,在此刻正在展开的景象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了”。由于英国与苏联结成了同盟,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对于形势的判断,实际上是对方向的把握问题。因此,正确判断形势,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过程思维的重要内容。